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返流病患者的行为干预治疗

2017-06-27 14:49李志勇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14期
关键词:治疗效果

李志勇

【摘要】 目的 研究将行为干预应用于胃食管返流病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胃食管返流病患者, 依据患者入院就诊时间随机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40例。参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 实验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增加行为干预,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干预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50%, 显著高于参照组的8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 低于参照组的2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胃食管返流病患者临床治疗中增加行为干预可以显著改善临床治疗效果, 值得广泛应用。

【关键词】 胃食管返流病;行为干预;治疗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4.061

胃食管返流病是常见的临床疾病, 北美与西欧发病率在10%~20%范围内, 虽然亚洲发病率比较低[1], 但是近年来发病率呈现出逐年提升的趋势, 现对本院收治的80例胃食管返流病患者干预结果进行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期间诊治的80例胃食管返流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以及胃镜检查之后均已经被确诊为胃食管返流病, 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烧心、胃反酸等症状, 在患者了解此次调研目的之后表示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进行治疗, 排除肝肾功能不全、心力衰竭、十二指肠溃疡活动期、精神疾病、恶性肿瘤、多潘立酮与奥美拉唑药物禁忌等患者。将患者依据入院就诊时间随机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40例。参照组中男18例, 女22例, 年龄最大66岁, 最小22岁, 平均年龄(44.36±8.58)岁。参照组中男21例, 女19例, 年龄最大67岁, 最小23岁, 平均年龄(46.39±6.2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参照组患者入院后予以药物常规治疗, 给予口服10 mg多潘立酮(国药准字H20031268;江西汇仁药业有限公司)与40 mg奥美拉唑(国药准字H10940188;西安利君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每天分早晚两次口服。实验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增加行为干预,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食管酸暴露时间与进食量存在一定关系, 临床护理中需要控制患者进食量, 此外也需要控制可能引发返流现象食物, 尽可能少量饮用pH过低的柑橘类果汁、碳酸饮料、辛辣食物、油腻食物、腌制品、高膳食纤维等食物都可能引发返流, 所以需要严格控制患者饮食种类。对于有吸烟习惯的患者, 护理人员需要为其详细阐述吸烟的危害, 劝导患者戒烟, 防止过度疲劳, 保持良好饮食习惯以及作息习惯。对于肥胖患者而言, 需要控制饮食量, 注重体育锻炼, 避免引发返流现象。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疗效评定标准:患者经治疗后返流、反酸、烧心等症状以及临床体征均恢复正常判定为痊愈;患者经治疗后返流、反酸、烧心等症状以及临床体征得到改善, 但是还是会出现为有效;经治疗后患者上述症状均未得到改变, 甚至出现加重显现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有效)/总例数×100%。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包括返流、反酸、烧心。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50%, 显著高于参照组的8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 低于参照组的2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胃食管返流病是因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不完善引发的胃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进入食管附近组织进而损害组织的疾病, 反酸、烧心、咽部不适、胸骨后烧灼感等是临床主要表现, 是因多因素诱发的临床心身疾病, 不仅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身体痛苦, 也造成患者极大经济负担与精神压力[2]。经大量资料显示, 不良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精神心理因素等都可能引发胃食管返流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 胃食管返流病呈现出逐渐上升的发病率。如果人体过度摄入甜食、刺激性食物等可能降低食管下段括约肌(LES)压力, 增加胃酸的分泌, 进而增加发生胃食管返流的可能性。目前临床治疗中主要采用药物治疗方式进行干预, 但是有部分患者在经药物为治疗之后可能出现不明显的改善症状, 不能获得有效的治疗效果, 因此需要予以有效干预方式提升治疗效果[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50%, 显著高于参照组的8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 低于参照组的2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在胃食管返流病患者临床治疗中增加行为干预可以显著改善临床治疗效果, 值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顾红.老年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的变化及其与反流症状评分的关系.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 36(6):1390-1391.

[2] 郭晓燕, 王婷, 董蕾, 等.一氧化氮合酶在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道黏膜的表达.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3):373-377.

[3] 王偉伟, 王亚雷, 许建明, 等.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及其对治疗的影响.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4(6):856-858, 859.

[收稿日期:2017-03-08]

猜你喜欢
治疗效果
比较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