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时段效应与尼安德特人的灭绝

2017-06-28 13:54赵冠峰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现代人

[关键词]长时段,尼安德特人,人类起源,现代人

关于人的起源与进化问题,是目前科学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社会所关注的热门话题。历史教科书,尤其是高中教科书的编写也与时俱进,结合分子遗传学的研究成果,适时修改教科书中的传统观点。例如,高中历史选修模块五《探索历史的奥秘》就安排一个专题,来讨论这一颇为吸引学生的问题。大体说来,人的起源与进化经历了腊玛古猿、森林古猿、南方古猿、早期猿人、晚期猿人(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新人或現代人)等几个阶段,当然由于进化的缓慢和复杂,前后两个阶段并非截然分开,泾渭分明,很可能会并存共处较长一段时间,有的古人到底属于哪一个阶段还很难予以清晰的界定。例如,南方古猿与早期猿人,有的学者认为早期猿人就是南方古猿,这一时期尚处于人猿未分的阶段,著名的“露西”既可以称为早期猿人,也可以称为南方古猿。但对于最后两个阶段,即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阶段,研究的较为深入和充分,一般认为早期智人已经灭绝,现代人与早期智人分属不同的物种,两者在进化上并无直接的联系。以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群为例,被誉为直立人代表的北京人,以及之后的长阳人、丁村人等早期智人,与我们熟知的山顶洞人并无直接的遗传联系,上述三种原始人已经灭绝或完全消失。由于早期智人的代表是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因此本文将以“尼人”泛指早期智人。尼人四肢短,身体矮而粗壮,这样的人显然适应寒冷气候条件;而现代人身材瘦长,四肢细长身体轻巧,适应的是热带和温带气候,这也能部分证明首批现代欧洲人、亚洲人和美洲人等来自非洲。

选修五的相关内容也涉及尼人与现代人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了学界的一些质疑,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现代人是如何完全取代尼人的?目前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现代人为何根据肤色又分为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当然,在取代的时间估计上也存在较大的争议,但由于测年技术尚存在一定的误差,以及新的古人类遗址的不断发现,再加上原始社会的时间较长,因此,在时间上出现几万年甚至更长的交叉和重叠,都是可以理解的,也就是说,对现代人到底在什么时间取代尼人的问题不必拘泥于一时的研究结论,随着考古研究的深入,对时间的估计将会越来越接近事实和精确。本文将结合年鉴学派的长时段理论,对现代人取代尼人的原因做一探析,以期能对中学历史教学有所帮助。

一、怎样理解原始社会的长时段效应

长时段是法国年鉴学派的核心术语之一,它的提出,大大拓展了对历史进程,尤其是客观进程的研究。年鉴学派根据时间长短和对历史进程影响的重要程度,将历史研究中的时间分为三种:地理时间、社会时间和个体时间,也就是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长时段研究的是地理环境对历史进程的影响,这是几乎不发生变化的历史;中时段研究的是人口消长和生产增减的历史,也就是经济和人口因素;短时段研究的是具体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布罗代尔将它称为历史长河中的浪花和尘埃,是由强大的历史浪潮所推动而产生的现象,对历史进程只起微小作用。而长时段和中时段,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则远远超过个体时间。因此,年鉴学派强调要重点研究地理环境、经济结构和人口结构等结构和局势,而不应该像传统史学那样聚焦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等昙花一现的历史尘埃,因为他们的历史影响是微不足道的。布罗代尔认为,三者的时间单位大体上分别以世纪、十年或数十年和年月等加以衡量和划分,地理环境等长时段因素成百年或更长时间保持不变,是影响历史发展的深层次因素,也是根本因素;经济、人口等因素在十年或数十年内保持稳定,是历史进程中起较大作用的因素;短时段则一般以年月日来衡量。犹如研究长江一样,长时段关注的是源头和长江流经地区的宏观地理环境和生态系统,中时段研究的则是三峡、虎跳峡等某一具体区域,而短时段关注的则是那些暗礁甚至浪花之类的问题。

应该说,布罗代尔的时段理论,在史学研究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传统史学相比,在一定程度上抓住了历史进程中深层次的规律问题。但布罗代尔的时段单元同样带有固化的特征,因为人类历史发展的节奏并不永远相同,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影响程度也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趋于下降。因此,长时段、中时段等时段单元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应该有所区别。大体说来,越往前,时段单元越长,越往后,时段单元越短。例如,近代史上中时段设定为数十年可能接近实际,但在奴隶社会,经济和人口结构可能在数百年内保持大体的稳定,在原始社会,则完全可能在数千年甚至数万年保持大体的稳定。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近代史上环境数百年保持大体稳定,但在21世纪的今天,维持几十年可能就有困难,而在原始社会,可能几万甚至几十万年保持大体的稳定。因此,时段单元应该视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而进行调整,而不能用一种固定的尺度来衡量不同的历史时期。封建社会的一次改朝换代,可能经历数十年之久,但21世纪的“数字革命”(指发生于西亚北非地区的“阿拉伯之春”)则可以在几天或一两个月内完成。

历史发展进程的缓慢性、多元性、脆弱性和曲折性,在原始社会表现得特别突出,任何一场突如其来的天气剧变、疾病流行或者天然果实的歉收,都可能导致某一社会群体发展的减速、停滞、倒退、清零甚至灭绝。但原始社会的时间是如此漫长,以至于它足以承受得了某一群体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发生的停滞和倒退,这些现象的发生并不能从根本上动摇我们对长时段效应的客观估计,更何况当时的原始人群也未必能意识到发展的停滞和倒退。总之,布罗代尔所说的缓慢流逝的历史,静止不变的历史等,最适合用来分析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的长时段单元长达几万甚至几十万年,中时段的单元也在千年以上。对现代人取代尼人的问题,也只有基于长时段效应的分析,才能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

二、长时段效应与尼人的灭绝

关于现代人取代尼人的原因,学术界的看法大体分为如下两种:杀戮说和朱布洛模式。第一种看法认为,现代人通过屠杀的方式,最终完全取代了土著尼人,完成了在全球各地的分布。这种屠杀类似于近代史上西方殖民者对美洲印第安人、非洲黑人和澳洲土著人的种族屠杀行为,这是一种充满残忍和血腥的取代过程。但是,这种观点没有得到学术界主流的支持,原因有以下几点:近代史上发生的杀戮行为并没有造成澳洲土著人和美洲印第安人等的灭绝,只是人口急剧下降;其次,欧洲殖民主义者与印第安人等土著人属于同一生物物种,都是现代人,而尼人与现代人则属于不同的物种;最后,原始社会后期现代人的进化和发展程度确实比尼人高,但这种发展程度上的优势是极为有限的,再加上在数量上尼人的优势非常明显,尼人和现代人的分布稀疏,交往程度非常有限。因此很难想象两种原始人群之间的矛盾会发展到势同水火的地步。即使矛盾极其尖锐,要想从整体上完成对尼人的屠杀和灭绝,以当时的技术水平来看,也绝无这种可能。朱布罗模式可能更接近原始社会的实情,是对这种取代的一种较为合理的解释。该理论系纽约州立大学人类学家埃兹拉·朱布罗(Zubrow)提出,他发展出一种各群体互相影响的计算机模式,其中一个群体对另一群体具有稍大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只要有2%,即可导致在一千年内消灭另一群体。有证据显示,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于35000年前在西欧共存,他们共存了一千年或最多两千年,这符合朱布罗模式。某一计算机仿真显示,只要尼人比现代人的死亡率高一点点,他们就有可能在一千年内绝种。很明显,朱布罗模式与长时段效应在原理上是相通的,这有点类似于混沌学上的洛伦兹效应和蝴蝶效应,中国古语中说的“失之毫厘,差以千里”,也是对这种现象的形象说明。初始条件的微小差别,经过长时间的作用,累积结果可能使人感到瞠目结舌。“一个小小的数字误差,仿佛是吹过一阵微风——显然,一阵微风不会造成什么大范围的气候后果,因为在引起这些后果之前,它们已经消失了,或是相互抵消了。然而,今天不然了,在洛伦兹这一特定方程组中,小的误差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正所谓南美洲的一只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在北美洲能形成一场飓风。之所以如此,是大尺度范围内长时间作用的结果。洛伦兹在进行数据处理时,一个精确到小数点后六位,一个四舍五入仅保留到小数点后三位,但计算的结果却显示,一段时间后,前者的预测结果是艳阳高照,后者则是大雨倾盆。因此,无论是洛伦兹效应,还是朱布罗模式,要义在于长时间,如果仅有很短的时间或者较小的空间范围,初始条件的微小差别并不足以产生天壤之别的预测结果。

以原始社会为例,这一时期人类社会的发展节奏非常慢,真的像布罗代尔讲的那样:呈现出静止不动的特征,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只要有差别,假以时日,经过几万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后,结果可能是天壤之别。下面通过表1,以不同的发展速度进行比较,可以明显地看出长时段的效应来。让尼人和现代人分别以不同的增速发展,经过若干时间后,可以看出,现代人有充分的理由仅仅依靠这种微小的优势就能完成对尼人的取代,也许根本用不了这么长的时间。

前段时间,微信上流传这样一个帖子,讲的是“天才在于勤奋”的数学励志公式,但道理与长时段效应是一致的。假定有两个学生,他们的起点相等(均为1),如果甲同学每天进步2%,而乙同学每天进步1%,则一年后会有如下结果:1.02365≈1377.41,1.01≈37.78;这还只是一年内发生的故事,如果持续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甲同学的发展结果必将远优于乙同学。现代人和甲同学一样,靠这微小的优势,长年累月,最终成为地球的主人,彻底取代了已在这个星球上生存进化了20多万年的尼人。

三、现代人的优势可能是什么?

现代人对尼人的取代是通过长时段效应来实现的,这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较长的时间,二是现代人拥有较尼人的微小优势,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对这种微小优势到底是什么的分析,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综合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这种优势可能是如下某一或多个因素作用所致。

(一)现代人拥有或掌握了某项或多项尼人没有的技术,当然由于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发展的程度普遍较低,因此可以想见,现代人拥有的这种技术上的优势是非常微小的。但在长时段效应的作用下,这种微小的技术优势就绝不是可以忽略的小事,而是现代人完成对尼人取代的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这些技术上的优势可能是:石器制作的技术有了些许改观或进步;掌握或接近掌握人工取火的技术;从事渔猎或采集时的生产效率较之尼人有了提高,等等。

(二)现代人的婚姻制度较之尼人有了某种形式的进步。在原始社会,人类社会的婚姻形式大体上经历了如下阶段:没有限制的群婚杂交,兄弟姐妹互为夫妻的班辈婚,普那路亚婚又称族外群婚,对偶婚和较为固定的一夫一妻制。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尼人还停留在班辈婚阶段,这是族内群婚,仍是典型的近亲结婚,而现代人则采用了族外群婚这种形式。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的学说,族外群婚大大有利于群体素质的提高,因为普那路亚婚虽然仍是群婚,但已经在整体上完成了对近亲结婚的否定。一旦现代人过渡到族外群婚阶段,其发展进化的速度就会比尼人有明显提高,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就可以完成对尼人的取代。当然,如果尼人也过渡到族外群婚阶段,而现代人采用了对偶婚或一夫一妻制这种婚姻形式,则现代人源于婚姻形式上的优势依然十分明显。布鲁克·埃德加在一篇名为《“一夫一妻”让人类主宰地球》的研究论文中指出:“维持多个配偶是一项艰难的工作,需要消耗很多精力与其他男性打斗,保护女性,作为减少精力消耗的最佳途径,一夫一妻制就出现了。”实行一夫一妻制,人类可以降低出生率或生长的速度,“通过这种代价换取人类进化过程中低效的能量消耗,因为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需要130万卡路里的能量”。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以这样的代价换取进化上的进步既是必要的,也是非常明智的。当然,由于考古研究所限,上述分析仅仅是一种推测,但无疑有其合理与科学的一面。

(三)寿命。由于劳动效率的提高和营养条件的改善,也可能是进化发展所带来的体质上的进步,导致现代人的平均寿命较之尼人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根据长时段效应,现代人也能凭借这种平均寿命上的优势,“挤走”尼人。换言之,尼人之所以灭绝而成为人类进化过程中的旁支,不是由于现代人的屠杀,而是自身进化或发展稍逊于现代人所致。

(四)社会组织水平。可以肯定,不论是尼人还是几万年前的现代人,都没有发展到新石器时代,也没有出现种植业和畜牧业。但这并非意味着二者内部的社会组织水平没有高低之分,现代人内部的社会组织和管理水平较之尼人可能有少许提高,进而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产品数量的相对增多,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这种优势的最终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五)语言。作为一种传递信息的手段,语言的方便快捷和准确性远优于打手势和示意图等方式。研究人员曾经做过这方面的模拟实验,招募180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到相关实验中去。以五种不同的方式向他们传授奥尔德沃石器的制作方法,结果发现,用口头语言进行方法传授比示范模仿、无语言展示和手势比划效果更佳。其中一名参与者Vomimi认为:仅仅五分钟就能够获得直接的学习成果,这表明,在学习制作简单石器的过程中,语言教学作用巨大。美国学者奥尔森更是明确指出:“假如现代人开开心心,有说有笑地走出非洲(有如传说故事中的情形),他们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打败彼此只能靠咕噜咕噜的声响沟通的尼安德特人。”至于人类何时开始使用语言,人教版教科书认为,可能南方古猿已经具有语言能力,应该说这种观点与考古研究领域中公认的观点相去甚远,人类断无可能那么早就使用语言(科学标准界定的语言)。意大利学者斯福扎认为:“现代人的语言这时开始达到了一个高水平。一般认为,尼安德特人的语言不如现代人的发达,有些專家认为,尼人的咽喉管还不够长,发不出现代人那样多的元音。”而美国古人类学家哈莫博士的研究表明,虽然早在六万多年以前地球上就出现了人类(指现代人,作者注),但是人类在四万多年前才开始具有语言能力。人类曾经历过长达二万年之久的“哑巴时期”。当然,哈莫这里所指的语言,应该是一种较为成熟,能够经常流畅使用的口语,这种时间估计也与现代人走出非洲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时间大体吻合。总之,现代人的语言能力较尼人发达,是现代人发展速度高于尼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余论

关于人种的形成问题,这主要取决于环境因素,尤其与日照强度密切相关。源于非洲的现代人一开始都是黑人,但随着迁徙至世界各地,在当地气候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分别形成了今天的黄种人、黑种人和白种人。气候之于肤色的影响,在今天仍能看出。印度人被视为白种人,但由于热带和亚热带气候的影响,肤色较黄种人还要深一些;而美国多数黑人的肤色也与非洲黑人有明显的区别。当然,不同人种的形成,也是长时段效应的结果。

总之,现代人对尼人的取代,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现代人依靠自身拥有的某些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优势,在数千乃至数万年的漫长岁月中,积累了巨大的优势,从而逐渐把他们的远古邻居挤走。奥尔森认为,尼安德特人可能被赶至崎岖的地区,只能在天气好的时候生存,而天气变坏时就无法生存下去。处于与世隔绝状态的尼人,进化和发展的速度可能更慢,最终步入进化的死胡同。不但是尼人,如果某一群现代人长期生活在与世无涉的荒岛上,也完全可能陷入停滞和灭绝。复活节岛上的土著人也曾经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数量众多的巨型石像(有的高9米,重达90吨)充分说明了这一点,12世纪鼎盛时期该岛上可能有2万人。但由于长期与世隔绝,终至鸟类绝迹,人将相食,1887年,岛上仅有100个活人,这是典型的封闭导致的结果。完全可以这样设想,被现代人排挤至崎岖地区的尼人,最终也出现了类似复活节岛土著人的命运,只不过尼人的结局更惨,在他们世代繁衍生息的星球上终至灭绝,现代人成为独一无二的人种。

[作者简介]赵冠峰,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李婷轩]

猜你喜欢
现代人
现代人守则:昏死之前请把手机格式化
给现代人参考的古代礼仪
现代人的避难所
现代人周末崩溃观察报告
智珠
智珠
现代人的手机“依赖症”
神数据
今日事今日毕告别拖延症
现代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