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阈下的财政政策框架设计
——兼论云南省的政策选择

2017-06-27 07:49:17方铸常斌
财政科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结构性供给改革

方铸 常斌

地方财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阈下的财政政策框架设计
——兼论云南省的政策选择

方铸 常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短期任务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中长期任务是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近年来,云南采取的经济政策在这两个方面取得了初步进展,但总体而言仍不能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这两大任务,需要从多方面作出系统的结构性调整。本文首先通过调研鉴别政策调整面临的形势、任务以及主要的困难与挑战,最后基于当前云南经济结构的特征,提出相对应的政策选择。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财政政策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并强调“宏观政策要稳,就是要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经济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①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2015年11月10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 2015-11/10/c_1117099915.htm。201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17年我国经济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同时强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2016年12月16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16/c_1120133804. htm。由此可见,供给侧管理和需求管理是目前宏观经济调控的两种基本手段,而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与其相适应,财政政策也是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阈下研究经济政策框架设计显得尤其重要。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渊源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发展与国际实践

现代经济学对宏观经济学运行的认识建立在“总供给③总供给包括消费C、储蓄S、政府税收T;总需求包括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总需求”的基础之上,如果“总供给≠总需求”,宏观经济将无法有序、平稳运行,经济系统将处于失衡状态。就解决经济失衡的政策选择以及涉及当前供给侧改革而言,我们要从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来寻根溯源。例如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派是立足于需求侧来解决经济失衡①在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社会总需求绝不是经常必定与社会总供给相等,总需求不足是资本主义经济时常存在的现象。,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对资本未来收益的边际产出递减以及流动偏好等规律的共同作用,社会总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既然有效需求不足是宏观经济失衡的主要原因,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20世纪60年代,美、英等发达国家均是通过采用扩张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来解决经济衰退引起的危机。与此同时,古典主义的经济学家主要是立足于供给侧来解决经济失衡,典型代表包括供给学派等。供给学派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症结在于供给不足,需求过旺,他们反对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主张通过减税政策实行供给管理,刺激投资。实际上,供给经济学是通过商品和服务的供给效应方面的多种手段措施,为了调节经济增长和促进物价稳定而提供的一种政策研究②托马斯·J·海尔斯通尼斯:《供给经济学导论》,莱士顿出版公司1982年英文版,第3页。。20世纪70年代之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针对国家经济系统出现的“滞胀”问题采取了减税、放松管制等供给侧政策来刺激企业创新活力。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起源与经济学共识

供给侧的思想渊源最早可追溯到14世纪的穆斯林哲学家伊本·赫勒敦(Ibn Khaldun),他指出高税率与低税收并存现象是任何一个王朝灭亡的前兆③伊本·赫勒敦著,李振中译:《历史绪论》,宁夏人民出版社,2015。,甚至1981年美国的里根总统在阐述供给改革时候直接引用了伊本·赫勒敦的原话。19世纪初期,萨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供给侧管理的经济学思想。1803年萨伊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中提出了著名的“萨伊定律”,即只要市场是有效的,企业家是理性的,经济系统就不会发生任何的生产过剩危机(产能过剩),更不会出现就业不足的问题,因为企业的供给能够自行创造需求。萨伊认为经济失衡的原因并不是有效需求的问题,而是有效供给的问题,因为企业生产没有和社会需求进行有效匹配,这一方面会导致企业生产过多社会所不需要的产品,另一方面导致无法供给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产品。在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1936年)之前,整个古典经济学都是比较侧重于供给侧管理。

综上可知,需求侧的经济刺激与宏观管理是一种短期的分析范式,其优点在于通过政府的大规模投资与有效的转移支付,能够缩短经济衰退的周期并提升经济发展活力,而其缺点在于政府的大规模投资会面对边际产出递减规律的制约,因此长期而言只会导致通货膨胀,并不能明显提升经济产出。如从美、英等国的需求管理实践来看,如果经济系统还没有进入工业化后期,即资本的边际产出仍然具有较高的回报,此时需求侧的经济刺激将能够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这也是美国与英国在20世纪50年代以及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能够通过需求侧管理消除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另外,供给侧的经济刺激与宏观经济管理是一种长期分析范式,其优点是通过减税与放松管制等措施可刺激企业创新与效率提升,改变经济系统的供给结构并提升供给质量,而其缺点是企业创新与效率提升不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经济系统需要在短期之内面对增长速度下滑、失业率上升等“阵痛”的挑战,而且需要满足人力资本、实物资本储备等基本条件,欠发达地区的供给管理将面临着更大的困难。总之,在西方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面对不同的经济发展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分别采取了与当时国情相适应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尤其20世纪80年代的里根经济学、撒切尔经济学是国际上公认的供给侧改革的经典案例,比较两国的供给侧改革经验,主要有三点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第一,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让要素价格成为市场参与者的指挥棒,全面提升资源的配置效率与使用效率;第二,降低企业与个人的所得税,提升二者在产出分配中的比重,全面调动私人部门的投资积极性;第三,减少政府对经济系统的不必要干预,充分尊重企业的主观能动性与企业家的创新性。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现实政策背景

(一)传统的需求管理已然面临严峻的考验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连续保持三十多年的两位数增长幅度,其中最明显的调控工具无疑是政府和社会的大量投资,尤其2008年的四万亿的投资计划在短时间内让我国经济摆脱国际危机的影响,但面临的后果必然是产能的严重过剩和经济的周期性衰退。例如,一是从2004年重新进入重化工时期之后,我国的产能过剩已经波及数十个行业,2014年除了纸和纸板行业之外,我国的钢铁、电解铝、水泥、炼油、平板玻璃等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产量/产能)都低于80%,粗钢的产能过剩规模更是达到了3.27亿吨①数据来源于2015年中国欧盟商会。。二是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受经济周期逐步进入下降周期的影响,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库存现象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09年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各类商品房的库存面积仅为2亿平方米,截至2014年这一数字达到了惊人的7.2亿平方米②数据来源于《中国房地产统计年鉴》。。三是如果按照“杠杆率=债务/GDP”的标准,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杠杆率出现了持续、快速的上升。2000年我国各类债务占GDP的比重还仅为121%,截至2014年这一比重迅速攀升到283%。其中增速明显的是金融机构的债务问题,从2000年到2014年,比重从7%增长到65%③数据来源于2015年麦肯锡。。四是目前如果将税制的结构性差异计算在内,我国企业的税收负担并不高④王敏、方铸:《区域差异视角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国际税收》,2016(6):33-35。,企业的高成本是来自于针对企业扩张投资的系统性成本,具体包括了高的劳动力成本、资本成本、财务成本、土地成本等。五是针对我国经济领域的“过剩与短缺并存”等结构性矛盾,亟需弥补政策的短板,提升经济系统的“木桶容量”。以产能过剩为例,尽管我国现阶段面临着严重的过剩问题,但这些产能主要集中在行业的低端领域,行业中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部分产品在我国“供给严重不足”并依赖大规模的进口。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被赋予了新的涵义

自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被提出以来,社会各界纷纷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解读,至今尚未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上指出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着周期性、总量性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供给侧,本质属性是深化改革。此外,他在龙江考察调研时明确指出:“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成是西方经济学派的翻版,更要防止有些人用他们的解释来宣扬新自由主义,借机制造负面舆论。①习近平:供给侧改革同西方经济学派不是一回事,2016年5月11日。http://www.guancha.cn/politics/2016_05_ 11_359817.shtml。”从以上可以看出,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际上是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组成,所代表的涵义也必然将其三个词的解释囊括其中。首先“供给侧”是针对传统需求管理已经无法满足经济稳增长需要而言的;其次“结构性”是结合了当前我国社会有效供给不合理、收入结构严重恶化、区域空间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而提出的;最后“改革”的实质是要通过改革经济体制、财税体制,以及国有企业改革、市场监管体制改革等方面来提高宏观调控的效率和提升有效供给的质量。

三、云南经济的结构性特征

(一)工业化中期与经济服务化趋势的产业结构特征

工业化中期与经济服务化趋势是指云南经济发展在整体上仍然处于工业化中期,但地区经济发展的服务化趋势日益明显。就发展阶段而言,2014年全省折算之后的人均GDP约为700美元(以1970年的美元为标准),三次产业结构为15.5∶41.2∶43.3,霍夫曼系数为0.93,城镇化率为41.3%,这些指标都表明了云南经济在整体上仍然处于工业化中期,工业经济仍是未来一段时间之内支撑全省经济较快发展的基础。云南经济的发展阶段与全国经济发展阶段存在明显的差异,2014年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后期,而云南仍然处于工业化中期。

表1 经济发展阶段的理论标准与云南经济发展阶段

(二)“三驾马车”严重失衡的需求结构特征

地区经济的总需求可划分投资、消费、净出口“三驾马车”。其中,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是内部需求,净出口是外部需求,且进一步划分为国际净出口和省际净调出。就内部需求,云南最终消费率和资本形成率尽管高于全国的,但与全国基本保持一致的发展趋势,即云南最终消费率下降和资本形成率提高的同时,全国的最终消费率也在下降,资本形成率也在提高。就外部需求而言,云南净出口不但远远低于全国净出口率,而且负的净出口率也与全国庞大的贸易顺差形成了鲜明对比。如图1,尽管投资一直是云南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一直维持在60%-70%之间;但自2009年开始,投资对云南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开始全面超越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2014年,“三驾马车”中的投资、消费、净出口对云南GDP增长的贡献度分别为91%、64%、-55%,投资已经成为驱动云南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撑。需要强调的是,云南省的净出口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出现了持续、快速的下滑,2014年更是达到了-55个百分点的历史新高。

图1 1978-2014年云南省“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三)区域发展严重失衡的空间结构特征

尽管地区发展失衡的空间结构特征是全国普遍性问题,但云南省的区域发展失衡要远远高于全国整体的区域发展失衡。借鉴基尼系数与洛伦茨曲线衡量收入不均等的方法,将云南地区生产总值在全省16个州市的空间分布状况与全国GDP在31个省市区的空间分布进行对比,进而描绘了云南和全国整体的区域经济空间分布的洛伦茨曲线,最终推导地区生产总值在空间分布差异的基尼系数(即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状况)。由图2可知,云南省的洛伦茨曲线构成的面积A要远远大于全国的洛伦茨曲线构成的面积A,由此得出云南省的基尼系数要远远大于全国的基尼系数。这充分表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云南省的整体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存在更为严重的发展失衡,云南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必须充分考虑这种特征。

(四)产能过剩与产业缺口并存的结构性特征

图2 云南和全国整体区域经济空间分布的洛伦兹曲线

云南省的产业过剩与产业缺口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也十分突出。2013年底云南省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产能利用率分别为67%、78%、82%、65%。如果按照美联储产能过剩评判标准(产能实际利用率低于79%,则可能存在产能过剩),云南省主要产业的产能过剩也相当严重,近年来,云南省加大了在传统产业的投资,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行业迅猛发展,导致了这几个行业在总量和结构上产能过剩更为突出。产能过剩加剧了行业市场的恶性竞争,导致企业的生产经营恶化以及利润大幅下降,这一点与全国的产能过剩基本类似。与全国相比,云南经济发展也需要调入或进口,尤其需要进口或者调入高附加与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表2的云南产业缺口情况基本反映了这一点。但云南的净调入(进口)部门更多,调入(进口)量的比重也更高,这反映了云南省的产业缺口更为严重。具体而言,从产业大类上看,云南第一、二、三产业都是净调入(进口)部门,其中以第二产业调入(进口)最多,几乎占到了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30%,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67%。进一步以工业内部的24个行业为例,除了传统优势的化学工业、电力生产业,烟草加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加工四个行业,其余20个行业基本都是净调入(进口)行业。

表2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缺口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财政政策框架设计思路

从国际经验来看,西方发达国家推进供给侧改革时,在财政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实施大规模的减税政策,推行公共产品与服务的市场化改革,制定着力于改善长期供给侧公共支出政策,发挥财政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同作用。虽然不同国家、不同时期所面临的形势和自身特点不尽相同,我国正在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西方国家的改革也有显著区别,但其取得的经验仍值得我们借鉴。财政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牢牢把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目标,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为总体思路,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现实路径,系统谋划、协同推进,从制度、公共产品和生产要素三个方面优化供给,为经济发展、结构转型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全面落实“三去一降一补”,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一,着力加强供给侧改革,进一步提高经济体系的生产效率与供给质量。要积极稳妥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优胜劣汰”,通过兼并重组与破产清算等方式淘汰“僵尸企业”与落后产能;要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企业税费负担、社会保险、财务成本、能源价格、物流成本为重点,帮助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全面恢复企业的“造血功能”;要全面深化生产要素价格尤其是土地、能源、资本等要素价格的市场化;要尊重并保护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与“创造性破坏”能力,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第二,有效拓展全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潜在空间,补足经济发展短板与产业缺口。要围绕“市场需求量大、技术有所突破、具有较强产业基础(或资源优势)的有色(稀贵)金属新材料、精细化工、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制造等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外部市场需求旺盛、省内面临较大发展机遇且能深远影响全省经济较快发展的外向型汽车制造、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等战略性产业的壮大提升,新能源、智能机器人与航天航空设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加快构造三足鼎立的工业发展格局,补足经济发展短板与产业缺口;要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拓展民营资本投资领域,鼓励发展非公有制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要进一步解放和增强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培育发展面向人人的“众创空间”,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建立充满活力、具有云南特色的立体式创新创业机制,促进互联网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机融合。

第三,鼓励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化解产能过剩。要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战略,积极开辟经昆明到东南亚、南亚的互联互通建设,提升昆明市中心城市的地位,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要积极争取融入“一带一路”各个建设项目、重点主导“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努力拓展生态保护与治理、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等领域的国际合作项目,全面化解重点行业的产能过剩;要全面加强与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的政府间协调合作、产业合作和企业间合作,利用资源、技术、信息的优势互补,促进生产要素的跨地区配置,弥补云南省产业发展的不足,提高产业转型升级能力。

第四,全面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全面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推进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对现在各级行政管理部门的权力边界分类登记,列出权力清单,说明各级行政管理部门的权力边界,并把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政府要集中精力完善法规,严格执法,加强市场监管,打击假冒伪劣,理顺市场经济运行秩序。要加强行政机关和公务员队伍的市场经济知识普及与学习,通过各种学习渠道,增强公务员队伍的市场经济意识,充分认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要加强教育、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公共服务,真正实现为人民服务,维护广大普通民众的合法权益。

第五,全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按照以人为本、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重点推进五个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先推进公共教育均等化,切实提高人口素质;着力推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努力提高城乡居民基本社会保障水平;构建覆盖城乡的住房保障体系,切实解决群众居住问题;增强文化、科技、体育公共服务能力,切实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科学素养和健康水平。

第六,增强全省经济协调互动发展的能力。要以滇中产业新区与城市群为核心,下决心消除行政壁垒,全面加快城际列车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着力强化区域之间的产业分工与经济协作,全面提升滇中产业新区与城市群的辐射能力和带动能力;全面建设瑞丽、畹町、河口、临沧等4个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创造条件争取新设腾冲、麻栗坡、孟连、泸水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将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成为辐射边境、内外联动的开放合作“特区”,对偏远的少数民族山区,要加快扶持发展生态经济与旅游经济,逐步健全转移支付绩效考核机制,推动地区经济内生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稳定需求端刺激,突出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的融合互动

第一,实施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确保全省经济平稳运行。要突出财政政策的反周期调节功能,适当增加“十三五”时期全省财政的赤字比重,全面发挥财政政策促进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自动稳定器”作用,进一步拓展全省经济增长的潜能;要进一步优化全省公共财政的支出结构,突出社保民生、县乡财政支出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战略重点;要进一步创新公共财政的投入方式,突出PPP融资、政府性基金收入、政银担保合作等新模式,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第二,多渠道加大全省投资,确保固定资产投资的稳定增长,全面释放投资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要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全面突出“内资、外资”两个中心,凡是对外资放开的领域对内资同样放开,凡是外资能够享受的优惠政策内资同样能够享受;要加快破除市场门槛、行业垄断等制约民间资本投资的因素,加快健全民间投资参与重大项目、重大设施的具体细则,加快健全保护民间投资合法权益的地方性法规,为民间投资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提升民间投资的活力;要立足于改革思维和市场化办法,加快健全产业、产权发展基金等方式,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拓展投融资空间与渠道,全面增强重大项目、重大设施、重点产业的投资可持续性。

第三,全面优化投资结构,鼓励投资流向重点工业部门、信息产业、重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要围绕全省工业“两型、三化”的转型升级,突出传统优势工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产业的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三个重点,健全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加快全省工业化进程;要围绕信息产业、互联网+等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设立并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专项资金,鼓励并引导社会资本通过投资、参股、众筹等多种方式流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突出交通、水网、航空网、互联网、能源保障网五个建设重点,在更高层面、更广范围、更大空间内构建国内外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体系。

(三)有针对性地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增强企业发展活力

一是实施结构性减税。认真落实“营改增”政策,确保改革行业税负只减不增。实施“煤炭资源税”和“稀土、钨、钼资源税”的从价计征改革,减轻铁矿石开采、生产企业税收负担。严格执行降低制造业增值税、落实小微企业税收优惠、落实高新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促进行业发展。二是落实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规范涉企收费行为。继续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严格执行国家取消、停征、整合涉企收费的相关规定,对国家涉企收费项目按收费下限执行。加强对已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和检查,及时公布2016年云南省政府性基金目录清单、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和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等三章目录清单、规范涉企收费行为。三是降低社保缴费。制定降低所有企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费率的具体措施,对困难企业、行业制定单独的社保缴费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四)加强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一是推广运用财政后补助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先行进入技术创新领域,强化和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二是发挥好财政对投资大、风险高、短期效益不显著的重大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着力培育行业和地区龙头企业,通过产业技术联盟、创业孵化器等方式吸引相关配套企业,不断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发挥产业聚集效应,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三是在税收、政府采购等政策方面对技术创新型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给予倾斜。四是增加对科技人才的物质激励,鼓励企业内部分配向创新和研发科技人员及技能人才倾斜。

(五)转变财政扶持方式,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一是整合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整合相关部门主管的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形成规模较大的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母基金),与国内外优秀私募基金、产业基金合作设立专项基金(子基金),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初创型、成长型企业发展。二是推进基金的专业化市场化运作,减少政府对基金管理和使用的具体限制,只承担监管者和出资人的职责,通过组建基金管理公司,将基金交由更熟悉市场规则和项目前景的专业人员管理,切实发挥资金使用效益。三是明确基金存续期限,实现基金合理退出,将基金从“一次性投入”变为“循环使用”,确保基金保值增值的同时避免政府与企业长期争利。

(六)推广运用PPP模式,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PPP工作机构,完善工作机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完善PPP运作环境,保证项目规范、高效实施。二是设立PPP融资支持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项目融资,为PPP项目顺利实施提供资金支持。三是推动示范项目建设。在加快建设全国示范项目的同时,选择交通、环保、税务、医疗、养老、教育、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领域建设若干省级示范项目,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四是在引入社会资本时,给予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更多参与机会,激发它们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

(七)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结构性改革托底

一是发挥社会保障的逆周期调节作用,落实国家出台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统筹、扩面政策,划拨部分国有资产充实社会保障基金,确保补助资金足额筹集,稳妥推进社保基金的多元化投资运营,实现其保值增值。二是推进体制创新,在实现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精算平衡的基础上,建立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合理分担机制。三是整合资金,重点用于钢铁、煤炭等去产能任务较重的行业和企业,对企业转产关闭和职工安置给予奖补,帮助解决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为结构性改革实施政策性托底。

[1]李旭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经济政策选择[N].上海证券报,2016年3月1日.

[2]刘元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探析[R].人民智库报告,2016(12).

[3]袁红英,张念明.供给侧改革导向下我国财税政策调控的着力点及体系构建[J].东岳论丛,2016(3):53-59.

[4]贾康,苏京春.供给侧改革——新供给简明读本[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5]王敏,方铸.区域差异视角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J].国际税收,2016(6):33-35.

[6]李旭章,龙小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西方供给学派与当前经济政策选择[J].地方财政研究,2016(7):9-16.

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云南省财政厅综合与研究处

(责任编辑:董丽娟)

本刊参考文献格式

专著:[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

期刊:[序号]作者.文章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

论文集:[序号]作者.论文题名[C].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学位论文:[序号]作者.学位论文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报纸:[序号]作者.文章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电子文献:[序号]作者.电子文献题名.[发表或更新日期].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

《财政科学》编辑部

Fiscal Policy Framework Design of Yunnan Provi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

Fang ZhuChang Bin

The tasks and challenges of structural reform in supply side of Yunnan provinces are as follows.The short-term mission of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 is"to cut production capacity","to decrease the inventory" and"to decrease the leverage","to reduce cost"and"to complement the short part",the long-term task is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enterprises.In recent years,Yunnan's economic policy has made preliminary progress in these two areas while in general,the overall reform still can not adapt to these two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there are still lots to do for system adjustments.This paper will identify the current situation,the task and the main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policy adjustment,and finally,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rent economic structure in Yunnan,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choices.

Supply Side;Structure Reform;Fiscal Policy

F810.2

A

2096-1391(2017)05-0122-10

猜你喜欢
结构性供给改革
改革之路
金桥(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0
基于应力结构性参数的典型黄土结构性试验研究
改革备忘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群众(2016年10期)2016-10-14 10:49:58
改革创新(二)
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当代经济(2016年26期)2016-06-15 20:2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