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笔者以通江县胜利乡迪坪村为例,以点带面,从山区农村道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农村道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
引言
迪坪村位于通江县东北,地处四川省五台山猕猴自然保护区缓冲区,紧邻五台山林场(核心区),生态保护尤为重要,也是五台山林场脱贫攻坚对口帮扶村。全村面积8.9km2,耕地997亩,生态公益林1余万亩,森林覆盖率75%,平均海拔950米,平均坡度35°,属典型山区峡谷地带,该村是国家级贫困村,有贫困人口84户311人,计划通过道路建设、水利建设、农用电网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产业发展等,改造人们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户收入,力争在2018年整村脱贫摘帽。现迪坪村正在建设与观音堂村联网路,占六社各农户原退耕还林林地,急需整治向二沟水库(小二型)和渠系,修建工程建设用路需占用自然保护区内林地。
1、农村道路的发展现状
1.1农村道路的里程快速增长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民纯收入不断增长,各村各类车辆不断增长,路网也增长。以迪坪村为例:近五年中新增村主干道2条4.5公里,社道路7条10公里;院户路14条6公里,林区建设用路1条2公里;产业发展用路2条2.5公里,合计新增里程26公里,按4米宽路面计算,其新增道路占地10.39公顷,占用林地约2.5公顷。
1.2农村道路的质量不高
一是缺少专业指导,在修筑时,大多未经过专业人员的勘测和设计,缺乏技术指导,凭个人感观走线,坡度较大,湾道半径不够等现状。二是路面质量差,路基未铺片石,未夯实压牢,水冲刷后路面全毁,村道路不能及时硬化和养护;三是未健全排水设施,如路边缺少排水沟渠,遇沟或低洼路段未建排水涵洞等,造成雨水堆集;缺少挡土墙和堡坎,造成上边坡塌方,下边坡垮方,新的地质灾害多发。
1.3农村道路修建的随意较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农村各项工程建设及产业发展用路、院户路、社道路修建未经统一规划和占地审批,道路功能单一、重复或交错;随意侵占耕地和林地,扰乱了原有相对静止、平衡的生态环境;随意填堵沟壑、倾倒余土、开挖边坡边坡,造成表土岩石祼露,直接受雨水冲刷,水土流失严重;因缺少技术指导和健全设施,造成坡陡、弯急或积水、塌方,路面形成集雨道,雨水冲刷损毁严重,通车不畅,存在反复修建和改道,生态环境二次破坏。
1.4农村道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有矛与盾之性
一方面农村发展离不了道路、水利等建设,各类农村道路建设就会突破原有生态环境系统。另一面,生态环境保护就必须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遵守法律、制度约束,限制过度开发。在地方发展利益驱使下,地方发展与地方监管存有矛盾,一是监管的面宽量大点位多,不能及时发现处置;二是发展之利远大于生态环境保护是民心所向,但生态文明文化是民心所欠;三是制度不完善,地方监管者多处于被动,发展权大于监管权。
2、农村道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农村道路建修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因修路造成了岩石、土壤的完成祼露,受到了雨水的直接冲刷,形成了大面积祼地地表径流,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山区多为陡坡、沟坎和悬崖,修建成供使用的路面不宽,而造成生态环境的损害面远大于路面宽度;建修时多余土石随意倒入边坡或沟内,造成部分沟渠的淤塞或泥石流。
2.2建成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是因建设质量不高,造成一条路多次降坡、扩弯、拓宽、改道,加之养护又得取土取石,造成生态环境多次破坏。二是未建有完整的排水、堡坎等设施,加之山区路的自然坡度,更易造成边坡垮塌等;余土随意倾倒,堵塞原有沟渠,极易引发泥石流。三是新建成道路改变原有径流而集中于路面,加之自然的坡度,一条路就成一条集雨道,洪水直接冲洗路面,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四是路面不能及时硬化和养护,泥土路面晴天尘土满天,小雨天泥泞不堪,遇上大雨路面全部被冲毁,给行人行车带来安全隐患,更有前车之鉴。
3、山区农村道路建设的建议。
3.1建立有序的农村道路建设机制
1农村道路的建设打破原有的随意性,做到统筹规划,避免重复建设。统一规划农村各项工程建设用路、产业发展用路、院户路、社道路建设,依据覆盖人口、地理走势和功能相结合,把院户路与社道路相结合,实现覆盖人口优化组合,形成一路多用,避免功能单一、路网重复或交错。
5规范农村道路建设占地占林的审批和监管,确保生态资源限制开发。农村道路建设涉及占用耕地林地,要依据耕地不同性质和林地保护不同等级,依层级提出申请审批,防止管理无序,占用无度。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监管,确保生态资源得到有效管控。
3.2加强道路建设的技术服务
一是做好前期的實地勘测设计和定点放线工作,把控好坡度、弯道半径等关键性指标。二是在建设过程中做好施工指导,把控好边坡防护,边沟、涵洞等排水设施建设和余土倾倒等工作。三是加强建成后的养护,落实专人养护,加强道路的排水和排危工作。
3.3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
一是优化线路,实现一路多用,减少占用田地、山林面积。二是建修时做到科学环保不野蛮施工,把开挖土石余土与填方结合起来,一并建好各类防护设施,减少生态平衡伤害面。三是建成加强养护和边坡植被的恢复,重点可种草治土,加强雨季道路排水,减少雨水、冰雪的冲刷面。四是加快村级道路硬化,完善各安全防护设施,建立安全高效环保通畅村道。五是抓好临时道路用后生态恢复,建立道路生态修复基金,必要时采取人力促进生态植被恢复。
3.4抓好生态移民建设
重点做好生产生活设施艰难区的易地搬迁工作,在条件较好的地方安居乐业,在原住址区实施生态修复。既让他们脱贫致富,又节约因修路、拉电、吃水建设资源的耗费,也保护地方生态环境稳定。生态移民工作需持续下去,逐步实现山区零散村民的大聚居,生态环境的大发展。
4、结语
从迪坪村的发展来看,可看出盆周山区各村各乡各县发展之共病。我们做到居安思危,从小处着手,从农村道建设着手,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实现农村道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共赢。
【参考资料】: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2]《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
[3]《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
作者简介:何涛芝(1976年12月-),男 ,汉族,四川省通江县人,大学本科,林业工程师;从事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源保护、技术推广,驻村扶贫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