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思考

2017-06-27 16:52郭永俊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18期
关键词:辅导员对策能力

摘 要:辅导员是高等院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队伍建设关系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改革和不断创新。文章从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出发,结合国家各个层面的政策利好,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举措。

关键词:辅导员 能力 对策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模式的不断创新,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新的挑战。“95后”大学生因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思想上、心理上、人际交往上出现的困惑要求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较系统的理论素养和职业能力,才能够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1]

1952年,国家首次提出要在高校设立政治辅导员。1953 年,辅导员制度正式在清华大学落地,实行“双肩挑”模式,开职业辅导员之先河。1978 年,国家教委出台文件,在高校恢复辅导员制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高校的辅导员制度得到充足的发展。归纳可知,我国辅导员制度主要经历了以下几种模式:1.传统模式的---班主任制;2.由专职和部分兼职教师组成---“1+3”,“2+3”辅导员制。3.当前各大高校普遍采用的方式---专职辅导员制。相较于前两种形式而言,这种方式是高校按照一定的学生比例来设置专职的辅导员岗位。

一、我国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

1.辅导员队伍不稳定。

熟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意识形态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同样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需要有一支比较稳定的工作队伍。一般情况下,辅导员要在学生工作的一线岗位上经过四、五年的历练才能基本熟悉学生工作的规律,具备一定的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才能较好地完成岗位职责。但是在市场经济多元化思潮和生活节奏快速化的冲击下,一些辅导员对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认同开始动摇,对自己的价值观、职业取向产生了怀疑。同时,高校的党政机关和专业的教师岗位在人员出现缺口的情况下,大多数时候会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将“橄榄枝”伸向辅导员队伍,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之下将一部分辅导员通过转岗的方式“摘走”,即所谓的“摘苹果”现象。种种现象造成了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进而严重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发展和提高。[2]

2.事务性工作太多,工作重心偏移。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两眼一睁,忙到熄灯”这是对高校輔导员工作现状的准确描述。高校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都与辅导员有着千丝万缕、纠扯不清的牵连,繁重的具体事务性工作严重的牵绊着、削弱着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发挥。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在不断增加,加之学生思潮及意识形态等的多种挑战,学生日常工作也随之增多,辅导员不仅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要承担许多事务性工作,很多时候工作重心发生偏移,导致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深入,针对性与实效性难以实现,更谈不上理论上的纵深研究。由于工作成效不明显,使得辅导员很难在自己的岗位上找到成就感,进而影响其工作积极性,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对辅导员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3.职业倦怠,工作缺乏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

辅导员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强烈的循环性,如果辅导员在这种周而复始的工作中不能寻求到职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工作经验的积累,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概括为:

(1)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识不到位、不准确。在高校的建设和管理中,偏重学校教学、科研、实训等工作,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经常会出现“思想政治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忘掉”的情况。而一旦学生中发生问题时,却习惯性的将责任都推给辅导员,造成专职学生辅导员压力甚大,工作缺乏认同感。

许多学校的专业教师侧重的是科研和教学,而非育人,更有甚者则将育人和思政工作完完全全推给学生工作线的同志,更有甚至对辅导员呼来喝去,给辅导员造成工作不受重视的感觉,工作缺乏归属感。

(2)辅导员队伍管理体制不健全。选用制度不规范,造成辅导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培训体制不系统、不科学,既没有固定的培训模式,也没有专项的培训经费,绝大部分辅导员在职期间没有受过学生工作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的系统培训,更谈不上有专业学历进修的支持。激励机制不完善,工作与待遇的反差影响着辅导员的积极性,尽管辅导员工作任务重、压力大、要求高,但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学历进修得不到较好的解决。等等问题造成辅导员工作没有荣誉感。

4.研究性(专业素质)水平不足,工作浮于表面。

完善的专业素质和研究性水平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保证,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三个方面。虽然大多数辅导员均具备较强的管理、组织和表达能力,也掌握一套学生工作的方法,但很多时候靠制度和经验去解决问题,难以从更高层次上去适应学生工作的要求,工作总是浮于表面,难以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多数辅导员实际上并不具备成熟的学生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3]

二、近年来国家对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举措

1.国家及教育部有关文件方面:

200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文),这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文件中要求“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提出了“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班主任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

2005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 号),就有关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选聘配备,培养培训,政策保障等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说明。

2006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4号令) ,明确了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从要求与职责,配备与选聘,培养与发展,管理与考核等多个方面对辅导员作出了系统的要求、管理和角色定位。

2013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教党〔2013〕9号)培训发展规划,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专业素养提升,职业能力培养等多个层面对辅导员培训作出了系统的、科学的规划。[4]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这是国家对高校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是辅导员提高自身专业发展水平的行为准则。对于规范辅导员的工作范畴,逐步明晰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边界,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自信心和职业归属感等具有深远的意义。

2.各级领导的重视程度:

教育部领导出席2012年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并与辅导员亲切交流、合影留念。

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获得当年度“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称号的10名辅导员参加了座谈。

2014年5月4日,刘延东副总理出席2014年大学生年度人物和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3.国家层面的具体举措:针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开展的相关活动有,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辅导员国内高校交流活动、各类培训、优秀辅导员博客评选、辅导员专项科研基金课题、辅导员访问学者计划、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辅导员工作优秀论文评选等。[5]

三、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结合国家出台的有关政策文件,从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出发,采用问题导向性思维方式,分析及探寻解决矛盾的路径。

1.打造辅导员职业发展模式

以高效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为蓝本,坚持探索辅导员队伍建设职业化发展的道路,增强辅导员工作的认同感、事业感、荣誉感,以实现辅导员职业的人生价值。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结合高校学生工作实际,采用公开招聘的办法,选拔高素质的人才充实到辅导员队伍中来。组织开展辅导员“能力提升工程”,通过岗前培训、调研实践、岗位交流、学历提升等培训,提升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提高辅导员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根據高校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特点,明确辅导员岗位职责和转岗(轮岗)交流机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对辅导员进行定期的考评并依此作为辅导员岗位流动的参照。

2.搭建辅导员专业人才培养平台

加强对辅导员的教学技能培训。安排辅导员承担思想政治理论、形势政策、就业指导、心理学、军事理论等公共必修或选修课的教学工作,并为其搭建教学展示和评价平台,组建教学研究团队,按照高校专业教师的模式为辅导员营造良好的职业生涯发展环境,并允许他们按照教师系列评定相应的技术职称。

鼓励辅导员积极申报思想政治教育或党建研究课题,承担课题研究工作,提升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通过设立思想教育研究基金,资助辅导员进行专项课题研究。

根据辅导员工作队伍的现状,提出培养专业带头人和专家队伍建设的方案,组建学历层次合理、职称结构均衡的职业建设队伍。鼓励辅导员报考相关专业资格考试,培育思想教育师、成才规划师、心理咨询师、职业咨询师、就业指导师、学业指导师、活动策划师等专家型辅导员。

3.疏通辅导员职业发展的通道

在加强辅导员培训培养的同时,结合国家、省部级有关政策及高校的实际情况,制定辅导员职业职称评定办法,切实打通辅导员专职技术职务评聘的通道。辅导员职称可以自行选择专业教师系列(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政工系列(助理政工师、政工师、高级政工师)和思想政治辅导员系列三条线。

针对从事行政岗位的辅导员可同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评聘科级、处级辅导员岗位,采用考核与评聘相结合的办法,通过岗位定级的方式切实增强辅导员的岗位使命感和成就感。

4.建立全方位的辅导员考评体系

在考评内容上,按照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要求,明确辅导员在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政策水平、品德修养、专业能力、学风建设、组织协调、指导活动等方面表现的具体标准。同时,结合对所带班级的实际情况构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工作考评内容。

在考评方式上,将考核结果和职务晋升、岗位流动及奖惩结合起来,真正实现考核的实际功能。通过科学化、制度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严格要求和管理,进一步促进辅导员工作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

建立完善的激励和淘汰机制。辅导员工作成果无形化,见效周期长,完善的激励和淘汰机制有利于辅导员稳定心态,端正态度,进而提高工作实效。对优秀者给予评先评优、晋升职称职务、参加学历深造等奖励。同时对考评不合格者,给予相应处罚处理。[6]

参考文献

[1]张伯威.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的三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7).

[2]张立兴.高校辅导员制度的沿革进程考察[J].辅导员工作研究,2009(4):118.

[3]王克斌,梁金短.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05(11):24.

[4]倪亚丽.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与专业化建设探讨.护航青春-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网络培训优秀研修成果汇编.

[5]倪晓箐.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4,(2).

[6]罗显亮.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困境和途径.护航青春-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网络培训优秀研修成果汇编.

作者简介

郭永俊,出生于1981年9月,男,汉族,山西省忻州市,研究生,大学生思想政治,学生处职员。

猜你喜欢
辅导员对策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诊错因 知对策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