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
DOI:10.16658/j.cnki.1672-4062.2017.05.155
[摘要] 目的 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分析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选择在该院诊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甲钴胺治疗,观察组给予甲钴胺和依帕司他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6.47%,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64%;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06%,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8%;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采用甲钴胺和依帕司他联合使用,能有效加强患者代谢循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副反应发生,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甲钴胺;依帕司他;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3(a)-0155-02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反应迟钝、运动神经功能受损等,继而导致患者肌力萎缩、全身瘫痪或猝死等,因此临床有效治疗是降低疾病危害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目前临床主要以治疗为主,预防为辅,防治相结合,相辅相成,最终达到治疗的目的。甲钴胺和依帕司他是临床治疗神经周围病变的常用药物,甲钴胺对患者周围神经功能恢复具有促进的作用,而依帕司他对患者神经周围病变具有抑制作用,为了探讨两者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的联合疗效,笔者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该院诊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该院诊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男40例,女28例,年龄38~70 岁,平均年龄(63.4±2.2)岁;病程为 2~12年,平均病程为(5.2±2.3)年;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糖尿病患者,其中Ⅰ型糖尿病患者38例,2型糖尿病患者30 例;患者平均空腹血糖为(10.6±2.3)mmol/L,餐后2 h血糖(17.2±2.3)mmol/L。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龄38~69 岁,平均年龄(62.8±2.3)岁;病程为 3~12年,平均病程为(5.6±2.5)年;Ⅰ型糖尿病患者19例,2型糖尿病患者15例;患者平均空腹血糖为(10.3±2.5)mmol/L,餐后2 h血糖(17.1±2.2)mmol/L;对照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39~70 岁,平均年龄(64.5±2.1)岁;病程为 2~11年,平均病程为(5.1±2.4)年;Ⅰ型糖尿病患者19例, 2型糖尿病患者15 例;患者平均空腹血糖为(10.8±2.4)mmol/L,餐后2 h血糖(17.4±2.5)mmol/L;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具体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实施基础治疗,包括适当运动增强体质,口服降压药物和注射胰岛素降糖等治疗,确保患者血压和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两组患者在相同基础治疗上给予不同药物治療,对照给予甲钴胺治疗,3次/d,1片/次,温水口服用药;观察组在甲钴胺治疗基础上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甲钴胺口服量和对照组一致,同时口服依帕司他治疗,3次/d,1片/次[2]。连续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随后观察患者病症改善情况,统计分析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 疗效判定
该组观察指标包括感觉能力、神经反射和神经症状。根据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判定临床疗效,主要分为3个等级:①显效:患者肢体疼痛感、麻木症状基本消失,触觉和感觉基本恢复,神经正常反射,表明治疗显效;②有效:患者肢体疼痛感、麻木症状基本改善,触觉和感觉得到改善,神经反射改善,表明治疗有效;③无效:患者疼痛、麻木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剧,触觉、感觉无起色,神经反射无改善,表明治疗无效。同时观察和统计患者有无出现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1.4 统计方法
该组所有数据均经 SPSS 17.0 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两组经不同方法治疗后,结果如表1所示,对照组17例患者治疗显效,9例患者治疗有效,8例患者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76.47%;观察组26例患者治疗显效,9例患者治疗有效,1例患者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7.06%;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患者经不同药物治疗后,观察组1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症状,1例患者出现腹泻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8%;对照组3例患者出现腹胀、食欲不慎,2例患者恶心呕吐现象,1例患者出现腹泻现象,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64%;可见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糖尿病是临床内科常见的代谢疾病,可造成患者全身代谢系统紊乱,并发各种代谢疾病,比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病症。糖尿病由于血糖浓度过高,长期对患者血管和神经系统进行压迫,导致患者神经受损发生病变,包括中枢神经病变和周围神经病变,其中周围神经病变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可造成患者肢体麻木、触觉神经迟钝、肌肉萎缩等,继而引发偏瘫或周身瘫痪等,不仅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加重家庭经济负担,甚至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因素比较复杂,其中血液循环受阻、糖代谢异常、神经因子缺乏营养等因素单个作用或共同作用,都可引发患者周围神经病变[3]。近年来由于受环境污染、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变化的影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势必造成社会医疗的压力。因此,临床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发展的根本,也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前提。
临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除了常规运动治疗、降血糖和降血压治疗外,还进行神经功能恢复治疗。甲钴胺是内源性的辅酶B12,容易进入神经元细胞,参与脑细胞和脊髓神经元胸腺嘧啶核苷的合成,促进叶酸的利用和核酸代谢,且促进核酸和蛋白质合成作用较氰钴胺强;确保患者神经细胞营养的正常输送,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修复。依帕司他为醛糖还原酶抑制药,在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发病机制中,多元醇代谢中葡萄糖可转化为山梨醇的醛糖还原酶,而依帕司他在这过程中可发挥抑制作用,能有效阻止这过程的进行,这对预防患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具有重要的意义[4]。可见甲钴胺具有修复神经功能的作用,依帕司他具有抑制并发症的作用,两者联合使用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
该组研究中,对照组采用甲钴胺治疗,其中17例患者治疗显效,9例患者治疗有效,8例患者治疗无效,治療总有效率为76.47%,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64%;观察组采用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治疗,其中26例患者治疗显效,9例患者治疗有效,1例患者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7.06%,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8%;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联合甲钴胺和依帕司他使用,能有效加强患者代谢循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减少药物副作用发生,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郑文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关药物治疗[J].实用糖尿病杂志,2012,8(3):60-61.
[2] 傅明捷,何明坤,王艳,等.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治疗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2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 8) :1892.
[3] Mizukami H,Ogasawara S,Yamagishi S,et al. Methylcobalamineffects on diabetic neuropathy and nerve protein kinase C in rats[J].Eur J Clin Invest,2011,41(4):442.
[4] 金雪花,付鸿玉,唐海燕,等.α-硫辛酸、甲钴胺、前列地尔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58 例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3):151-152.
(收稿日期:2017-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