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莫言的小说在其新奇独特的构思、色彩绚丽的词汇以及独具特色的辞格运用之下被蒙上了一层彩色面纱,极具神秘性与吸引力。《生死疲劳》这部小说时不局限于传统语言修辞的使用范畴,另辟蹊径地创新出印有莫言标签的、新的语言修辞,从而实现小说语言的生动表现。同时,莫言的创作离不开民间文学内容丰富。
关键词:《生死疲劳》;修辞;民间
《生死疲劳》书名来自佛经,来源自佛经中的一句:“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莫言说,佛教认为人生最高境界是成佛,只有成佛才能摆脱令人痛苦的六道轮回,而人因有贪欲则很难与命运抗争。
一、《生死疲劳》的修辞特色
每每读到莫言的书,总感叹于其语言,丰富的词汇量,让他的小说极具魔力,让读者从中感受到激情、放松与遐想,其细节、饱满、生动的文字语言令小说中的人与物都充满了个性及生命力。莫言在语言上的独具创新与探索使得其小说作品令人眼前一亮,运用了许多新奇方式实现语言的生动表现,这在小说《生死疲劳》中具有突出的表现,从而令小说《生死疲劳》这部作品极具修辞特色。
1.比喻
“高尚如领袖,睿智如哲人,鄙俗如村姑,无不精于比喻。”莫言以其独特的想象力、灵活的跳跃思维和不拘一格的比喻修辞形式运用,为我们营造一个物我交融的世界。他以自己的生活环境为素材,对本体和喻体的选择都烙上了个人的记号。在小说《生死疲劳》中,将“我”(蓝解放)与西门金龙两兄弟的“神经”比喻成“葫芦蔓子”,其坚韧粗壮,即使任其在风雨中打秋千这“神经”依旧坚韧难摧。这句话所暗示的是情感放浪的金龙和黄家姐妹暧昧不清,甚至在杏树上与黄互助发生了不可告人的秘密,金龙希望通过装疯卖傻来掩盖这件羞人的事情,但莫言利用老葫芦蔓子把抽象的意思形象化,间接讽刺了金龙这愚蠢的行为。
2.拟人
在《生死疲劳》中,莫言根据不同的语境与人物的心境来丰富拟人修辞的表现力,他将抽象的事物与情感通过灵活多变的拟人修辞令其具体化、形象化,进而赋予小说中的各类事物以生命的活力。如小说中描写了一段关于西门金龙婚宴的情节,这一世的地主已轮回为一头猪依旧待在西门家族中,被作者称之为西门猪。此时,莫言则通过西门猪的视角来抒发心情,这一刻西门猪的心情可谓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其家族成员步入了结婚生子的阶段,因而它在西门屯村杏园看到的月亮充满了多情性,而忧的是他不能参与其中,所以又大又圆的月亮在西门猪的眼中又忧伤起来。莫言的拟人修辞运用得灵活多变,他会根据小说人物或动物的不同心情来描写月亮,将月亮比拟成人,让其具有人的思想与情感。因而,读者总会感受到莫言笔下的月亮犹如一个多变体,它能够呈现出人类独有的情绪,或多情、或害羞、或忧伤、或冷淡。
3.排比
“一气呵成,出神入化”在我看来,用在莫言对于排比这一修辞手法再好不过。他将具有相似结构或意义或语气的词组、句子排列在一起,有效地渲染环境氛围,凸显人物性格。在小说《生死疲劳》中,莫言就运用他那一气呵成、出神入化的排比修辞来形容历经六道轮回之后蓝大头婴儿的面部表情,经历了沦为驴、牛、猪、狗、猴六种动物的轮回转世后,蓝大头婴儿的面部表情极为复杂,呈现出多种动物不同形态与情感的面部表情。而关于这些不同面部表情的描写,莫言运用一连串排比句无比气势的呈现在读者面前。只见蓝大头婴儿的面部表情有着一种潇洒和放荡,好似那一世的驴;有着一种憨直和倔强,让读者立即联想到那一世的牛;有着一种贪婪和暴烈,就是那一世猪的形象写照等等,语句极富有表现张力,展现出莫言语言的独树一帜。
二、《生死疲劳》的民间叙事特色
民间文学集中了人们的智慧,深刻地表现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境况,是人民生活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在《生死疲劳》中,莫言把着眼点放在了基层农民群众,采用章回体的形式,以六道轮回的佛教传说作为全文故事框架,直接使用了民间“话本”说书人说话的方式,通过“畜牲”的视野说了一些人不该说的话。如小说中曾写占有二百亩土地的地主西门闹呗镇压后,转生为驴牛猪狗猴,穿越时空,在隐藏的角度审视乡村各色人等。莫言将历史与对社会的沉思结合传统民间说唱文学,表现了农民对生命的无比执着的颂歌和悲歌,展示了半个世纪的农民命运和乡村变迁,探索了人与灵、生与死、苦难与慈悲。
莫言说:“民间是每个人心底的故乡。”生之育之的土地,充满了特色的地域文化,不仅成为了作家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灵感和素材,还无形之中影响了作家创作的审美情趣、文学观念、创作风格和思维方式等等。打上农民烙印的莫言,离开故乡后没有忘本,把天南地北的故事都放到高密东北乡这块炽热的土地上,以不受侵染的民间乡野的自由想象为基础,加上从小培养接受的民间文化,用民间的观念、民间的视觉写民间的历史,将胶东剪纸、潍县年画、泥塑等地方性文化融入小说创作中,展现了高密东北乡的风土人情,刻画出有血有肉的人物性格特征,同时也揭露了现代社会文明的丑陋和无情。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高密东北乡所形成的民间文学深刻地影响了莫言的创作,成为莫言文学作品中的素材,带给莫言无尽的知识财富和广阔的想象力。
参考文献:
[1]高君《地域文化视野下的莫言小说创作及其意义》重庆2010
[2]姚勤智《汉语修辞格的阐释与比较》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
[3]莫言《文学创作的民间资源》当代作家评论2002
[4]李國《民间记忆的历史触摸》天津2010
作者简介:夏咏仪,女, 江苏师范大学敬文书院,籍贯:江苏南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