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社区的公共参与性

2017-06-27 19:24孙夏卿
科技传播 2017年10期
关键词:公共性

摘 要 在网络时代,人们基于共同兴趣、共同利益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网络社区,网络社区是众多网民在网络世界的活动空间或所处的社会网络。虚拟社区给网民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与交往的平台,它是自由开放和互联互通的

空间。

关键词 网络社区;公共性;用户参与

中图分类号 TP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7-0085-02

网络空间,不仅是衔接人与人沟通的特定场域,同时它也是影响人们社会实践的模式,并形成了社会沟通的规则和秩序。它逐渐地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上网的同时,网民也自觉与不自觉地参与了对社会事件的评价,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展示了符合自己价值观的公平,进而促进了对社会事件的公共参与。

1 网络社区公共性的体现

公共事件的参与是指公民通过一些方法或者是渠道参加公共的生活或者是公共的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进而对公共政策的决策或者公共活动的走向产生一定的影响。公共参与,一方面包含着对于政治生活的参与,同时也囊括了对于经济、文化等一系列生活活动,自从网络普及之后,学者就开始对网络如何的影响了民众对公共活动参与的热情进行研究。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这种兴趣也自然而然向互联网的新型工具——社交媒体延伸。网络在改变人们社会交往方式的同时,也必然会对其政治、社会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

网络空间是计算机技术构筑起来的公共空间。在計算机技术发明之前,人类只知道且也只拥有现实的物理空间。在这个真实的空间中,时间和空间是统一的,即任何事物都是时间与空间统一的存在。但是,互联网的虚拟空间,时间与空间未必是统一的,在人的技术干扰之下,时间可以倒转,空间是不存在的。但同时时间与空间又无处不存在于网络空间中,所不同的它是虚拟的。即便是虚拟的,但又为人类存放资料、数据提供了空间。这看似矛盾的,但又是让人能够理解的空间。只要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计算机技术,那么就可以出入互联网空间。所以,网络空间是一个公共空间。在这个公共空间中,现实的身份、地位等都被虚拟空间的开放性、扁平性、交互性所消解。

互联网的参与者可以轻松匿名和隐身,再加之网络平台的平等和开放,互联网公共领域为公众话语权的平等权利提供了比较有力的保护,也比较有利于公众自由的表达自己的立场。但话语权争取的方式应该是民主的、有说服力的、自我筛选的,决不可以是“威权式”或“教条主义”的。由于可以立时、自主、自由、平等地参与批判和互动,它为网络公共舆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凝聚了“网络共同体(社区)”的声势,使得公众话语权的影响力得到了提升,在受到广泛关注的议题上造势,形成“意见领袖”和权威意见。从虚拟走到现实,在合法的范围内联结社会组织或者公民个人的渠道,使话语权能够更大程度地影响公众的意见,以及公共部门的决策及其施行。

2 网络社区管理者的引导

一个好的网络社区不仅要有和谐的氛围,还要具有活力,同时具有足够的延展性,能不断纳入新的成员使其融入网络社区。对网络社区的管理者来说,他们的管理方式决定了这个社区呈现的状态。网络社区管理者分为草根权力和官方权力两种类型,以百度贴吧为例,有普通用户因为发帖多,经验值高而申请的吧主,有吧友投票产生的吧主,这类型属于草根类型的管理者,另外,还有百度员工内部“空降”吧主,这种吧主先前不是这个吧的成员,直接任命为该贴吧的管理者。网络社区管理者介入社区管理的方式包括发帖(直接参与评论发言)、删帖或封禁用户(充当把关人角色)、制定规范及奖励机制、组织线下活动、扩展社区“外交”等行为。网络社区管理者介入程度不同,影响着社区成员的活跃程度。过度干预和过度放任都会影响社区成员的参与积极性,一方面,如果言论控制过于严格,用户频繁遭遇禁言或封号,会迫使用户放弃参与社区活动,另一方面,如果门槛过低,或对论坛质量要求过低,会造成水帖泛滥,成为言论垃圾场,李毅吧的衰落便是由于贴吧改革去除了门槛,导致用户群体低龄化,为赚经验值大量水帖,“内涵”不再。可以说,网络社区管理者面临着如活跃度与规范、门槛与质量、小团体与大众化等这样的矛盾。

门户新闻、新闻客户端的评论区也可以看作一个网络社区,在其中用户身份由属于自己的ID和IP显示所属地为依据(或选择匿名),来进行发言,参与讨论。用户可以塑造自己的身份认同,寻求赞同,获得参与的满足感,宣泄情绪。网络社区管理者的行为会影响新闻评论区呈现的状态。以网易新闻为例,网易新闻以“无跟帖,不新闻”为口号,在网友评论区“盖楼”吸引大量网友的参与,充分激发用户创造内容的积极性,然而也因为吸引眼球,存在很多哗众取宠的低俗内容,被戏称为“黄易”。而在一些时政新闻评论区,则充斥着官方话语的评论,一种形式是直接禁止评论,另一种是灌入水军评论,僵尸评论,表面一片和谐实际上都是机器或所谓“网评员”刷帖,并非网友参与评论的结果。

最近一段时间出现了新闻与社交网站结合的趋势,寻求社交网络中用户流量的导入。南都推出的并读新闻客户端提供了金钱形式的奖励机制,以此刺激用户参与。这种奖励机制使得不到3个月App下载量突破1 000万,在取得成绩的同时,目前并读客户端的用户活跃度虽然很高,但是评论质量总体不高。由于用户参与的动机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获得奖励,用户行为流于形式,内容反倒不重要了。新闻阅读需要熟人社交和陌生人社交的结合,管理者要鼓励用户对于新闻事件、公共事务的讨论,在维护秩序的同时促进用户参与度,还要规避政治风险。

3 网络社区用户的参与

对于网络的使用者来说,新媒体平台可以成为信息获取、利益凝聚、诉求表达等方面的渠道。新媒体中的公共参与和现实社会中的公共讨论有很多不同之处,但却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公共事务的处理和社会观念的变迁。对于普通网民来说,参与网络讨论是网络公共参与的主要方式。研究网络用户在新媒体中的网络讨论行为,要从多个角度考量,既要注重宏观层面的观察,也要注重网民个体的微观层面的心理与行为分析。

首先,从网络用户的统计学特征来说,有研究者通过比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公报,发现,无论是在城乡、地域、性别、年龄,还是在教育程度、收入等方面,网民与国民整体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网络意见并不能代表全体国民的意见。

其次,即使在网民群体中,也有发言者和潜水者之分。发言者就是那些在网上经常发帖回帖的人,潜水者是隐身于讨论中的数量庞大的匿名者。根据国外研究者的调查数据来看,经常发言者的年龄通常较潜水者年轻,同时男性网民更热衷于发言,发言者的一般上网时间较长,在现实社会中的社会交往也比较多。

实际上,影响网民的公共参与行为选择的因素既包括网络用户个体的特征,也和整体的网络环境有关,如政府管制、意见表达的自由程度、过度娱乐化等。对于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政府的态度是一方面积极推动新技术的发展,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加强对互联网“有害、非法”信息的控制,防止负面影响的产生。政府不仅全面控制与互联网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而且还通过专门的法规,使政府有关部门可以直接介入对网络准入的控制和网络内容的管制。

另外,在日趋娱乐化的网络环境中,网络用户会倾向于规避严肃的话题讨论,引起热度的往往是娱乐事件、名人隐私等话题。

虽然网络中存在充分的意见表达自由以及足够广泛的参与程度,网络讨论也不意味着理想的公共领域,公共讨論的效果还取决于网络讨论者是否普遍具有媒介素养与品质,否则就会出现侵犯隐私、网络暴力、舆论极化等负作用。我们应该提高网络讨论的质量,使其超越以往学者作出的众声喧哗与乌合之众的判断。网络用户使用新媒体进行合理表达和公共讨论,一方面促进个人的自我表现,另一方面鼓励了公共生活的多元化,促成各种议题与公众的组合,形成制约国家机器及公权力的社会力量,建设和维护一个相对理想状态的网络公共领域。

参考文献

[1]郭瑾.90后大学生的社交媒体使用与公共参与——一项基于全国12所高校大学生调查数据的定量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5(1):120-128.

[2]刘昱彤.自媒体博客与公共空间建构[J].青年记者,2008(33):88.

作者简介:孙夏卿,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新闻传媒系教师,研究方向为新闻实务。

猜你喜欢
公共性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空间、文化与公共性:统一战线视域下的城市民族工作
间隙、公共性与能主之人:楠园小记
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公共性中的角色探究
“禁止摄影”:由观众拍照观察中国博物馆的公共性
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性研究述评
公共性国内研究综述
被忽略的维度:媒介技术论及公共性理论视野下的传播
论大学图书馆公共性形成与发展
论网络空间的公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