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征兵:不止于教书匠

2017-06-27 16:11黄珺余柯
湖南教育·A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教书匠三中教育家

黄珺+余柯

“您如何理解‘教育家一词?”我问。

“教育的核心是育人,而育人的核心是爱。这些仿佛都是老生常谈。但毋庸置疑的是,一位教育家,首要的便是要有教育情怀。”李征兵笃定地说。

和李征兵相约在一家咖啡厅。咖啡厅的墙壁是颇有风格的墙砖相垒。谈到动情处,李征兵放下搅动咖啡的手,指了指墙砖说:“就像泥瓦匠把一块块砖头垒起,可能我想做的,并非仅仅是教书匠吧。”

他说的是他的教育经历。这位进入教育行业26年的教育人,在邵东教育界“大名鼎鼎”。从小学到中学,从公办到民办,从农村到城市,从教学到管理,从一线到行政,一路“折腾”而前进,李征兵仅称此为“体验而已”,仿佛云淡风轻。

我深知,这不“淡”,更不“轻”。一如在城区三中时,每天如何保证数千人在40亩地上的安全,就足以让人头痛不已,更遑论沉淀和实践自己的文化与思想体系。于是,在見过不同的教育人,感受过不同的教育人生路后,我越发对李征兵产生了好奇:是不是有一类教育人,心底笃定一束光亮,如此,一切经历便成了触摸“这束光亮”的一种磨练,也因此,一切庞杂的困难再也无足畏惧?

“那,到底什么是‘教书匠呢?”我“穷追不舍”。

“教书匠是一位教师匠人精神的体现。一位教书匠要把匠人精神做到极致,就必须不止限于做教书匠。”李征兵若有所思,“而是会去更高地做一名引领者。”

“‘教育家,如同远方的灯塔。无论能否到达,我也会始终朝着那光明前进。”

26年前,李征兵19岁,是一位优秀的中师毕业生:作为班长,他全权负责起整个班级的实习安排;作为学生,他不停地看书、学习、自考。前者锻炼了他的管理能力,后者开启了他受益终身的学习能力。

直到现在,每天晚间11点到12点,都是李征兵的读书时间。即使参加“未来教育家”的培训期间,他的包里也会放着一本书或几本教学杂志。

让自己始终保持学习的状态,李征兵因此而获益匪浅。无论是学业成绩的优秀,抑或是后来不断地让自己与所学之知识对接,都让人生路上的“伯乐”们敢于大胆启用这匹“千里马”。

“你这小伙子很不错!”1991年,崇山乡中心学校的校长一眼就相中了这位优秀的毕业生,并立即任用他担当全乡少先队辅导员。

当辅导员的经历,让李征兵深信“对教育的爱,其实就是对孩子的爱”。至今,这位教育人依然庆幸,在他初出茅庐时,便有了将此种认识扎根于心的机会。

“有一位小男孩叫杨凌志,”李征兵回忆说,他总能随时随地准确说出很多孩子的名字,“当时,我作为辅导员组织学校学生参加全县鼓号队吹奏比赛,他始终坚持训练,即使嘴上吹出了血泡都没放弃。”

小男孩让小青年李征兵很是心疼。“老师,你只要选上我到县里面去参赛,哪怕嘴巴吹破我也愿意!”杨凌志抬起小脸,眼神充满期待。

“毫无疑问,正是这一眼神‘点燃了我内心的情怀。”此时,不到20岁的李征兵朦胧地意识到,他对教育的热爱,正是因为孩子特别是农村孩子对于教育有着发自内心的渴望。

“有人说,‘多看现实,少谈情怀。您怎么看?”我发出疑问。

“放到教育,这种说法绝对是不成立的。情怀是教育者不断前进的最根本的原因。有了对于教育深沉的情怀,你才会想去主动思考教育的现实,进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理念。其实,理念的提升就是教育情怀的外在思考。若无情怀打底,一位教师可能永远止步于此。”李征兵说。

他所说的“止步于此”,更多的是一位教师从教书者成长为教书匠、教育人,甚至是教育家的可能性。

“很长时间以来,我可能是一位教书匠,但是我绝不止于做教书匠。”

的确,以情怀打底,李征兵从未止步:不到21岁,便担任乡中心小学、乡中学副校长。9年后,在含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及高考复读班的民办学校任常务副校长。7年后,担任邵东县城区四中校长。2年后,担任邵东县城区三中校长。7年后,他是邵东县教育局基础教育股负责人。

“从教学到管理,从一线到行政。以此作为您并非‘止步于此的诠释,是否有些单薄?”我继续提出疑问。

“这所有的经历,我都视作一种体验和磨练。对我来说,做学校管理可能比单纯地做一名教师更能多做一些事情,在教育局可能又会比在学校多实践一些想法。如今,我站在全县基础教育引领者的岗位上,所思所想也不再仅仅停留在一所学校上。”李征兵回答。

他有自己的教育理想。有理想是因为有情怀,有情怀便生出了使命感。于是,目前为止,李征兵的教育之路虽“复杂”却“不偏不倚”———那是一种对于教育的不断探索。也因此,现在,他依然每天早上7:45到8:30、中午1:45到2:30担任着城区三中一个班级的语文课,上完课就去教育局上班,备课则在晚上;更因此,进入基础教育股后,他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跑遍了不包括邵东县城区学校在内的123所学校,深切感知了坚守于大山深处的老师的生存状态。

如他所想,随着路越走越多、视野越来越开阔,他的情怀与理想也不再仅仅是26年前那个小青年对于农村孩子的质朴热爱,而是更高屋建瓴地笃定自己“优质教育观”的探索之路。无疑,这也是一位教育家型引领者的成长之路。

今年年初,20年前他曾教过的初一学子们重新相聚。一位叫杨容华的女孩羞怯地发信息给他:老师,您知道吗?20年前的课堂上,您问我头发怎么变短了,当时我没有告诉您。今天我想说,为了祝您新婚快乐,我把头发卖了,买了一份小礼物送给您……

“每每想到这些,在教育中,想做的事情就会更多。”李征兵感触不已,“‘教育家,如同远方的灯塔。无论能否到达,我也会始终朝着那光明前进。”

“从优质教育到纯粹教育,我在不断学习,更在不断思考。”

刚任城区三中校长时,李征兵常常站在操场上思考:作为一名校长,应当为学生如黄金一般的三年求学留下什么?为他们今后一生的成长栽植什么?为教师无悔的付出回赠什么?为教职员工宝贵的人生增添什么?

这是理念上的升华,也是一位教育人在历经多种实践后的必然思考。

2011年,李征兵去到国家行政学院参加“第七期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动态研修班”。研修班上,朱永新教授的讲座———“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让他触动不已。

“初中三年,我要带给孩子的,不也是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吗?”李征兵激动地说。

善于从每一次学习中找寻与自己对接的知识点,是李征兵的一大特点。譬如,2010年,李征兵从《人民教育》上读到了一篇文章———《打造适合孩子的教育》。文中所述广东省中山市石岐中心小学的教育改革纪实,给了李征兵灵感: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不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教育呢?

是思考派,更是行动派。“打造适合孩子的教育”在李征兵这里变成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并立即因地制宜地实践起来。“我们当然也可以引进‘机器人课程,去到美国参赛;不一定每个孩子都要求成绩优异,如果他作文写得好,发扬他的这种能力,不也是一种适合他的教育吗?”于是,城区三中成为了邵东县机器人比赛的发源地,这里的学生先后在美国、澳大利亚、韩国参赛获奖;学校更前瞻性地开启了大教室“走班教学”。一所县域初中的孩子逐渐在人文底蕴、科技素养、社会实践等方方面面绽放生命自由的花朵。

“这应该算一种学习能力。”李征兵说,“前提是教育思想不同于很多别的事物,它是可以分享的。当一个思想的一个点启发到一位校长,就有可能启发到一所学校,进而改变一所学校。因此,教育人一定要多走出去、多学习、多阅读、多思考。”

李征兵在不停地行走、学习、阅读、思考。渐渐地,在城区三中,他沉淀出了自己的“质量观”:安全质量可靠、服务质量跟进、教学质量领先、特色质量突出、生命质量精彩。

这并非看上去冷冰冰的字眼。比如,如何在保障5000多名师生安全的情况下,提升服务、教学,突出特色,就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谈“让孩子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这样的文化引领呢?

“的确费了不少心思。”李征兵说,“更重要的是,一位校长思想体系的搭建,一定是来源于多年来自己对教育问题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他所说的,更多的是自己在民办学校的经历。他视在创新学校的7年,为教育人生中另外一个重要的7年。民办学校机制灵活,不到30岁的他担任创新学校常务副校长,7年中历经5名校长。“他们或德高望重,或年轻有为。他们身上有太多值得我学习的东西。”李征兵感慨道,“一位在省级重点高中待了12年的校长,且又是全国劳模,得有多少教育思想和管理经验值得我学习的啊!”

当然,这一切的一切,都指向“质量”。“它是学校赖以生存的生命线。这句话大家都知道,关键是怎么去理解、去落实。不得不说,民办学校更看重质量。”于是,在创新学校走上正轨后,李征兵大力促成学校树立“集四海彦才,办百年名校”的长远发展目标、“培养有品位、有素养、有灵气的创新人”的育人目标、“不断提高办学水平,精心打造教育品牌”的工作目标。在兼任初中部校长时,则率先推行教学管理改革,让学生和家长评议老师,让每个学生的功课“日日清、周周清”,等等。这是他“优质教育观”形成的雏形。

“在创新学校时,是意识的萌发,而当我回到公办学校时,则是这一思想和理念的逐渐沉淀。”他说。这更加印证了他之前所述“所有的经历,都是一种体验和磨砺”。

确是如此。比如,在其后于城区三中细化的“服务质量”方面,李征兵把重心最后落地在“学习”上面。“每位老师的服务对象都应该是孩子。因此,老师要不断学习才能对孩子进行持续引领,校长更要不断学习才能对老师进行持续引领。如此,教育者才会享受到工作的成就感,从而产生强烈的职业自豪感和幸福感。这是对于师生生命质量的双重关怀。”

于实践中逐渐生出理念,再用理念作用于实践,更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理念,我们称此为“自下而上”。李征兵就是如此。

要知道,有关中小学教育的种种探索,若在理论层面研究得透彻,却不曾进入过学校和课堂,那么,这种理论往往难以与实践有机衔接;而长期在实践一线的教育人,具有大量的实践智慧,但对于种种问题的理论背景和源头不甚明了,则也难以再行“升华”。“当然,谁能够更多地找到思想与实践的结合点,谁就堪当如今的‘草根教育家。”李征兵笑着说。

“那你是‘草根教育家吗?”我紧接着问。

“只能说作为长期实践在一线的中小学校长,要想成为‘草根教育家,更有优势。”他说,“我的教育人生路还有很长,因此,我依然有不断进步的空间。”

如今,站在全县基础教育引领者的岗位上,李征兵开始将他的“优质教育观”与全县近年树立的“办纯粹教育”的理念进行对接。“纯粹教育就是强调回归教育本真,遵循教育规律,崇尚教育科学,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优质教育与纯粹教育基本内涵是一致的,方式方法是相通的,最终追求是相同的。从优质教育到纯粹教育,我在不断学习,更在不断思考。”他说。

“我握着他的手,望着他的眼睛,直到三分钟后,他的眼角泛出了泪花。”

的确,长期实践在一线的教育人,是更有机会拥有大量的教育智慧的。

“而这样的‘智慧,于我来说,应该更多地体现在‘管理上。”李征兵说。在他眼中,管理就是人文,是情感的一种交流,以理性为内在,以感性为外在。

他总是临危受命。2007年7月,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将他从创新学校“要”了回来,委派到城区四中担任校长。当时的四中虽已是城区学校,但地处城乡结合部,师生情况都很复杂。加上2007年下期开始,焦化厂子校的学生又要并入其中。全新的学校,纷繁复杂的校情。

“人心不安啊!要知道,人在情在,人安心安。因此,人文管理就应重在一个‘情字!”他指了指心口。

李征兵称此为“高站位决策,低重心运行”。于是,在正式进入这个学校前的暑假,他做足了功课:对着照片和资料,把全校102名老师的样子和基本情况熟稔于心。因此,开学后的第一次教师大会,当新校长李征兵站在会议室门口和老师们一一握手并准确地叫出他们的名字时,老师们惊讶之余,心中更多了一层亲切感。

温情的故事总在发生。这位细腻的李校长掌握了学校每位老师的生日。他让办公室悄悄准备了102张贺卡,并为每位寿星准备了一个50元左右的小水杯作为礼物。“送礼物的方式也是有讲究的,绝对不应该是硬生生的。”他笑着说。接着,他为我们描绘起一次送礼物的场景来———

那是课间操时间,他偷偷将小水杯藏在身后,悄悄走到一位老师身边,在她耳边轻轻地说:“生日快乐。”接着,他当着众位老师的面,将小水杯从身后拿出来。当然,此时的水杯早已提前装好了温开水。他将水杯轻轻拧开,递给那位老师,说:“您辛苦了,请喝水。”接着,他又拿出贺卡,亲手交给那位老师。贺卡上写着:“感谢您为家庭和学校的付出,您的先生和我们都会记得!在今天这个属于您的日子,祝您家庭幸福,生活快乐!”那一瞬间,那位老师热泪盈眶。周围的老师们也纷纷被感染。

无数个这样的瞬间让李征兵坚信:人文管理就是如何将“高站位决策”化为“低重心运行”的过程。“我要有推动学校发展的高站位,就要时刻想着如何将决策落地———那就是‘细微处见真情。这是让老师们内心认同你这个校长,以及校长作出的决策的真诚而有效的方式。”

教育本就是一种感性的表达,这是孩子的天性决定的。因此,老师对孩子应是细腻的、温暖的。如此看来,校长对老师们也该是如此。

“做教育管理,的确应该这样。你不是统领者,而应该是引领者;你不是管制者,而该是服务者。只有这样去定位,你才会用心、用情地去带领师生们朝着共同发展的道路走去。”他说。

这又再一次回到了“情怀”的問题。一切因之于情怀,一切产生于情怀。作为引领者,情怀之纯粹、思想之高尚是必需,是一切后续之思考与实践的根本源点。

如此,李征兵绝不止于教书匠。

2010年春节,李征兵给城区三中的门卫拜年。他自掏腰包给门卫大叔发了拜年红包,更紧紧握着他的手说:“您辛苦了!您为了学校的安全,今天不能回家陪您的家人,我心底里十分感激您!”

“我握着他的手,望着他的眼睛,直到三分钟后,他的眼角泛出了泪花。”他说。

猜你喜欢
教书匠三中教育家
父亲宁可的“教书匠”情怀
颜回之乐
《琴童》顾问阵容
终身做个“教书匠”
对“一线三等角”问题的探究与思考
“教书匠”——郭勇与他的书法之路
县官和教书匠
阅读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