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班级是高校中的“微型社会”,存在着“弱势群体”,即在班级生活中由于身体素质不佳、行为习惯较差、学习成绩偏低等原因,而导致缺乏自信、有心理偏差的学生。弱势群体现象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弱势群体易产生自卑心理,猜疑心理倾向明显,不善于交往。要转化班级弱势群体,需要政府、学校以及家庭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弱势 弱势群体 教育
班级弱势群体是指在班级生活中由于身体素质不佳、行为习惯较差、学习成绩偏低等原因,而导致缺乏自信、有心理偏差的学生。在当今社会过分关注学生文化课成绩的环境中,弱势群体的成长往往被老师忽视。这其实是教育工作的一大失误,高校教师尤其是辅导员、班主任应在班级中给于弱势群体更多的关注。[1]
一、弱势群体产生的内外因素
1.学校教育的影响
( 1)教师负性的态度和评价是班级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教师尤其是辅导员是一个班级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其教育的权威地位使学生把教师对自己的评价看作是自身价值的标准。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依然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对学校、学校对教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也自然为社会价值判断羁绊,把学业当作是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班级中的弱势群体总处在教师的视线之外,教师对他们存在的忽视,甚至认为拖了班级的后腿,对他们总是给予负性评价或影响。[2]
(2)高校不良的人际氛围是形成弱势学生消极人格的外在环境。
在高校的生活中,学生间的接触十分频繁和广泛,深刻影响学生的人格成长及心理健康。由于沉重的学习压力,激烈的竞争,以及家庭出身的不同,同学关系易被扭曲,友情易被淡化,班级中易会缺乏和谐宽松、宽容理解、友爱互助的氛围。如此的人际环境,弱势学生常常被集体边缘化,得到的往往是同学歧视、嘲笑、忽视,而成为另类人群,游离在集体的边缘。班级本应是每个成员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场所,但因弱势学生在班级中处于最底层,扮演“灰色人群”的角色,得不到同学的友爱和尊重,得不到精神需求的满足,极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人格发展必然会受阻碍。[3]
2.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是影响个体人格形成和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家庭环境和教育的优良直接影响人格特征的形成。问题家庭可能会造成学生形成消极人格,而这种人格特征会让他们在学校班级中很难融入集体,与同学相处时会出现困难。
3.个人自身因素的影响
青年正处于完善阶段,自我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较差,往往出现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的倾向,评价自我,依赖他人评价,会容易产生自卑等消极的情绪。因为自我意识不完善,他们对自己身心的整合能力和调控能力有限,这是弱势学生群体产生消极人格的内在因素。
二、高校班级弱势群体产生的不利影响
高校班级中弱势群体现象的存在易使弱势群体学生心理失衡,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完善,而这些成因又直接对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出现自卑心理
群體中的个体都希望获得他人的肯定,而弱势群体学生在某方面不如其他同学,很少获得老师、同学、家长的认可和肯定,易产生自卑心理,并慢慢疏远老师和同学,不愿参加集体活动。
(2)猜疑心理倾向明显
弱势群体学生由于长期处于弱势,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内心极度敏感,遇事多疑,易对周围的人和事产生猜疑和戒备心理。
(3)不善于交往
因为弱势群体学生自卑心理较强,喜欢一个人独处,不愿与人交流,不善沟通。大多数学生处于自我封闭或半封闭状态,交际范围狭窄。[4]
三、对班级弱势群体的再教育
1.深入了解,真诚理解是前提
了解弱势学生的形成原因,辅导员或班主任应该本着真诚、理解的原则给予关注,善待他们。当有学生因家庭贫困或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等因素造成落后,成为所谓 “双差生”。辅导员应从各个角度去了解这些学生的家庭背景,在以后的转化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去教育学生。当学生不同的志趣、爱好、才能造成了学生不同的发展程度和发展特点。辅导员只有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加以全面了解,才能制定较好的教育方案,因材施教,发挥长处。辅导员应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保持“三心”,有耐心、诚心、细心。作为一直处于学生工作的第一线工作者,既要保持严父式的形象,从严要求,指出不足,提出明确的要求;又要有慈母般的心理去理解他们,关爱他们,宽容所犯错误。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在曲折前进中将 “差生”的帽子与心理抛在脚下,找准人生的坐标。
2.营造氛围,积极引导是核心
居于“弱势群体”中的学生和其他学生一样,同样渴望集体的温暖,希望全班同学尊重和理解。我们应在学校、班级营造出一种和谐氛围,引导学生克服弱势心理。在日常学生管理事务中充分尊重和精心呵护“弱势群体”,为全体学生做出榜样。平时的语言中避免出现任何侮辱性字眼。应该多表扬和鼓励、赞赏。针对“弱势学生”的不同情况,帮助他们制定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降低要求,以便能够“跳一跳,够得着”。
3.创设“弱势群体”成功的机会。
弱势群体学生不论哪种形成因素,内心深处都是有着自卑心理的,渴求成功的欲望会更甚。所以辅导员在教育教学中要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体验到被认可的快乐。对“弱势”学生要花心思去挖掘他们的长处,建立自信。另外,教育学生从各方面关心“弱势”学生,做到“点”“面”结合,为他们创建温馨的成长环境,使他们感受集体力量,体会班级温暖,形成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成长意识。
参考文献
[1]孙启帆,丁俊霞. 班级中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 科教文汇, 2009, (01).
[2]张春玲. 从资源维度看班级中学生弱势群体的转化[J]. 教学与管理, 2006, (36).
[3]汪昌华. 班级学生社会分层的含义及成因[J]. 教学与管理, 2006, (02).
[4]吴康宁. 班级中的工具性角色、表意性及其引导[J]. 教育评论, 1991, (05).
作者简介
来文静,(1988-),女,汉族,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