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艺术是意识的永恒展现

2017-06-26 02:33薛忠刘娜
报刊荟萃·上半月 2017年3期
关键词:声乐教学

薛忠 刘娜

摘 要:声乐的发展主要是审美思维的转换和自身修养的改变,是一种以个人意识来处理对审美态度能力反应,期待着审美的固定格式在实践中被广泛使用,它不仅提供给人们固有的审美标准,而且弥补了实践中产生美的不足与缺陷,对声乐的传播是有目的和有准备的艺术活动。

关键词:传承艺术;声乐教学;声音音色

钱学森这样总结音乐对他的影响:“音乐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丰富了我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声乐在实践中以其特有的方式表现出来,具有多重变化形式,如难以逾越规范的作用和随社会发展又起到不断改观的作用,这是相互作用下產生的推进性,所以,声乐的发展主要是审美思维的转换和自身修养的改变,是一种以个人意识来处理对审美态度能力反应,期待着审美的固定格式在实践中被广泛使用,它不仅提供给人们固有的审美标准,而且弥补了实践中产生美的不足与缺陷,对声乐的传播是有目的和有准备的艺术活动,不能盲目的套用教条的东西去固化,也不能用常识来诱惑,声乐艺术的存在必须满足特定环境中审美的需要即感悟品德和艺术的通识视角。

声乐的发展必须以传承艺术的精髓为终极目的,其传承的重要手段——声乐教学,它显得尤为深奥和难以琢磨,声乐教学这种特殊的教育形式,教师在教授时必须有良好的师德修养,这是必不可缺少的条件,它即要培养学生成才,还要培养他们成人,任何一种艺术都是说起简单做起难,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就必须回到艺术的本源——实践。在实践中声乐教学是一种空洞但又是一种极富有成就感、现实性表现内容的教育模式,因为它的存在并不是建立在那种固定理论之上的科学,而是根据千万个个体——学生的差异选择千万种教学模式,对在教学中随时出现的不同教学差异,将运用多种方法解决不同学生的问题,它取决于声乐教学没有一个固定解决不同教学内容的理论依据,只有依靠教师自身综合音乐知识和长期积累的教学经验,来合理的解决声乐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优美、动听的声音音色。它成为全世界歌唱家的推动和促进声乐艺术的重要支撑和引擎,也是每位学习声乐的理想目的,更是声乐教师为培养演唱者达到这一标准而努力奋斗的决心和信心,声乐艺术教育是社会教育中的一种现象,它与自然科学不同。自然科学是建立在严密的逻辑分析和推理判断之上的有确定性的,并能严格的指导社会形态的发展,对事物的前因后果有明确的界定,作为声乐艺术教育的第一要义是科学传承与发展,基本要求是用音响或图画进行比对传授来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因材施教的统筹兼顾。因此,马克思对艺术的评价是:“风格,就是人。”它与时代条件、性格特征、民族心理、人类心理相关联。受声乐艺术的基本属性所决定即通常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一种学科,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艺术的本质与人的情感.意志、感觉及社会人文环境息息相关的原故。它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是不易剖析的东西。它的发展对人的思维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马克斯-J-拂里德抡德尔在《论艺术和鉴赏》中说:“艺术是心灵之事,所以任何一项科学性的艺术研究必然属于心理范畴,它也可以涉及其他领域,但是属于心理范畴则永远不会更改。”当前中国大学声乐艺术教育发展存在着让人有一种神秘感、距离感。映入人们意识中的是它那虚无缥纱、不可捉摸又深不可测表象。因此,声乐艺术教育应加强学生的心理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引导,这样就可以有的放矢的处理好声乐表演时意境的契合与声乐艺术的完美表现。

从声乐的发展历史上不难看出,美的意识要求所产生的过程是极其复杂和盲目的,每一个时期均会出现各种流派、各种社会附属品声乐作品和声乐形态,只有一小部分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一步一步地脱离种种束缚,不断得以开拓与发展,特别是在古典传统音乐和宗教仪式活动的意识成为改变当时声乐主流的重要工具,受早期声乐作品的限制,声乐艺术必须与作品的意图浑然一体,声乐感觉潜意识的在维护自己风格的同时随之变化,较难突破属于自己的艺术领域和技术创造,自从社会政治、经济、技术、文化发生突变后,工业技术引领社会快速进步,音像技术也随之有了较大的发展,声音资料的传播也恭顺地依赖工业技术,借助先进的录音技术把过去虚无缥缈的声乐想象加以完善并呈现出发声技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观点,促使不同民族特点的音调在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渗透中产生多种边缘艺术形式,这种情形的出现与工业技术方面的发展是高度吻合,并保留与证实了歌唱家的自我艺术风格和人们对声音艺术的认可的历史证据。通过这种科技技术手段传递给人们一个艺术参照和指导,并改变了声乐表演个体对声音意识的审美,接纳了声乐艺术新的知觉和借助先进音响资料的概念进行认识上的理解,造就了艺术活动与认识活动共同根源,实现了声乐意识概念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变,所以,声音意识预先的出现是一种结构功能,它等于对声乐的发展有一个宏观的图画思考,这种思考取决于声乐实践者的不断尝试、反复实践,于是声乐意识反应与发声过程合二为一,创造了有隐藏风格的艺术之美。

猜你喜欢
声乐教学
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初探
普通高校声乐教学中关于审美教育的渗透
声乐教学略见
“需求导向”视域中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构建
高职音乐专业声乐教学中纳入流行唱法之可行性评价
舞台艺术实践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论流行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声乐教学法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