李春炼,安佑志,2
(1.贵州师范学院 地理与旅游学院,贵阳 550018;2.华东师范大学 a.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环境遥感与数据同化联合实验室,上海 200241)
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时空分布探究
李春炼1,安佑志1,2
(1.贵州师范学院 地理与旅游学院,贵阳 550018;2.华东师范大学 a.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环境遥感与数据同化联合实验室,上海 200241)
文物是人类历史活动中遗留下来的瑰宝,探究文物保护单位的空间分布旨在促进旅游业发展,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对贵阳市文化局公布的文物保护名单进行分类,从而分析文物保护单位的时空分布情况以及文物建造的集中时间,分析不同类型文物的地域分布差异性。探究结果表明:1)贵阳市的文物保护单位类型以古建筑、古墓穴和近现代重要史迹以及代表性建筑为主,共136个,约占了总文物的74%,古遗址、石窟寺、石刻及其他类型文物数量相对较少;2)贵阳市的文物地域分布不均匀,集中布局在贵阳市的东南部;3)深受历史因素的影响,贵阳市的文物在时间分布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在明、清及近现代分布最多,其他年代有少量分布。通过探究贵阳市的文物保护单位空间分布可以划分出贵阳市的文物重点保护区,有利于贵阳市历史文脉的传承。
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时空分析
文物中存留着大量文化遗产,对文物的探究是彰显中华民族文明魅力的重要渠道。其中对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的地域分布探究,可以探索古建筑等文物当时分布的自然地域环境。首先,在近现代文物史迹中有大量的红色革命遗址,是党经过长期的历史斗争后所保存下来的重要革命文化遗产,历史底蕴深厚。其次,人类活动特别是经济发展都与地理环境及其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文物保护单位空间分布也可以很大程度上说明地理环境特征,所以探究贵阳市的文物保护单位空间分布对探究贵阳市的人地关系具有重要意义[1-3]。最后,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文物保护也面临着经济发展带来的威胁,要促进城市优化建设,就要处理好文物保护问题。因此,对文物保护的探究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引起了国内外对此问题的广泛关注。通过归纳总结现有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点:1)从文物保护的目的上,革命遗址属于不可再生的红色资源。要实施保护好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历史遗址以及革命烈士的各种纪念碑、纪念馆等设施[4],文物中包含民族认同感、历史传承感和信仰等情感价值[5],协调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6]。正是基于保护、教育和开发三方面的原因,文物保护问题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7];在文物保护措施上,要使城市结构优化,还应考虑文物的保护情况,尝试构建多种协调城市发展和文物保护冲突的机制体系[8-9]。将保护和开发相结合,开展文化旅游,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发展与保护间的矛盾[10];在文物保护意义上,贵阳市有着复杂多样的自然背景,弄清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是面向未来“文化遗产保护区划”划定的重要基础性工作[11]。贵阳市的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可以对社会产生历史文化、社会情感以及经济等价值[12-13]。所以无论是在教育还是文物资源的开发上,文物单位的保护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14]。
前人探究中较少地关注文物保护单位的时空分布,本文通过分析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时空分布,探索其分布规律,对影响其分布的因素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对文物进行保护。通过对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空间分布探究,分析当时的人居环境,可以佐证历史中的一些观点,并且为开发贵阳市文物方面的旅游资源提供理论借鉴。
贵阳市地处云贵高原,海拔较高,加上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所以气温较同纬度其他地区低,是夏季避暑好去处。境内河流众多,还有独特的溶洞发育。在旧石器时期,先民靠采集和渔猎为生。由于海拔较高的地方有利于采集和狩猎,所以海拔较高且靠近水源的溶洞成为人类居住的首选环境。伴随着进入农业社会,适合农业耕作的较平坦的河湖地区以及坝地成为了先民的主要生活生产地。在随后的时期内,人们的生产生活范围变广,从洞穴到山间坝子都有文物的分布[15]。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贵阳市文化局网站(http://whj.gygov.gov.cn)发布的贵阳市文物保护名录,对发布的数据进行整理,共183处文物保护单位,利用百度坐标拾取工具对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录的地址进行定位,对其类型进行分类,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不同种类的文物分布的时空差异。
GIS是一种对地理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与传统的技术分析手段相比,GIS具有数据获取便捷、耗时短、精度高等优点。运用此手段进行分析可以获取比较精确的位置数据并进行准确定位并辅助决策者制定规划。
3.1 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总体特征
从图1可知,贵阳市的文物主要分布在东南部,文物建筑主要分布在花溪区、开阳县以及云岩区。这些地方是文物分布密集区。观山湖区、白云区和修文县等地有小部分文物分散分布,见表1。通过图表结合可以划分出贵阳市的文物重点保护区,即分布较为集中的花溪区、开阳县和云岩区。3个地区各占了总数量的19.67%、19.13%和14.21%,可作为贵阳市文物的重点保护区。
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其活动必然受到自然的制约与限制[16]。花溪区地势较高,该区具有高原季风湿润气候的特点,冬暖夏凉,适宜人类居住[17-19],花溪区河流众多,水源丰富,理所当然地成为当时居民活动较为集中的场所;开阳县在区域构造上属于黔中高原区,地势高,且位于亚热带季风区,多洪涝灾害,由于其流水作用发育成典型的岩溶地貌,所以先民为了找到天然洞穴并且躲避洪灾会选择地势较高的有溶洞发育的岩溶地貌区;云岩区山地和丘陵占了全区一半以上的面积。南明河是云岩区的主要河流。由此也更好地说明了文物建筑与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地球上的土壤、大气及水文等各要素组成了复杂而关系密切的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20-21]。
图1 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图
表1 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统计表
3.2 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类别分布特征
参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可以将贵阳市的文物划分为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类型[22]。贵阳市共有183处文物建筑,其中古建筑占有绝对数量优势,共54个;古葬墓48个;近现代史迹和建筑34个;古遗址有23个如图2所示;石窟寺及石刻20个,其他4个。
从中可以看出,不同时代所保留下来的文物保护单位在类型上存在着明显差异,其中近现代的红色资源很丰富,古建筑类型在贵阳市占据绝对的优势。参考关于史志方面的文献可以从其中得出,时代的变迁深刻地影响着贵阳市文物类型的差异性[23-24]。
图2 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类别分布图
3.3 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年代分布特征
从文物建造的年代上看,明、清及近代分布占有明显优势,占了总文物的89%。而汉朝及其它年代分布较少,说明了贵阳市的大部分文物形成时间较短,见图3。
图3 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年代分布图
这样的分布格局和历史是分不开的,明代是贵州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贵州正式建立省制,贵州的疆域在清代基本形成,对贵州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所以在明清时期,贵阳市文物数量较之前的朝代都有明显增加。在近代,由于红军长征,形成了大量的红色文物遗址。加之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文物保护的意识有所增强,对近现代文物的保护相对较好。距离当代时间的远近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越接近当代,修筑起来的文物越丰富[25]。
通过对贵阳市的文物保护单位的时空分布以及各类型的探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由于贵阳市各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存在着差异,贵阳市文物主要分布在花溪区、开阳县和云岩区,总体呈现出南多、北少的特征,这3个区也是本文中对贵阳市划分的3个重点文物保护区。在农业时代,人类活动与地形、气候、水源都是密不可分的,所以研究文物的区域分布,有利于了解当时的人居环境,对于研究、判断历史的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
2)通过对不同文物类型进行研究,发现贵阳市的文物类型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不同文物类型在文物总数中所占的比例有明显差异,贵阳市的文物保护单位类型主要是以古建筑和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为主,分别有54个、48个。其他类型如石窟寺及石刻数量较少。
3)通过对贵阳市文物形成的时间进行分析,发现明代以前文物数量极少,明代以后文物急剧增多,以致在明、清及近现代的文物占贵阳市总文物的89%,不同时代的文物在数量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在城市化进程中,文物用地被占用为城市建设用地,文物保护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对文物的现代化改造,文物保护单位的时代特色渐渐流失。所以,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要主要依靠政府的力量来实现,具体措施有:第一,建设城市化的进程中要注意对文物的保护,避免为了增加城市用地面积而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第二,要避免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不合理的现代化改造,应保留其原有的文化底蕴。第三,在保护的过程中要注意开发文物保护单位中的旅游资源[26]。虽然政府在城市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但也需要企业、个人以及社会团体的共同协作,共同维护文物保护单位中所存留的时代文明。
[1]张海燕,苏琪,零建州,等.加强革命遗址的保护利用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3(4):15-19.
[2]倪卫红,冯林林,董敏.红色旅游产业、文物保护开发与地区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探究[J].商业探究,2007(11):167-170.
[3]吴玉鸣,徐建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集聚的空间统计分析[J].地理科学,2004,24(6):654-659.
[4]于珍,孟国祥.江苏革命遗址的保护和利用[J].档案与建设,2012(2):52-53.
[5]庄孔韶.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与实践的思考[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9(5):27-35.
[6]李继峰.历史名城文物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探究:以古城洛阳为例[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0(4):150-154.
[7]陈昌富,陈彪.文物保护与修复[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0(3):30-34.
[8]邓兰,廖元恬,彭长歆.近代文物建筑保护的机制建立:以北海英国领事馆旧址整体平移为例[J].建筑学报,2004(9):55-57.
[9]佟玉权.大连不可移动文物的空间分异及其完整性保护[J].文化学刊,2014(6):117-122
[10]余中元.我国文物旅游资源的时空特征及保护开发策略[J].经济地理,2011,31(2):312-316.
[11]奚雪松,许立言,陈义勇.中国文物保护单位的空间分布特征[J].人文地理,2013,28(1):75-79.
[12]黄细嘉,宋丽娟.红色旅游资源构成要素与开发因素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4(5):53-59.
[13]方世敏,邓丽娟.红色旅游资源分类及其评价[J].旅游探究,2013,5(1):36-40.
[14]彭山.浅谈文物保护工作的意义和要求[J].大众文艺,2015(15):262.
[15]李开封,朱诚,王鑫浩,等.旧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贵州遗址空间分布及其自然环境背景[J].地理学报,2013,68(1):58-68.
[16]李江风,周伟.清江流域古文化时空演进与自然环境的关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4(1):111-114.
[17]徐怡婷,林舟,蒋乐平.上山文化遗址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J].南方文物,2016(3):131-138.
[18]金连玉.南宋北方移民墓葬初探:以墓葬形制为中心[J].四川文物,2015(2):66-72.
[19]卜蓉蓉.先秦时期石楼的文化遗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J].文化学刊,2016,73(11):105-107.
[20]姜世碧.成都平原的环境对蜀文化聚落建筑与经济的影响[J].四川文物,2003(2):63-67.
[21]张洁,李同昇,周杜辉.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探究进展[J].干旱区地理,2011,34(2):364-376.
[22]王景慧.从文物保护单位到历史建筑:文物古迹保护方法的深化[J].城市规划,2011,35(S1):45-47.
[23]骆娴.浅谈民族文物的调查与征集[J].中国民族博览,2016(9):219-220.
[24]郭志强.如何提高文物保护的水平[J].引文版:社会科学,2015(3):221-221.
[25]贾云伟.近现代文化遗址保护及利用微探[J].美与时代,2016(5):88-89.
[26]王维坤.建国以来我国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思考[J].西北大学学报,2001,31(3):145-151.
Research on the Space Time Distribution of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s in Guiyang City
LIChunlian1,ANYouzhi1,2
(1.School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Guizhou Education University,Guiyang 550018,China;2.a.Key Laboratory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b.Joint Laboratory for Environmental Remote Sensing and Data Assimilation,ECNU & CEODE,CAS,Ministry of Education,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62,China)
Cultural activities in the history of mankind is a legacy of treasures.Therefore,space research aimed at promo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s of tourism development,raises the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qualities.In this study,Guiyang Municipal Bureau of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published a classification list to analyz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s of cultural relics as well as the construction of concentrated time,and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The results show that: 1) Guiyang type of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s are those in which there are mainly ancient architectures,ancient tombs and historical sites as well as modern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of main building,a total of 136,accounting for about 74% of the total relics,while ancient ruins,cave temples,stone and other types of heritage is relatively small;2) the heritage is unevenly distributed in Guiyang City,which is concentrated in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the layout;3) Influenced by historical factors,cultural relics in Guiyang City has a great differenc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time,in the Ming and Qing,the most recent and modern distribution,and there are a small amount of the distribution in other dynasties.By studying Guiyang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ultural relics,the protection units of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districts in Guiyang City,which is in favor of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heritage.
Guiyang;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spatial and temporal analysis.
10.13542/j.cnki.51-1747/tn.2017.02.015
2017-03-22
贵州师范学院2016年度“一体两翼”学科专业发展专项科学研究项目(2016YTLT05);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探究基金资助项目(KLGIS2015A03);贵州省科技拔尖人才项目(黔教合KY字[2016]082)
李春炼(1995—),女,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探究。 安佑志(1954—),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探究,电子邮箱:anyouzhi@163.com。
G07
A
2095-5383(2017)02-006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