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婧
(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肿瘤科,河北 保定 072750)
内镜治疗早期胃癌临床研究
陈 婧
(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肿瘤科,河北 保定 072750)
目的 探讨研究内镜治疗方式在早期胃癌治疗过程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4年2月~2016年2月在本院进行传统外科手术治疗的147例早期胃癌患者和进行内镜治疗的214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传统组和内镜组。分析研究两组患者的术中和术后各项临床指标。结果 根据数据研究得知内镜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后出血率、狭窄率、术后复发率、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均明显低于传统组患者;同时,内镜组患者的3年存活率明显高于传统组,所有研究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镜治疗方式在早期胃癌治疗过程中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被推广运用。
内镜治疗;早期胃癌;临床研究
目前我国胃癌每年新发病例约有68万例,并且其发病率一直呈现出逐年只增不减、越来越年轻化、死亡率增加的趋势[1]。而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能够尽早确诊并及时治疗,其存活率可达90%以上。近年,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内镜治疗技术的进步和治疗器械的不断开发和应用,使得EGC的内镜下治疗在临床上逐渐被认可和应用。本文针对内镜治疗方式在早期胃癌治疗过程中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探讨,得到如下报告。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2月~2016年2月在本院进行传统外科手术治疗的147例早期胃癌患者和进行内镜治疗的214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传统组和内镜组。内镜组中男性124例,年龄范围为22~47岁,平均年龄为(31±6.67)岁,女性90例,年龄范围为21~45岁,平均年龄为(32±6.25)岁。传统组中男性85例,年龄范围为21~47岁,平均年龄为(31±6.21)岁,女性62例,年龄范围为22~45岁,平均年龄为(31±6.43)岁。所有患者在在住院前均已实行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检查和幽门杆菌的检查,得知患者均无淋巴结转移,所有检查结果均符合早期胃癌特征。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两组患者之间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1.2 治疗特征
早期胃癌患者需具有的特征:①无论病变大小,无溃疡形成的分化型黏膜内癌;②有溃疡形成的分化型黏膜内癌病变直径≤3 cm;③无溃疡形成的未分化型黏膜内癌,病变直径≤2 cm;④病变直径≤3 cm的分化型为sm1癌。
1.3 治疗方式
传统组患者治疗方式为外科手术方式,内镜组患者的治疗方式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分析研究两组患者的术中和术后各项临床指标。
1.4 疗效评定标准
病理医生可以对以下标本进行判定:①1次整块切除;②1次完整切除;③组织学完整治愈切除,观察切片边缘均未见癌细胞、无出血、穿孔和狭窄等并发症、无局部病变残留,且手术6个月后病变无复发情况,则表示肿瘤切除完整,临床效果好。
1.5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描述,多组间比较行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定性资料以例数(%)描述,率的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若数据P<0.05,则可认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术中、术后临床指标对比
根据表1数据研究得知内镜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后出血率、狭窄率、术后复发率、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均明显低于传统组患者;同时,内镜组患者的3年存活率明显高于传统组,所有研究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术中、术后临床指标对比
内镜治疗中的ESD是现今临床上有效治疗EGC及癌前病变的微创治疗方法[5]。本研究表明ESD具有手术时间少、术后出血率低、术后复发率低等等特征。综上所述,内镜治疗方式在早期胃癌治疗过程中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被推广运用。
[1] 周平红,彭贵勇,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4,14:1507-1511.
[2] 白顺滟,肖思洁,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对比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14,08:873-877.
[3] 王洪升,刘运祥,等.内镜下黏膜切除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工程,2013,01:7-8+10.
本文编辑:吴 卫
R735.2
B
ISSN.2095-8242.2017.21.399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