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玲
DOI:10.16658/j.cnki.1672-4062.2017.05.103
[摘要] 目的 探讨护理临床路径在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妊娠期糖尿病孕妇62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根据护理临床路径的内容采取个体综合性护理干预,包括心理、饮食、运动、药物、出院指导及胰岛素注射笔的使用。比较两组的应用效果。 结果 患者在住院期间实施个体综合性护理干预后,统计观察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明显降低。出院6个月回访统计观察组母婴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护理临床路径临床使用方便、有效,根据计划全程实施个体综合性护理干预能有效的控制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血糖水平及降低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机率。
[关键词] 妊娠期;糖尿病;护理临床路径;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3(a)-0103-02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生活规律的改变,国家二胎政策的放开及经产妇生育年龄偏大,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孕妇血糖控制不佳更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肾病和神经系统受损,且造成胎儿早产率、畸形发生率、死亡率也会增加[1]。根据患者产检血糖水平、个体问卷调查结果、护理临床路径的内容,采取个体综合护理干预,孕妇血糖指标、新生儿早产率、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62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为研究对象,将其按入院顺序编号,序号奇数者为对照组,偶数者为观察组。以上对象均在产检中行75 g OGTT试验,空腹血糖﹥5.1 mmol/L,1 h血糖﹥10.0 mmol/L,2 h血糖>8.5 mmol/L[2],有一项指标超过正常就收治入院。对照组年龄22~39岁,平均年龄(29.42±4.57)岁;孕周5~35周,平均孕周(24.03±8.40)周。观察组年龄22~42岁,平均年龄(29.52±5.75) 岁;孕周5~37周,平均孕周(26.00±7.39)周。两组患者在年龄、孕周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糖尿病患者护理、胰岛素治疗和口头健康教育。
观察组:患者住院后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依据护理临床路径的内容采取相应的综合护理干预,出院后定期随访,观察干预后效果。护理临床路径计划如下:第1天进行问卷调查、心理护理;第2天讲解各项检查的目的、注意事项和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第3天根据检查结果,讲解实施各项治疗的目的,尤其是胰岛素笔的使用;第4天至出院观察孕妇措施落实情况、应用效果,及时解答孕妇提出的疑问,纠正不良行为。具体内容如下:①入院评估: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患者的疾病史、药物史、饮食、生活习惯、运动情况、自我保健意识及对疾病、药物的知晓程度来评估患者的基本情况。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体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并实施。②心理护理: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普遍出现以下焦虑情绪:不能接受自己患病的事实;认为这应该是老年人得的疾病;害怕胰岛素使用,唯恐终身使用;担心疾病和用药后影响胎儿的健康。根据上述焦虑现象,采取了口头健康教育、发放健康教育手册,病区走廊放置宣传图画。尽量把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安排同一病室,让她们相互交流、相互鼓励,从而缓解不良情绪。③饮食控制:这类患者的特殊在于既是糖尿病患者,又是孕妇,饮食需要控制但不能过度控制。如果碳水化合物摄入的不足,以致酮症的发生,孕妇和胎儿都会受到不利的影响[2]。按照摄入原则:碳水化合物占50%~60%,每日不低于150 g;蛋白质占15%~20%;脂肪占25%~30%;每日摄入膳食纤维25 g~30 g。早、中、晚三餐的能量占每日总能量的10%~15%、30%、30%,每次加餐的能量可以占5%~10%,有利于防止餐前过度饥饿。少量多餐,控制孕期体重,理想体重为原有体重基础上增加10~12 kg[3-5]。④胰岛素笔的使用:对孕妇进行健康教育,讲述胰岛素使用的重要性,如何自行注射胰岛素笔,低血糖的症状及处理方法。⑤运动指导:孕妇进行有氧运动,运动强度以心率保持在120次/min为宜,注意运动个体化,时间选择在餐后30 min,运动30~40 min/次,运动后再休息30 min。
1.3 观察指标
两组孕妇孕期的空腹、餐后2 h血糖,妊娠結局,孕产妇及围产儿有无并发症。
1.4 统计方法
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护理干预后两组血糖情况:干预前两组孕妇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孕妇的数值较干预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更显著(P<0.05),见表1。
3 讨论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较正常孕妇更容易出现烦躁、焦虑、低落等情绪[6-7]。根据问卷调查结果,针对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能明显减轻孕妇的心理负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顺利度过孕产期。这类患者是糖尿病患者中一群特殊群体,过分限制饮食对母婴都不利,又避免使用口服降糖药。在血糖控制不佳的情况下,合理饮食的同时需要胰岛素治疗。
妊娠期糖尿病在妇产科中是常见的,目前大多产妇都存在在妊娠期间血糖升高,而且现在大多孕妇存在饮食不当、过度肥胖且缺乏运动,加上一些负面情绪都有可能在孕期加重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在妊娠期产妇糖尿病高效护理能够帮助孕妇更好的进行分娩。从近3年的情况来看,产科临床护理实践中,大多产妇和家属对医生的嘱咐执行力存在距离,自身过度担心生育问题,致使心理情绪不够稳定,不能正确的对待病情,过度担忧病情对孕妇和胎儿的不良影响,最后进一步影响后期的恢复。对此反应过大还有可能引起产后抑郁这类疾病。所以在临床护理时,应该将护理的各项内容细化,并且需要系统的制定护理目标,明确每一位护理人员的责任和义务,更应该产妇及时沟通使之明白护理人员护理大致内容,这样不仅促进护理人员和产妇的情感,更保证了产妇和家属的知情权,提升护理整体效果。
从以上的资料可以看出,观察组在进行了临床护理路径后,其血糖有了明显的控制。从以上数据以及该院临床护理效果可以看出,临床护理路径在改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在生产之后的护理依从性上能够取到很好的效果,这一观点也与许多同行不谋而合。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应该是产妇和家属能够更加全面、客观的来对待所有护理过程,明白这项护理是为了取得什么样的效果,这一点也非常符合“患者是中心”的护理原则。但其实临床护理路径还有其他项目,比如对产妇进行健康教育、心理干预、满意度了解等等,这些既能提升护理人员业务水平,更能够给予产妇和家属更加全面的护理。在控制血糖这一项重要指标中,该研究结果主要是:对观察组采取干预后对其空腹喝餐后2 h的血糖进行检测,其糖化的血红蛋白分别是(4.59±1.58) mmol/L、(6.87±1.93)mmol/L,相对于干预前血糖有接近3个单位的降低,以上对比(P<0.05),观察组效果显著与对照组。这其实就为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提升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血糖控制效果。有同行认为,这主要是临床护理路径使得产妇和家属对妊娠期糖尿病有了更具体、更深入的认知,使得产妇对生产后的饮食和运动有了更科学、更适合自身的规划,加上自身心理负担有很大的降低,所以能在此取得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马春芳.标准化糖尿病护理路径在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围产期中的应用[J].护理實践与研究,2015,12(10):8-10.
[2]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妊娠合并糖尿病协作组.妊娠合并糖尿病诊治指南(2014)[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4,49(8):561-568.
[3] 徐海英,黄水仙.生活方式干预预防妊娠期糖尿病[J].健康研究,2015,35(5):484-486.
[4] 谢辛,苟文丽.妇产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78.
[5] Daniel P, Nussbaum,Kara,et al.A standardized care plan is associated with shorter hospital length of stay in patients undergoing pancreaticoduodenectomy[J].The Journal of surgical research, 2015,193(1):237-245.
[6] Seth A, Hollander,Amanda J,et al.An inpatient rehabilitation program utilizing standardized care pathways after paracorporeal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 placement in children[J].The Journal of heart and lung transplantation:the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Heart Transplantation, 2014,33(6):587-592.
[7] Ulrika P■der,Marie Fogelberg-Dahm,Barbro Wadensten.Implementation of a multi-professional standardized care plan in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 for the care of stroke patients[J].Journal of nursing management,2011,19(6):810-819.
(收稿日期:2016-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