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而梦幻的月亮

2017-06-27 08:36赵克红
雨花 2017年6期
关键词:嫦娥月亮诗人

赵克红

每年中秋,我都会抬头仰望夜空,那圆圆的一轮明月牵动着我无限的情思。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最富有梦幻色彩的。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都曾有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乡愁,也曾有过“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不尽幽思。他们仰望月亮,总有诉不完的相思情,解不开的故乡意,抒发不完的感慨。月亮的确很容易引发人们的联想,一轮满月,让人联想到美好圆满的生活;一钩残月,让人联想到还在成长或不尽完美的新事物;而皎洁的月亮,又会使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品格等等。总之,面对月亮,人们总有抒发不尽的憧憬和愿望。

九月的风,为人们送来了一个传统的中秋佳节。时值三秋之半,月亮最圆最明,古人以圆月作为亲人团圆的象征,故又名“团圆节”。祈盼亲人团圆,期待故人相聚,这是人人都怀有的一种美好愿望,人们期盼着日子,都像圆圆的月亮、圆圆的月饼一样,没有残缺、没有遗憾。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古人当然也明白这些,因此,常常望月兴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啊,别说人间,就连天上尚且如此,牛郎织女一年也只能在中秋时相聚一次,而孤苦伶仃的嫦娥似乎更悲惨,她一年又一年遥望着后羿,几千年来守候在冷冷的月宫里,只能苦苦地相思,苦苦地等待。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歌《嫦娥》,深刻表现了嫦娥的寂寞和悔恨:“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相传,嫦娥是神射手后羿的妻子,后羿为了长生不老,从王母娘娘那里请到长生不老之药,他不曾想到是,嫦娥偷食仙丹后飞往月宫成仙了,在月宫里过着无边的寂寞生活。

还有另一个版本说嫦娥是一个美丽善良的村姑,为了拯救爱人后羿与苍生,勇敢吞药而升月。当然,这些都是传说,而我却宁愿相信后者,美好的爱情往往能温暖一颗孤独的心灵。

嫦娥奔月的远古神话,在我国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被称为我国古代十大爱情故事之一。千百年来,国人依然延续着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一幅嫦娥奔月图,足以说明世人渴望团圆的迫切愿望。自古以来,在无数文人雅士的心中,月亮、嫦娥都是情感的寄托与写照。它总能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

相对于文学作品的虚构、夸张和想象来说,科学是严谨而又神奇的,它能把无数的不可能变成可能,把一个个美好的梦想变成现实。月亮,这个千百年来被人们想象成为有仙子、有玉兔、有整日不停地伐桂的吴刚的星体,经过科学探测后得出的真实结论是,其实月亮只不过是某年某月因两个天体相撞而诞生的一个星体,这与其他星体的形成如出一辙。这个由人类编织的美丽神话,被科学家一层层揭秘,展现在世人面前。当月亮被人们揭开神秘的面纱后,对月亮寄予了幻想的人们似乎再也没有了遐想的空间。这个被人们赋予了浪漫色彩的月亮,在科学家眼里,只不过是地球的一颗行星而已。科学是无情的,它粉碎了人们想象中的那份美好。数千年来,诗人与月亮,像是一对难舍难分的情侣,明月成就了无数诗人,无数的诗人也同样成就了明月。著名作家鲁枢元说:“月亮的存在恐怕不仅在于给人照明,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中,月亮,早已成为诗性的东西,一种审美的意象,一种心理原型。”诚哉斯言!

儿时,受吴刚伐树、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的诱惑,在中秋月圆的时候,总会和一群小伙伴们聚在一起玩耍,许多的夜晚是在月光的诱惑下度过的。“月亮地,明晃晃”,那时的月亮,把夜晚照得如同白昼,我们曾做过一个实验,在月光下拿起课本,能看清书本上的字,这可能与那时的我们的视力以及空气质量有关吧!有时大家玩累的时候,会一起抬头仰望月亮,或是在月亮下面玩耍、做游戏、听大人们讲故事。有时,我们会望着月亮产生无边的遐想,其实,月亮给了我们更多的是变幻莫测的梦幻、传说和故事。记得有一次,一个同伴仰着头对大家说,大家快来看啊,那不是吴刚在伐树吗?许多同学扬起了头都“是啊,是啊”地应和着。我暗暗怀疑我的视力了,因为我的眼睛都望酸了,也没看清楚吴刚和玉兔在哪里?当我提出质疑时,遭到了伙伴们的猛烈抨击。打那以后,每当伙伴们再仰望天空,说看到了月亮上面的嫦娥或是什么时,我都会保持缄默,以免再遭到讨伐。然而,毋庸置疑的是,当我独自望着浩瀚的星空的时候,我常常是迷茫和困惑的,除了感到人类的渺小外,有时甚至还会有些恐惧,我的大脑里常常生发出许多疑问,人类从何而来?又将向何处去?茫茫宇宙,无边无际,究竟有没有主宰者?我百思不得其解。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明白,地球每天自转一圈,对人类来说相当于每天行程八万里;同时,地球又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绕着太阳旋转,对人类来说又相当于每天行程260万公里;而太阳系又以每秒250公里的速度绕着银河系旋转……地球就这么周而复始不停地旋转着,有谁知道,这个没有出生证明的地球,有一天会把人类抛到哪里?我曾无数次注视过蓝天、大海、戈壁、草原,它们辽阔浩瀚,而每当我仰望星空时,心中会变得更加复杂、畅快和开阔。它们能给我带来无限的遐想。在星空的笼罩之下,仰望天空,仿佛在与外星人约会,在与上帝对话。此时,我能感觉到天地的宽广、人生的短暂和渺小,能感受到时空的流逝、万物的生长,仿佛还能听到大自然的天籁之音从远古的岸边徐徐飘荡而来,在耳边久久回响。

的确,天空再伟大不过了。这也引发了无数仰望天空、探索科学奥秘的人们执着地探索與发现。著名科学家、1965年诺贝尔奖物理获得者费曼,一百年前,当时他还在康奈尔大学任教,有一次他在餐厅看到一些人把餐厅盘子旋转着扔向空中,他看到盘子像飞碟似的快速旋转着,飘荡着。这一幕突然引爆了他的思维,他发现位于盘子边沿康奈尔校徽转动得非常快,这点物理常识,没有逃过善于观察者的费曼的眼睛,可惜,当费曼把计算结果告诉同事时,没有一个人对此表示出兴趣。费曼却并不止步,由盘子的转动,他想到电子围绕着原子核旋转的情形,再想到电动力学,接着又联想到微观世界的量子电动力学。对于科学灵感的触发机制,同诗人灵感如何产生一样,从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具有上述全部优秀科学品质的庞加莱,特为之写过一篇题为《数学发现》的文章,据他说,数学是诞生的,不是制作的。那么,数学又是怎么凭空诞生的?其结论同诗人一样,靠的是直觉。

阿波罗登月不仅是两个美学概念的碰撞发光,同时也是科学技术的催化剂与推进器!这同中国的嫦娥奔月是文学创作的催化剂、推进器一样。中国古典文学为嫦娥费过多少心思,花费了多少笔墨?人类飞天的梦想,可以肯定地说是人类注视天空的结果。人类有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应该是人类能思考、有思想。而人类之所以伟大,就是在于敢向陌生、神秘、无知、未知的领域发问和探索。1957年,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拉开了人类寻找新家园的序幕。阿波罗载人登月工程是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组织实施的载人登月工程,或称阿波罗计划,工程开始于1961年5月,至1972年12月6次登月成功,共有12名航天员登上月球,实现了人类的登月梦想。“我在月球上迈出的一小步,是人类历史上迈出的一大步。”这是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说的话。

岁月在流逝,火箭在升腾,科技在发展。如今,许多“神话”都被科学揭秘,被人类的探月之旅所打破。我国以嫦娥命名的探月工程,通过科学的手段去奔月,到月亮上去,已不再是梦想和传说,“航天人的每个脚印,远比总统伟大”。

的确,登上月球是人类探索太空迈出的可喜一步。

毫无疑问,诗歌是文学桂冠上的明珠,是文学长廊上最炫目、最独特、最具魅力的瑰宝,月亮在中华文化中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和想象,千百年来,许多诗人都与月亮结下了不解之缘,月亮成为诗人抒发情感的寄托,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小雅》里面就有“月离于毕,俾滂沱矣”。后来又有“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汉·《古诗十九首》),有“澄江涵皓月,水影若浮天”(梁·萧绎),有“上弦如半璧,初魄似峨眉”(北周·王褒)等。只要翻开古今诗篇,我们就可以看到月亮下面一幕幕生动的场景。

不难想象,古往今来,有多少骚人墨客为思乡怀友而对月高歌,有多少才子佳人为思情而望月长叹?单在唐诗宋词里我们就发现,唐宋诗人,几乎无人笔下不写月。月亮成了诗人表达喜怒哀乐的载体。在诗人眼中,月亮是明镜,是玉盘,是金钩,是会哭会笑会走动的人。唐代大诗人李白,几乎三分之一的诗写的是月亮,他表达思乡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饮酒自乐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都与月亮相关,月亮使李白的才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释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李白用明月与其他景物,描绘出了一幅幅瑰丽的奇景,使人仿佛进入了梦幻世界,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还有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象壮丽,异彩纷呈。在李白眼中,月亮是纯洁高雅的象征,他对月亮始终有着诚挚的向往与追求,甚至还要“欲上青天揽明月”,由此可见李白对明月之喜爱。而在思乡诗中,诗人望月怀远、望月生情的佳作多如繁星,最著名的当属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淡雅的水边月色,柔和而幽静。这样迷蒙冷寂的月色又恰恰与诗人要表现的那种声色歌舞、纸醉金迷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在这清冷的月色中对国事怀抱忧患的心境。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夜白”,进一步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钱起的《归雁》构思奇妙,后四句“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月系钓鱼船”,读之使人动容。刘禹锡的《望洞庭》,秋夜里,明月皎洁,湖水澄澈清明。水与月的结合,给人以空灵、缥缈、宁静的感觉。诗人的心情是愉悦的,因此,他笔下的洞庭湖安静温柔,呈现出一种朦胧的美。崔涂的《春夕怀旅》,无一字点思乡,然思乡之情,却跃然纸上。其中“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成为世人传诵的名联佳句。白居易《暮江吟》中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表现了诗人面对新月初升的景色而流连忘返。在新月的清辉下,冰凉的露珠闪着晶莹的光,而此时悬挂在碧蓝天幕上的新月又恰似一张精巧的“弓”,这“露”与“弓”是多么和諧与宁静啊。李商隐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诗人以深蓝色的大海和天上的一轮明月为背景,塑造了鲛人泣泪成珠的形象,这是从民间传说演化而来的但同时又有作者的创造。“珠有泪”者,珠光、泪光融成一片,使人怅惘而又联想无穷。

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苏东坡的咏月诗,对后人影响较大。同样一轮月亮,在不同的心境下,都有不同的展示。“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是他的代表作。他诗中的月亮,既有浪漫的感情色彩,又有浓厚的奇诗异想,同一轮月亮,在他的笔下气象万千,情态各异,韵味无穷。李白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短短几句,即写出了满月的特征,又写出了童真的可爱。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里“露从今夜始,月是故乡明”,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景物,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普天下的月亮本无差异,而他却偏要说故乡的最明,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并不使人觉得情理不合。张若虚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体的生命,对时间的长河来说,是渺小的,然而人生的意义,不正是在这种文化的传承中,如年年相似的江月一般,永远流传吗?更有“千山同一月,万户尽皆春。千山有水千山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让古往今来、天南海北的人们,有了一种共同的心境。“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是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中的名句,也是李煜的代表作、绝命词。三春花开,中秋月圆,想到在南唐时欣赏春花秋月的美好日子,因此,不堪回首,怕看见春花秋月。

从古到今、有多少墨客骚人为思乡怀友而对月高歌,月光涤荡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灰色,景物本无情,情自心中生。不同的人仰望月亮会产生不同的联想,似乎月光是随着人的情绪变化而变化的。天空苍茫,万古不语。从古至今人类一直为它所吸引、所困惑,也为它所倾倒、所迷醉。那无边无际的天幕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天问”。当人类的眼睛与天上的星星互相注视时,人类智慧的火花由此诞生。不可否认,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一些神奇、美妙的神话失去了神秘。人类探索未知的领域,让一个个千古之谜昭然若揭。而在这一点上,我惊叹美国人的诗性与幽默:根据美国宇航局网站上记录的“阿波罗11号”通讯档案,1967年7月20日,在休斯敦地面指挥中心的罗纳德·埃文斯对太空中准备登月的宇航员说:“有人要你们在(月球上)注意一个带着大兔子的可爱姑娘。在一个古老的传说中,一个叫嫦娥的中国美女已经在那里住了4000年……你们也可以找找她的伙伴—一只中国大兔子。这只兔子很容易找,因为它总是站在月桂树下。”阿波罗11号宇航员迈克尔·科林斯立即回答说:“好的,我们会密切关注这位兔女郎。”这段完整录音的档案,在嫦娥二号飞天的当日,被央视新闻播放,这段录音非常打动人,人类美好的诗性情怀,并没有因为科学的探索而失去魅力,文学艺术是没有国界的,它没有因为国家间政治的不同而被阻隔。有时我想,美国科学家的人文情怀洋溢着诗情画意,在登月之前,每一分、每一秒都非常宝贵,他们不是说月球的月貌与地球有何不同等等,而是想到了中国神话中的嫦娥美女与她的兔子,这些看似毫无科学价值的废话,在我们心中却是那样美好。

千百年来,月亮成就了一代代的诗人,诗人也使月亮更富有传奇和色彩。究竟是什么原因,一轮没有生命的明月仍被无数诗人眷恋?一轮没有温暖的明月让无数诗人神往?是不是千里与共的月光能映照彼此相望的双眼,是不是万里同耀的月光能唤起彼此震撼的心灵?是不是明月的纯洁寄托着诗人的壮志?是不是月空的浩瀚寄托着诗人的胸怀 也许在诗人的眼里,月就是诗,诗就是月。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科学和智慧,但更离不开精神与情感。不论社会如何前进和发展,我们的那颗诗性的心灵永不泯灭,灵魂里都应常驻着那份美好。

猜你喜欢
嫦娥月亮诗人
12345,“嫦娥”奔月那些事儿
了不起的“嫦娥”家族
“诗人”老爸
愤怒
月亮满不在乎地发胖
与月亮来个亲密接触
砸月亮
“嫦娥”为何撞月?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No.3 最佳小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