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潇,Usenko Alexander Yuriyovich,Smorzhevsky Valentin Josipovich
(乌克兰国立医学科学院研究生继续教育学院外科与移植外科,01001)
下肢深静脉血栓抗凝系统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杨 潇,Usenko Alexander Yuriyovich,Smorzhevsky Valentin Josipovich
(乌克兰国立医学科学院研究生继续教育学院外科与移植外科,01001)
下肢深静脉血栓又称为LDVT,在这种病症下,我们可以通过检查病患身体中的蛋白C,抗凝血酶等元素来进行研究和治疗,治疗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需要注意多个元素的含量对比,然后进行相应的判断[1]。我们在医学上对于这种病症也采取了很多的探索手段,笔者也不例外,本文主要是通过来研究这些含量的变化并且与LDVT来相联系,希望能够给医学上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会用到一种叫全自动血凝仪的一起,这种仪器来源于法国的一家公司,通过这项仪器我们可以来测定选中患者的蛋白C,蛋白S,D—D值,AT-III等参数。而我们测定的方法是希望能够通过对比患者在治疗前和被治疗后身体内所存在的这几项参数的变化情况[2]。我们在测量之后,发现测试组所反映出来的蛋白C含量是远远低于我们的参照组的,当然在统计学测试过程中我们的P是大于0.05的。通过具体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蛋白C和蛋白S对于LDVT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测试中所得到的AT-III事实上与我们研究的病症并无很大的关联。因此在我们的探索过程中,我们需要重视蛋白C和蛋白S的参数变化情况,并且针对性的对这两项参数进行治疗,相信对于促进和优化LDVT的治疗方案会有很积极的作用,并且可以提高临床的成功率[3]。
LDVT;蛋白S;AT-III;系统检测;临床情况
下肢深静脉血栓之所以产生的原因其实是多项血管性病症综合影响的结果。对于此类的研究,我们从没有停止过,并且一直在积极的探索。关于LDVT的形成,我们一般会在手术、分娩等一些情况中出现,而本文主要阐述的是抗凝血缺陷导致的LDVT的产生和威胁。在抗凝血中,会涉及到蛋白C、蛋白S等一些元素,本文主要是通过对目前锁定的50例的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并且关注他们抗凝血指标的反应,并且得出有效的结论,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将我们的判断应用于我们的临床实践中去。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主要的对象便是我们选中的50例患者,他们的年龄跨度比较大,低至10岁,高至75岁,左下肢、右下肢和双下肢产生的病症分别为35,6,9例。我们在实验治疗开始前对我们的患者进行检测,并且设置相应作为参照的正常组,我们对两组的数据采集以静脉抽血的方式进行,测定蛋白C、蛋白S、AT-III等等参数,然后对其进行统计并得出相应的结果,以下是我们得到的相关数据。见表1。
表1 LDVT患者蛋白C、蛋白S、AT-III、D-D值及比较(±s)
表1 LDVT患者蛋白C、蛋白S、AT-III、D-D值及比较(±s)
注:与正常对照组组比较,*P<0.05
组别nPC(%)PS(%)AT-III(%)D-D(μg/mL)治疗前组5076.0±17.9*79.2±15.4*94.4±12.75.5±2.7*治疗后组5098.0±21.2101.5±19.6101.0±16.80.3±0.1正常对照组30105.0±18.2107.3±20.297.2±15.60.4±0.1
在我们的实验结果中,我们可以非常明确的感受到患者整个抗血凝系统中所产生的相关变化。很明显,我们的PC和PS在实验中都低于我们的正常对照组,因此我们需要关注,在治疗此类病症,我们需要着重关注蛋白C和S的针对性治疗。PC和PS两者有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的生存是依赖于维生素K来正常运行的。由于PS和PC的缺陷,从而导致了我们抗凝系统中的不平衡,并且让我们的凝血开始亢进,这样才造成了我们血栓的病症。在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到,通过相关的治疗,我们患者的PC和PS都有了缓慢的提高,这是非常有利于改善血栓病症的一个参照。在患者得到治疗之前,他们的蛋白C和S很明显是低于正常范围的,究其原因,我们可以追溯到由于PC在患者的体内利用凝血酶而形成了活化的蛋白质成分,而我们都知道活化蛋白的存在主要是与PS相互结合来发挥体内的抗凝系统的,如若这两项蛋白成分降低了,自然便会导致血栓的发生,而对这种病症的治疗,相应的,我们必须通过PC和PS进行治疗的切入点,以此来改善患者体内的蛋白成分,让他们尽可能的恢复到人体正常所需水平。
在检查过程中,我们还有提到AT-III的测定,这个参数事实上是抗凝血酶中一种比较重要的系统抑制类元素,可以说,在人体总的抗凝血能力中,AT-III是有非常大的占比范围的,将近超过了75%,这对于防止抗凝的作用性是巨大的,也是我们必须参考和重点关注的对象。在实验过程的50例选定的患者中,我们发现AT-III无论是在治疗前的表现,还是治疗后的变化,他们的差异性事实上并不明显,以此类的数据作为根据,我们可以考虑把AT-III移出可能会导致血栓的原因。另外,在测试结果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项参数,那便是血浆D-二聚体,这种元素是一种高宁状态以及患者亢进的标记性元素。而我们也能发现,这项参数的变化事实上也并无很大的差异,可以说他对于急性的和慢性的LDTV患者都有着非常高的敏感度,而正是这种无差异性,我们基本上也可以排出此类元素造成血栓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我们的LDTV从抗凝系统的角度来讲,可以说主要还是PC和PS对血栓造成的印象才导致了这项病症的产生,我们必须尽可能的提高PC和PS的含量,才能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这对于提高我们未来的医疗水平也有着很大的帮助。
[1] 陈腾达.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抗凝治疗疗效的Meta分析[J].福建医科大学,2013:45-49.
[2] 吕志祥.下肢深静脉血栓抗凝溶栓治疗疗效及风险评估[J].山东大学,2016:22-24.
[3] 黄智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华法林抗凝作用的相关因素分析[J].昆明医学院,2011:33.
本文编辑:吴 卫
R543.6
B
ISSN.2095-8242.2017.21.397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