驶进学生心海消释分离焦虑

2017-06-27 12:00陈红儿
中小学德育 2017年6期
关键词:隔代教养绘本

陈红儿

摘 要 针对父母大部分都在国外发展的华侨留守儿童群体,可开展多重活动,缓解其对学校的恐惧;适时亲情指导,改变家长的教养方式;多管齐下,促成个体成长。从而走进华侨留守儿童封闭的心灵,消释其内心的分离焦虑,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

关 键 词 华侨留守儿童;分离焦虑;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6-00-03

在我国一些传统的侨乡,生活着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华侨留守儿童。他们父母常年在国外工作,只好被寄养在祖辈家里。由于与父母长时间缺乏沟通和接触,加上祖辈教养方式的落后,成长之路充满隐忧。

一、案例背景

一年级学生小毅,父母常年在西班牙打工,他由奶奶照看。开学第一天,他就在学校大门口,硬是抱着奶奶不肯撒手,嘴里还喊着:“奶奶,我不要上学!我就要和你在一起!”老师连哄带骗,才把他弄进教室。上课时,他一直盯着教室门口,根本无心听课。放学时,由于奶奶记错时间,没能按时来接,他就站在校门口眼巴巴地等着。突然他额头冒汗,脸色苍白,还一直喊着肚子痛,吓得别的学生家长连忙把他送到我办公室。后来,我联系到他奶奶,老人家这才急匆匆地赶来。见到奶奶的那一刻,小毅猛地扑了上去,紧紧地抱住她,嘴里还一直呢喃着:“奶奶,奶奶!”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只要奶奶把他送来上学,他就会神奇地“生病”。可每次只要一见到奶奶,他的“病”就立马好了。

经过分析我发现,小毅是患上了“分离焦虑症”。

二、辅导过程

所谓“分离焦虑症”,是指儿童和亲密的抚养者之间突然分离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安情绪和行为,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患分离焦虑的个体一般会表现出与分离有关的过度焦虑、抑郁和一些受焦虑影响的不安行为, 如哭泣、身体不适( 如胃痛、头痛) 、逃避( 如拒绝分离) 及采取获得安全的行为(如依恋对象打电话, 要求回到依恋对象身边) 等。[1]

分析可知,引起小毅分离焦虑的原因在于:一是环境巨变,充满未知。小毅入学后,生活环境的剧烈变化,给他带来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和初入陌生人群的孤独感。二是父母缺位,缺失关爱。偶尔跟父母的短暂相聚,能填补小毅缺失的爱,但小毅知道接下来又将是“无尽”的分离,他内心非常害怕父母关爱会再次“消失”,这种害怕泛化到害怕跟奶奶分离。三是隔代抚养,观念陈旧。奶奶对小毅很是溺爱,对小毅可以说是百依百顺。加上害怕小毅在外受欺负,一般不让其出去玩。这导致小毅自理能力差、胆子较小,不善于与人交流。针对这些问题,我决定从学校、家庭、个人三方面入手实施辅导。

(一)多重活动,缓解对学校的恐惧

1. 巧引“自由涂鸦”,释放内心情绪

绘画艺术治疗是指以绘画活动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式。它通过绘画让患者产生自由联想来稳定和调节情感,在追求艺术美的过程中治疗心理疾病或矫正行为问题。[2]

在治疗室柔和的背景音乐下,辅导老师通过专业指导语和简短的破冰活动,引导小毅积极开展绘画创作,将自己的真实感受融入绘画作品中。在小毅绘画创作时,辅导老师只是静静地看着他,不干预他的创作意图,并不时地协助他将色彩或线条按他的意愿组合成有意义的画面。然后让他依次讲述自己的作品及创作意图。通过引导他倾诉,捕捉到了他暴露出来的心理困惑:他害怕一个人独处,害怕离开奶奶。

之后,老师鼓励有相似经历的同学共同探讨问题,思考解决的方法,大家各抒己见。可能是对这个话题感受太深,小毅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认真和专注,没有走神,没有发呆,并不时地点头表示同意说话者的观点。对此,我感到很欣喜,虽然小毅没有发言,但是认真听同学讲课的他第一次表现出了融入集体的迹象。这也意味我要着手帮助小毅,得从小毅感兴趣的内容着手。

2. 巧借 “绘本阅读”,消释对新环境的恐惧

从奶奶那里了解到小毅喜欢看图画书后,我尝试利用生动形象的主题绘本阅读,引导他在最短的时间里适应新环境。

绘本《我好担心》讲述的是:娇气又敏感的小鼠妹小莉,每日每夜、无时无刻都在担心——担心父母不见了,担心自己会意外受伤,甚至到游乐场她还担心……到了上幼儿园的时候,她的擔心更是越来越多,这样的情绪也牵引得全家人跟着她担心……但令人欣喜的是最后小莉自己解决了问题——她找到了心仪的小伙伴,和小伙伴玩得非常开心,连她在家里从来不离身的布娃娃都撒了手……离开幼儿园时她告诉老师:“我一定会来。”“不要担心!”绘本《小魔怪要上学》告诉我们:其实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个小魔怪,他们在某个阶段对知识无比饥渴,但又害怕与家长分离。如果家长能正确引导、鼓励、支持,他们的世界就会变得丰富多彩。绘本《一口袋的吻》讲述的是:主人公迪比害怕去上学,妈妈告诉迪比,自己在他的口袋里装了好多吻,如果迪比想妈妈了或者有困难了就拿出一个,想象妈妈在身边。在妈妈的巧妙方法下,迪比克服了分离焦虑,结交了新的小伙伴,爱上了上学。

绘本中的图画鲜活而灵动,就像一座座“桥”,连接着绘本的文字,牵动着小毅的心。我时常鼓励他向绘本中的主人公学习,勇敢地去结交新的小伙伴,他也深受触动,慢慢变得活泼开朗起来,对学校也少了一些恐惧。

(二)亲情指导,改变家长的教养方式

1.依托微信平台,联结断点亲情

由于小毅一出生就被送回国抚养,长期与父母分离,久而久之,产生了“被抛弃感”,分离焦虑也越来越严重。因此,要想更深层次地缓解这种焦虑,我们需要与其父母沟通,让父母更多地参与到小毅的生活、学习中来,让小毅感觉到被关心、被关爱。

依托微信这个平台,我时常与小毅父母进行联系,并时不时通过图像、语音的方式,把小毅的在校情况告知其父母,也建议他们在工作之余多关心小毅。现在,由于对小毅学习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父母在跟小毅打电话时,聊天范围已不止局限于交代其好好学习了,而会经常会问小毅:“在学校有没有交到好朋友?”“上次作业得了一百分开不开心?”“音乐课上看你唱得好认真啊!”良好的沟通使小毅跟父母之间的关系更近了。小毅现在一来学校就会很开心地对我说:“老师,昨晚爸爸又跟我视频了,我们聊了一个多小时。本来还想再聊的,但是没办法爸爸说我要睡觉了。我真的好喜欢跟爸爸妈妈聊天啊!”

2.开通“隔代教育园”,更新教养观念

学校利用“塔山实验小学校园网站”这一家校互動平台,设立“隔代教育园”栏目。通过发帖、咨询、回复等方式,为一部分会上网的隔代监护人解决教育难题。小毅的奶奶由于文化水平不高,面对这个宝贝孙子,几乎束手无策。但通过家访了解到,她虽然年纪大,却也爱赶时髦,平时在家也会上网。老师借着家访的机会,手把手教她在“隔代教育园”发帖,请教如何缓解孙子的分离焦虑。我校的心理咨询师先帮她分析了她毫无对策的根源所在,然后再“授之以渔”,教会她具体的解决办法。

小毅奶奶平时也会观看我校创编的“5分钟隔代教养加油站”微课程以及由教养经验丰富的家长自发创作的教养故事微视频。通过这样深入浅出的学习方式,小毅奶奶轻松学会了教养要领。同时,我还建议她微信关注“父母微课堂——天天向上”,自从她听了教育专家的微课“如何帮助焦虑的孩子”后,受益颇多,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养方式,化百依百顺为循循善诱,化无微不至为适时放手。

(三)多管齐下,促进个体成长

要想从根本上治疗小毅的焦虑情绪,还需促成小毅的个体成长。首先,在奶奶的配合下,培养他的自理能力,让其摆脱对奶奶的依赖,逐渐建立起信心:在学校,没有奶奶的照顾,我一个人也可以做好。第二,让小毅逐渐掌握基本的交往能力,告诉他如何与小伙伴交往,如何维系良好的伙伴关系。同时,我也鼓励那些性格比较活泼的孩子主动与小毅交往,让他们的热情开朗带动小毅,让小毅不再觉得自己在学校“孤独一人”。第三,鼓励他每日写“心旅日记”(心情旅行日记),将自己的心声呈现出来,见证自己的心路成长历程。

“心旅日记”在排泄心理垃圾的同时,也使老师能更好地了解他。了解是理解的基础,有了这一重理解,老师会更心疼、关怀他。而这种关怀也会让小毅懂得,自己不仅在家被父母和奶奶爱护,在学校也被老师关爱。这样,小毅的“储爱槽”也会慢慢地储满爱,从而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依恋关系。

三、结果与反思

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小毅渐渐变得开朗起来,慢慢适应了新环境。早上,他不再哭哭啼啼地闹着要奶奶,不肯进教室了,而是愉快地跟奶奶告别;上课时,他不再眼巴巴地望着窗外,苦等放学,而是认认真真地听老师讲课;课间,他也不再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坐在角落,而是开开心心地和同学一起玩耍。另外,他的生活自理能力也增强了,很多小事都不再依赖奶奶了。

俗话说“心病还要心药治”。当华侨留守儿童出现分离焦虑时,教师应细心观察学生的分离焦虑水平,把准学生的思想脉搏,抓到学生的治病“心药”,对症下药,才能走进他们封闭的心里,真正消除其分离焦虑。

参考文献:

[1]王力娟,杨文彪,杨炳钧.分离焦虑研究述评[J].学前教育研究,2008,(4):28-33.

[2]易红,王祝康.绘画艺术治疗在城市留守儿童心里干预中的应用[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3(2):72-75.

(作者单位:青田县塔山实验小学 浙江丽水 323900)

责任编辑 湛园园

猜你喜欢
隔代教养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
爷爷奶奶来“听课”
跟踪导练(三)
祖辈学堂:幼儿园隔代开展家庭教育的实践建构
使人高贵的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
一只有教养的狼
所谓教养,不过是细节
隔着代,相亲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