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剧乱弹唱腔【三五七】源自【望江南】”驳议

2017-06-28 15:59:30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武汉430205
关键词:乱弹望江南婺剧

张 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艺术学院,武汉 430205)

“婺剧乱弹唱腔【三五七】源自【望江南】”驳议

张 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艺术学院,武汉 430205)

【三五七】是浙江婺剧乱弹的主要唱腔,有关其词牌及曲调来源学界至今众说纷纭。诸说之中,“【三五七】源自【望江南】”的观点尤具代表。本文通过对五台山佛乐【望江南】存本的分析,对根据词格字数来判定【三五七】源自【望江南】的观点进行考证分析,用“音乐遗传基因”的分析手法来确定二者间的渊源关系,最后提出【三五七】曲牌并不源自【望江南】的结论。

音乐遗传基因; 【三五七】; 【望江南】; 五台山佛乐

中国传统戏曲渊源久远,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灵活性和程式性,这已是学界共识。[1]特别是唱腔上的融汇吸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更是其主要特征和艺术魅力所在。正因为如此,学界现有的戏曲唱腔研究,往往从唱腔风格之间的渊源关系入手,试图分析其近似度与流动性,进而获得对其历史面貌和艺术特征的整体认识。在特定区域流传的地方唱腔研究中,这一研究取向更为明显。婺剧乱弹【三五七】,就是一个颇具代表性的例子。

【三五七】是流传在浙江金华、绍兴一带地方戏曲乱弹(现已统称为婺剧乱弹)中的唱腔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有关部门明确了各地固定剧种的名称,把流行于浙江地区的各类乱弹剧种如高腔、昆腔等多种戏曲声腔,都称为婺剧。【三五七】位列婺剧乱弹主要唱腔之首,其流传范围仅见于婺剧乱弹,在其他剧种中尚未发现同名唱腔。有关【三五七】唱腔名称的由来,学界已有基本结论:“【三五七】因上句以三字五字,下句以七字组成,故名”[2]。【三五七】唱腔的上下句结构中以上句三字、五字组合成八字句、下句七字为基本句式特点,尽管之后句式结构有了发展,融合了对仗句式七字句、十字句的特点,已经与【三五七】唱腔称谓名不副实,但它已经形成为一个有特色的唱腔,广为流传且名称沿用至今。对于【三五七】唱腔的素材来源,张敏桦认为其出自安徽“石牌腔”,即我们所熟知的“吹腔”,并从调性等方面作了简要梳理和分析[3],因持论尚显单薄,此观点目前尚未受到普遍重视。但是,若换个角度,从词格特征的角度来审视【三五七】唱腔的命名及其源流问题,一些重要问题就跃然眼前:它的词格特征源于何处?这种长短句的唱词与词体有无联系?是否与曲牌依词填曲到依曲填词的发展规律有一定联系?目前,有一些学者提出【三五七】来自于有词格共同特征的【望江南】曲牌的看法。例如,蒋力认为:“所谓《三五七》这个曲牌,出自另一曲牌《忆江南》。”[4]张帆在《笛曲【三五七】的婺剧音乐渊源》一文中,也有着同样的观点:“《三五七》是赵松庭1957年根据浙江婺剧乱弹唱腔改编而成的同名笛子独奏曲,曲名出自曲牌《忆江南》的词格……”[5]等等;这类观点是否无可辩驳?在婺剧唱腔中存在的词格近似而渊源不明的情况,是否需要引起学界高度注意?本文拟就该曲调的句式词格、音乐遗传基因等综合因素展开分析考证,尝试对这一聚讼已久的问题加以澄清。

一、【望江南】词源略考

词与乐府歌辞的“辞”同义,即歌词,指一切可以合乐歌唱的诗体。起初,唐代歌曲,不论“大曲”、“小遍”,皆为讲究声仄韵律的五七言诗,但这样变化太小,声调唱腔不够丰富,终有穷尽的一天。于是,便产生所谓词体。清代万树在《词律·发凡》这样描述诗、词、曲的发展关系:“词上承于诗,下沿为曲,虽源流相绍,而界域判然。如《菩萨蛮》、《忆秦娥》、《忆江南》、《长相思》等,本是唐人之诗,而风气一开,遂有长短句之别。”[6]

词牌是每首词固定的曲牌名称,规定字数、句数、平仄、韵脚等。由于曲调不同,每调的句数、每句的字数,以及用韵的位置,字声的平仄,都有格式上的区别。同一词牌经常有不同的名称,如【念奴娇】又叫【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等。

词牌形式以字数规模的大小可以分为小令、中调、长调。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的为中调,91字以上的是长调。为了适应乐曲的反复吟唱,每调一般分为上下两阙,称为上阙、下阙,也有不分阙的单调,如【如梦令】、【望江南】等小令[7]。与五七言诗相比,词牌以词调的句子长短不齐为显著特点,这些定型的句式长度参差不齐,有一字、二字、三字甚至长达九到十二字,故又称为“长短句”,形成和确定了各词牌稳定的曲韵特点。

【望江南】是唐宋词坛存词数量最多的一个词调,在宫调上多属南吕宫,又入大石调,具有感叹伤悲、风流蕴藉、清新俊爽等多种声情特征。[8]【望江南】始于唐代,在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望江南》中记载:“始自朱崖李太尉镇浙西日,为亡妓谢秋娘所撰,本名《谢秋娘》,后改此名。亦曰《梦江南》。”[9]起初唐人作词,并不按照旧有规范而效作,往往即兴而作,句法无一定长短,词内容相符的可视为同题,同题即可同调,并依律唱之。如白居易有《忆江南》词,其词意为回忆江南而作,刘禹锡有《春词》一阙,与《忆江南》同题同调,自注云:“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可见当时“倚声”习惯并不盛行,还需加注说明。但之后,“倚声”做法逐渐风行,使每一调成为一种格式,依照这种格式来作词,若要有所创制,也不能超出这种格式,只好就一个词调来加以引申,如“令”、“慢”、“近”、“引”等。

和【望江南】同调的有【忆江南】、【春去也】、【江南好】等,因此都可以做为它的别名,通常二十七字,中间七言两句,常用对偶,第二句也有添衬字现象。最出名的有白居易的三首: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从以上词句可以看出:【望江南】句式字数排列为:三、五、七、七、五,其句式特征鲜明,在流传至今的众多词调中毫无雷同。与此不同的是,大多数的【三五七】唱腔上下两句的句式字数为:三+五,七。如:

单单国

世代(哪)①衬词多用于下句,无具体词义,不计入唱词字数,在唱腔中能够推动曲调发展,突出人物情绪,常见的衬词有:“啊”、“哪”、“呀”、“呃”等。居昆仑,

信守道义(哪)自为君。——《双阳公主》②参见《双阳公主》(1979年总谱),金华,浙江婺剧团资料室提供。

夜已静

谯楼(呀)报三更,

吴宫何来(啊)越曲声。 ——《西施泪》③参见《西施泪》(1980年总谱),金华,浙江婺剧团资料室提供。

今人多将【三五七】唱腔与【望江南】句式词格相对照,以【三五七】与【望江南】前三句句式字数相符,推断【三五七】来自于【望江南】。笔者认为,仅用词格的相近做出【三五七】源自【望江南】的结论似嫌武断。照这样看来,【望江南】词句中原本对仗、意思完整的两个七字句就被断开,而【三五七】唱词中的七字句如直接取用上句则违背了词格归韵;省去前句,取用下句,虽然押韵,但似乎没有必要破坏掉【望江南】中一个完整的句子。因此,从诗词传承的文学角度来看,【三五七】唱词定格规律源自【望江南】的可能性不大。

无论词牌、曲牌还是唱腔的形成,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历经了多个朝代的文化变迁与发展,才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各种文学与艺术的形式。因此,单从【望江南】与【三五七】的现存文辞结构上来看,也许我们还不能妄下定论。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历史、社会等因素,从二者现在所遗留下来的音乐风格、形态等音乐遗传基因来考证,从而形成更准确的认识。

二、 【望江南】存本辨析

上文已经提到,词的产生是和曲并重的,也就是说词从开始就包括了曲调特征。因此,曲牌的要素除了唱词平仄押韵、词格句式外,还要有与其唱词相配合的曲调旋律。有关【望江南】的曲牌唱腔,在今天的戏曲舞台演唱中已经失传,但经笔者查阅现存宗教性文献史料后发现,至今尚有同名曲谱存在。

众所周知,山西五台山佛教音乐中保存着大量传统曲牌。五台山的佛教音乐在五台山佛教开山之时就存在,并与佛教同生同发展的,距今已有1500余年。五台佛教随着时政变迁而几经沉浮,在唐朝进入了一个繁盛期,并在宋朝稳步发展,这时的佛教音乐已经广泛地与民间音乐交融。自营建寺院而筹款以求获利为目的,打开了五台山僧人与百姓在寺庙外交往的先河。后来,战乱不断,于是不少人把身处群山中的寺院作为“避难所”而出家;又有人由于寺院的独立经济,把寺院作为谋求生路的“财道”,也使一些僧人的身份发生了变化。这些“僧人”的活动虽然对佛教传教本身有不利影响,但是却缩短了僧、俗间的社会文化距离。“在佛教音乐上,主要表现在随着五台山佛教与民间的交往逐渐增多,和全国佛教之间的影响和交流上,音乐在曲调上不断丰富并世俗化。流于民间的唐代大曲、法曲、正在流行的宋代大曲、民间乐曲以及文人词曲不断地被五台山众寺院吸收,并为僧人日常功课所用”。[10]在之后改朝换代的复杂政局中,由于五台山所处地理位置较为隐蔽,所藏经文、档案等文献在历史动荡中得以完整保存。因此在五台山现存佛教曲谱及记载中,仍可看到保留的一些唐、宋大曲的片段以及唐、宋时在民间流行的词(曲)牌。

【望江南】就是保存下来的曲牌之一。五台山青庙的《三昼夜本》是民间做法事时,三天两夜所念的经本。这个法事是面向民间的一种仪式,因此音乐来自民间,并为群众所接受。在《三昼夜本》中就保存了与【望江南】同名的一曲,词是这样的:

东方界,

甲土木神君。

今日今时度奉请,降临法会布阴功。

孝眷保安宁。

该经文与白居易所作的【望江南】词格句式是相同的,这就确定了词牌【望江南】和五台山发现的【望江南】曲是有着确定的联系。在曲调方面,幸而在五台山佛乐中的【望江南】保存了谱例,这也改变了【望江南】曲牌现今有名无曲的状况。

黄翔鹏先生认为此曲曲调传自宋代,并在亚欣、陈家滨、刘建昌对青庙存本的翻译上又做了补充,形成了以下更全面、合理的译谱,并配【望江南】词:[11]

五台山佛教音乐积累保存了大量唐宋以来民间流行的曲牌。对有着唐宋第一“金曲”之称的【望江南】来说,从宋代民间音乐的流行传播程度,和曲调的稳定性来看,能够推断出《三昼夜本》的音乐收录时间大约在宋代中期。《三昼夜本》中的【望江南】词曲相合,词腔一字多音,多级进的曲折行进,节奏多样,婉转蕴藉,具有文人音乐特有的雅致情调,更具有南方音乐风格、曲牌音乐特点,传达出感叹伤悲的声情特点。

三、【三五七】唱腔并非源自【望江南】曲牌

从曲调考证的角度出发,对音乐形态本身进行分析考辨,或许能更为直观地判明【三五七】唱腔与【望江南】曲牌的关系。在传统音乐研究领域,黄翔鹏等前辈开创的曲调考证研究,在研究音乐形态源流问题上,已有显而易见的成绩。同样,对传统音乐进行“音乐遗传基因”①“音乐遗传基因”集中表现在旋律线、调式、节奏腔式、基本结构四个方面,通过这四条途径认识与分辨音乐中不同的遗传基因,又简称“四径”。详见刘正维《20世纪戏曲音乐发展的多视角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222-224页。的考证辨析,也成为近年来学者们经常采用且很有成效的研究手法。

就戏曲唱腔来说,经过时代的洗礼、受众喜好的转移以及传播中的变衍,旋律发展必然会有丰富多样的变化,但从“音乐遗传基因”——旋律线、调式、节奏腔式、基本结构、旋律骨干音、终止落音等方面进行考证,就能够大致判断出曲调是否同宗以及渊源关系。从上谱例看出,《三昼夜本》中所记载的【望江南】音域较宽,旋律线起伏平缓,旋律行进多为级进,曲调婉转,节奏多变,唱词为长短句式,每句落音分别为宫、角、羽、羽、角。尤其是唱腔尾音为角音,音乐风格绵延悠长,终止感不明显,更适用于反复演唱或联缀的曲体。

但是另一方面,从以下婺剧乱弹【三五七】的曲例可以看出①参见《三请梨花》(1992年总谱)选段,金华,浙江婺剧团资料室提供。,其唱腔音域适中,节奏丰富,旋律简洁明快,唱腔与伴奏分明有序,旋律级进与跳进结合发展,句体为上下句结构,唱词多为对仗,上下句落音分别为商和宫形成大二度关系,尤其是唱腔结尾干净利落、终止感很强,与上述【望江南】曲牌形成了鲜明的差异。

如将【望江南】与【三五七】进行谱面比较,需将【望江南】曲调截取,以达到与【三五七】唱腔长度匹配,这样就只能取其上半阙的两句,旋律落音分别为角、羽,为纯四度音程关系。如此看来,【望江南】与【三五七】唱腔商、宫落音的大二度关系实在相差甚远。就旋律框架而言,【望江南】骨干音以235和612为主,而【三五七】的骨干音则为356。除此之外,二者在音乐风格方面也有较大的区别,【望江南】节奏冗长、旋律曲折、气韵婉转缠绵,而【三五七】节奏简练、旋律上口、音乐生动明快。

因此,通过以上对婺剧乱弹【三五七】和五台山佛教音乐中所保存宋代时期的【望江南】曲牌的比较,我们发现,二者在节奏、旋律骨干音、终止落音、节奏腔式特点等显性的“音乐遗传基因”诸方面均有很大差异,二者既无渊源也非同宗。因此,有关“婺剧乱弹【三五七】唱腔源自【望江南】曲牌”的说法依据不足。

由上可见,婺剧乱弹【三五七】唱腔渊源的问题,实际是中国传统戏曲唱腔研究的普遍性问题。在各自发展过程中,它们在某些形态、样式上,存在这样那样的彼此关联,是文辞、声腔交织演进的必然现象。如洛地所言:“‘以乐传辞’、‘以(定)腔传辞’与‘以文化乐’、‘依字声行腔’是两类不同的唱,在我国是自古就有这两类的。”[12]但是,如果我们以整体代局部,以普遍现象代替各声腔剧种个案之间的切实联系,就会产生许多的误解和混乱。本文从“音乐遗传基因”的角度,援引五台山佛教音乐和当代戏曲实践的案例,对【三五七】与【望江南】渊源关系所做的驳论,意在尝试一种以微观技术分析切入文本与实践的综合分析思路,希望能为传统戏曲音乐的研究,提供一点借鉴。

[1]蒋菁.中国戏曲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10-13.

[2]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戏曲·曲艺》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 戏曲·曲艺[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421.

[3]张敏桦.曲牌《三五七》的结构、演奏形式与渊源探析[J].乐府新声,2010(2):86.

[4]蒋力.三五七[N].音乐周报,2010-03-04(7).

[5]张帆.笛曲[三五七]的婺剧音乐渊源[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3):54.

[6][清]万树.词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7.

[7]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298-299.

[8]刘尊明.试论唐宋《望江南》词的艺术风格[J].学术研究,2012(8):137.

[9]俞为民 孙蓉蓉汇集点校《历代曲话汇编(唐宋元编)》[M].合肥:黄山书社,2006:41.

[10]韩军.五台山佛教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17.[11]黄翔鹏.逝者如斯夫——古曲钩沉和曲调考证问题[J].文艺研究,1989(4):101-106.

[12]洛地.词乐曲唱[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253.

(责任编辑:王晓俊)

J643;J617

A

1008-9667(2017)01-0073-04

2017-01-23

张 祎(1983— ),女,河南南阳人,文学硕士,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传统音乐、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乱弹望江南婺剧
望江南·荷韵
心声歌刊(2021年1期)2021-07-22 07:52:14
关于婺剧的传承与保护措施研究
魅力中国(2020年51期)2020-12-07 14:22:19
PBS/望江南提取物抗菌高分子材料的性能研究
中国塑料(2018年1期)2018-03-30 05:16:54
Jinhua Opera in Our School
论表演者在浙江婺剧传承中的价值
婺剧《穆桂英》海报
艺术评论(2014年5期)2014-07-23 07:51:36
山居书写:王崇炳《望江南》组词的生态意识及其对现代人的启示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乱弹”及南北“乱弹”关系
小说评论(2012年2期)2012-12-17 15:21:21
望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