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阳健脾利水方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7-06-27 08:16:46张成英陈少军陈艳俏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年10期
关键词:利水温阳心肌病

张成英,陈少军,陈艳俏

温阳健脾利水方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张成英,陈少军,陈艳俏

目的 观察温阳健脾利水方治疗心脾阳虚、血瘀水停型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口服温阳健脾利水方治疗,疗程为12周。观察两组病人的中医症状积分、心功能、血清B型尿钠肽(BNP)、再入院率及死亡率。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心功能、BNP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病人的再入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温阳健脾利水方治疗心脾阳虚、血瘀水停型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临床疗效满意。

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温阳健脾利水方;B型尿钠肽;中医症状积分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一类以左或右心室或双侧心室明显扩大,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脏收缩功能减低为特征的一类原因未明的原发性心肌疾病,可引起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栓栓塞等并发症。在我国,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病率为13/10万~84/10万,发病年龄多为20岁~50岁[1-2],而至今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预后极差,其5年病死率在50%左右[3]。根据临床不同表现,DCM归属中医“心悸”“怔忡”“水肿”“喘证”“胸痹”等范畴。中医药在改善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病人的症状、体征、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减少再入院率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北京市怀柔区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近3年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病人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温阳健脾利水方治疗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0月我院心血管病科住院的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心脾阳虚、血瘀水停病人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48.3岁±15.7岁;病程1年~8年;按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制定的心功能分级标准,心功能Ⅱ级12例,心功能Ⅲ级10例,心功能Ⅳ级8例。治疗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46.8岁±16.1岁;病程2年~10年;按照NYHA制定的心功能分级标准,心功能Ⅱ级10例,心功能Ⅲ级11例,心功能Ⅳ级9例。两组病人年龄、性别、病程及心功能分级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的《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4]中DCM的诊断标准:①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5.0 cm(女性)和>5.5 cm(男性)。②左室射血分数(LVEF)<45%和(或)左心室缩短率(FS)<25%。③排除引起左心室扩大和收缩功能减低的其他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酒精性心肌病、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心包疾病、系统性疾病、肺心病和神经肌肉性疾病等。

1.2.2 中医辨证标准 心脾阳虚、血瘀水停证的中医辨证标准,主症:心悸;气短。次症:①倦怠乏力、自汗、舌质淡、脉沉细;②畏寒肢冷、大便稀薄、舌体胖大或有齿痕、脉沉迟;③胸部闷痛、口唇青紫、舌质暗红或紫暗或有瘀斑、斑点、脉涩;④面浮肢肿、小便短小、咳吐稀白痰、舌苔白滑。具备主症并同时具备次症;④项中一项症状以上者即可诊断。

1.3 纳入标准 符合DCM的诊断标准,心功能分级为Ⅱ级~Ⅳ级的病人;中医辨证属心脾阳虚、血瘀水停证者;伴发症状维持稳定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病人及家属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研究者。

1.4 排除标准 继发于肝肾衰竭引起的心力衰竭病人;合并有肝肾、内分泌系统、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有精神异常及不愿合作者;近1个月内参加其它临床试验者;未按规定服药无法判定疗效;资料不全无法判定疗效、安全性;严重不良反应、并发症等,难以继续治疗。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在入院后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即利尿、扩张血管、强心、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根据病情的不同程度酌情调整个体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之上加用温阳健脾利水方,组方:红参6 g,制附子10 g、桂枝10 g,伏苓15 g,白术12 g,丹参20 g,赤芍15 g,益母草30 g,泽泻15 g,猪苓15 g,车前草30 g,葶苈子15 g,砂仁10 g,大腹皮15 g,大枣12 g。以上中药制成免煎颗粒(北京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配制),水冲服,每日2次,疗程为12周。

1.6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清B型尿钠肽(BNP)变化,两组病人3个月再入院率及死亡率,并观察血尿便常规及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

1.7 中医证候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下发的《24个专业104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中心胀病(扩张型心肌病)中医诊疗方案[5],制定中医症状积分表,对病人治疗前后进行症状积分评定。疗效指数(%)=(治疗后得分-治疗前得分)/治疗前得分×100%。显效:症状全部消失,中医证候积分为0或治疗前后证候积分之差≥70%者;有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之差≥50%而<70%者;无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之差<50%者;加重: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超过前积分。

2 结 果

2.1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LVEDd、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LVEDd、LVEF均较治疗前有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s)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BNP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BN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NP均较治疗前有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4 两组治疗期间再入院及死亡率比较 治疗期间,治疗组病人的再入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病人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期间再入院及死亡率比较 %

2.5 安全性评价 两组治疗前后血、尿、便常规及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变化。

3 讨 论

DCM起病隐匿,病因不明,病机复杂,主要机制可能与特发性、家族遗传、感染、理化因素损伤、自身免疫反应等有关。早期心功能代偿可无症状,随着病情的加重,往往在出现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症状才被检查发现。由于DCM病因不明,因此临床上难以进行针对性治疗,西医治疗可有效纠正其急性加重期血流动力学异常,改善心功能,但长期应用西药可产生各种副作用,如电解质紊乱、肾功能恶化、增加临床死亡率等,不利于病人的远期预后。

祖国医学认为,DCM中医属于本虚标实证,心气、心阳亏虚为本,痰浊、瘀血、水饮为标,心气、心阳亏虚日久渐及脾肾之阳,使脾肾阳气虚损。DCM合并心力衰竭病情发展到出现消化道淤血症状时多表现为心脾阳虚、血瘀水停。我院心血管病科在以上理论的指导下,采用温阳健脾利水方治疗心脾阳虚、血瘀水停型DCM心力衰竭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所用方药由参附汤合四君子汤、五苓散等加减而成,方中红参益气,制附子、桂枝温阳,茯苓、白术健脾利水,丹参、赤芍、益母草活血化瘀,泽泻、猪苓、车前草、葶苈子利水去饮,诸药相伍,共奏益气温阳健脾、活血利水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人参的主要活性成分为人参皂苷,其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冠脉血流、抗氧化损伤等功效[6],附子的主要活性成分为乌头类生物碱,其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抗心律失常等功效[7];桂枝具有增加冠脉血流、抗凝、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8];茯苓、白术具有利尿、免疫调节等作用[9-10]。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病人的中医症状积分疗效、心功能、BNP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病人的再入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西医治疗基础上应用温阳健脾利水方可显著改善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心功能,降低再入院率。但两组病人治疗期间的死亡率无明显差异,可能与样本量少及观察时间短有关。本研究表明,西医治疗基础上应用温阳健脾利水方治疗心脾阳虚、血瘀水停型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张荃方,张荣荪,常宗云,等.扩张性心肌病诊断和治疗的新进展[J].实用心电学杂志,2007,16(1):76-79.

[2] 胡大一,吴彦.扩张型心肌病[J].新医学,2006,37(3):150-151.

[3] 张健.扩张型心肌病[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2,32(7):484-487.

[4]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1):5-16.

[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24个专业104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合订本)[S]. 2012:60-65.

[6] Zheng SD, Wu HJ, Wu DL.Roles and mechanisms of ginseng in protecting heart[J].Chin J Integr Med,2012,18(7):548-555.

[7] 古捷,李鑫,王宝新,等.附子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C].长沙:2014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诊断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4:624-628.

[8] 刘萍,张丽萍.桂枝化学成分及心血管药理作用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10):1926-1927.

[9] 梁学清,李丹丹,黄忠威.茯苓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0(2):154-156.

[10] 阳柳平.研究白术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概况[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607-609.

(本文编辑郭怀印)

北京市怀柔区中医医院(北京 101400),E-mail:tjzcy2008@126.com

信息:张成英,陈少军,陈艳俏.温阳健脾利水方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10):1265-1267.

R542.2 R256.2

B

10.3969/j.issn.1672-1349.2017.10.038

1672-1349(2017)10-1265-03

2017-02-05)

猜你喜欢
利水温阳心肌病
阴寒体质化痰除湿需补阳温阳
基层中医药(2021年7期)2021-11-02 07:19:58
何复东运用自拟益气活血利水方治疗虚损性疾病经验
玉米薏苡仁利水汤可改善小腿肿胀
基层中医药(2021年5期)2021-03-26 23:04:13
益气活血利水复方塌渍治疗大鼠深静脉血栓的实验研究
伴有心肌MRI延迟强化的应激性心肌病1例
葶苈子、薏苡仁、车前子的利水功效比较
中成药(2018年1期)2018-02-02 07:19:46
扩张型心肌病中医辨治体会
TAKO-TSUBO心肌病研究进展
温阳解郁汤治疗脾肾阳虚型抑郁症30例
中医研究(2014年8期)2014-03-11 20:29:18
益气温阳法治疗心力衰竭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