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长燕,路兆庆,唐红涛
(1.青海省第二测绘院,青海 西宁 810001;2.河南省豫北水利勘测设计院,河南 安阳 455000;3.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陕西 西安 710054)
基于GPS速度场的关中地区应变场分析
保长燕1,路兆庆2,唐红涛3
(1.青海省第二测绘院,青海 西宁 810001;2.河南省豫北水利勘测设计院,河南 安阳 455000;3.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陕西 西安 710054)
利用2009~2013年GPS速度场数据,计算了关中盆地面膨胀率、主应变率、最大剪应变率,选取并解算了岐山-马召断裂、渭河断裂GPS剖面的应变积累。结果显示:①应变场上看,2009~2011周期在关中盆地均以张性运动为主;2011~2013周期发生转折,转为压性。②GPS剖面计算结果显示了2011~2013较2009~2011周期,岐山-马召断裂上盘相对下盘以右旋走滑为主,兼顾拉张运动;渭河断裂则在两期数据中走滑与张压特性不明显,呈微弱的张性变化特征。
GPS;关中;应变场;断裂;速度场
陕西关中地区由秦岭北麓、渭河、口镇-关山、陇县-宝鸡、韩城、乾县-蒲城等一系列近EW向正断或正走滑断层构成,统称为渭河构造区。西端偏NWW向与六盘山断裂相邻,与甘、宁交界;东端偏NEE向与山西断陷带构造关联,是陕西最主要的构造断裂带,更是青藏块体东北部与华北两大地块的交界地带,外围动力环境复杂、大震频发。同时,关中盆地位于鄂尔多斯地块南缘,而鄂尔多斯地块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在地理上它包含鄂尔多斯高原,在地质上包含陕甘宁盆地,其周缘有挤压与断陷带,较破碎,为新生代断陷盆地或深大活动断裂带环绕[1]。除西南缘西南边界为挤压性边界外,四周被剪切拉张带所围限,东西、南北两侧分别为右旋、左旋拉张带[2],鄂尔多斯西缘的银川-吉兰泰断陷带及东缘的山西断陷带为NNE向的右旋剪切拉张带,而南缘的渭河盆地为近东西向的左旋剪切拉张带[3-6]。
我国史载8级以上地震有17次,在鄂尔多斯块体周缘就发生了5次,图1分布了1970年以来4.0级以上地震,其时空分布是不均匀的,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地块西缘、北缘及东缘,而关中盆地近50 a基本形成一个地震空区[7-8],本文通过运用2009~2011、2011~2013周期的GPS水平运动速度场观测数据,计算了关中地区的面膨胀、主应变、最大剪应变,以及针对岐山-马召、渭河等两个断裂解算、分析了GPS剖面,探讨了该地区的应力变化特征。
如图1所示,本文主要研究区域为鄂尔多斯地块南部,即西侧固原、东侧临汾以及南面的关中盆地,该区域近些年地质构造活动微弱。通过2009~2011、2011~2013周期的GPS水平运动速度场观测数据,分别解算了两期数据的面膨胀、主应变、最大剪应变;其次,在关中盆地中西部的地震空区,分别在岐山-马召断裂与渭河断裂选取了两个长为80 km与100 km的GPS剖面,计算并分析了两处断裂上、下盘的拉张、挤压与走滑等相对运动特征。图1中F1为龙门山山前断裂,F2为竹山断裂,F3为略阳-洋县断裂,F4为秦岭北麓断裂,F5为渭河断裂,F6为乾县-蒲城断裂,F7为六盘山断裂,F8为海原断裂,F9为香山-天景山断裂,F10为牛首山-大小罗山断裂,F11为贺兰山东麓断裂,F12为黄河-灵武断裂,F13为磴口-本井断裂,F14为狼山-色尔腾山山前断裂,F15为大青山山前断裂,F16为口泉断裂,F17为系舟山北麓断裂,F18为太谷断裂,F19为罗云山断裂,F20韩城断裂。
图1 鄂尔多斯地块周缘断裂、地震分布图
2.1 应变场分析
如图2所示,2011~2013周期GPS速度场较2009~2011周期相比,其速度发生E向偏转,量值有所增大,尤其在六盘山断裂附近与渭河断裂北侧最为显著。从面膨胀上看(图2c、d,红色虚线表示挤压,黑色实线表示拉张),2009~2011周期,六盘山断裂北段与南段呈压性,中段为拉张,岐山-马召断裂附近均显示为压性运动,关中面膨胀压性高值区位于西安东南方向的秦岭地区,而关中盆地基本呈张性运动态势;2011~2013周期,西部六盘山断裂运动性质维持2009~2011周期,但量值明显增大,达12×10-8,岐山-马召断裂附近区域转为张性运动,关中盆地改为压性运动,与上期运动相反,压性高值区为东部的运城地区,达-28×10-8,与上周期相反的还有西安东南方向的秦岭一带,由负转正,张性量值较高。
图2 GPS速度场与面膨胀等值线图
图3 主应变与最大剪应变等值线图
如图3a所示,主应变压应力分布于岐山-马召断裂、西安东部,张应力为关中盆地;图3b,最大压应力为运城西部地区,其他表现为压应力的地区还有关中盆地、蒲城一带以及六盘山断裂带,张应力地区有咸阳、乾县、铜川南部、西安东侧以及韩城西南部。从最大剪应变看(图3c、d),2009~2011周期,高值区分别位于六盘山断裂带南段、岐山马召断裂及西安周边,最高约20×10-8,2011~2013周期,高值区位于蒲城西北、西安东南、韩城至运城地区。
2.2 GPS剖面分析
由2009~2011、2011~2013周期GPS速度场计算的剖面结果如图4、5所示。岐山-马召断裂(图4),平行断裂走向中(图4a),2009~2011显示该断裂上盘较下盘为左旋走滑(负为右旋走滑,正为左旋走滑),量值约为2.0 mm/a,2011~2013周期则为相反,为右旋走滑;在垂直断裂方向中(图4b),2009~2011上盘相对下盘为压性运动(负为拉,正为压),2011~2013转为相对张性运动。
图4 岐山-马召断裂GPS剖面计算结果
图5 渭河断裂GPS剖面计算结果
渭河断裂在平行断裂走向(图5a)上,两期GPS数据在走滑量上均较为微弱,表现平稳,在垂直断裂走向上(图5b),2009~2011上盘相对下盘变化不大,2011~2013周期显示了微弱的拉张变化。该GPS剖面计算与上述地壳应力场结果一致。
本文基于GPS水平运动速度场数据,探讨了关中地区近些年来地壳应力场的变化特征,此外,针对岐山-马召断裂、渭河断裂计算并分析了GPS剖面应力积累特性。初步获得了以下两点结论:
1)应变场上看,面膨胀率、主应变率在2009~2011周期在关中盆地均以张性运动为主,2011~2013周期发生转折,转为压性。可能说明了后期来自印度板块北东向的挤压,关中地区北受鄂尔多斯坚硬块体的阻隔,地壳物质发生东移,形成由张转压的应力场转变过程(与文献[9]分析结果一致)。
2)由地震空区岐山-马召、渭河断裂的GPS剖面计算结果显示,2011~2013较2009~2011周期岐山-马召断裂上盘相对下盘以右旋走滑为主,兼顾拉张运动;渭河断裂则在两期数据中走滑与张压特性表现不明显,呈微弱的张性变化特征。
[1] 韩许恒.鄂尔多斯地块周缘地震活动周期及迁移特性[J].内陆地震,1992,6(1):71-78
[2] 邓起东,程绍平,闵伟,等.鄂尔多斯块体新生代构造活动和动力学的讨论[J].地质力学学报,1999,5(3):13-21
[3] 刘明军,樊计昌,韩艳杰,等.鄂尔多斯和塔里木地块运动与中国大陆强震关系探讨[J].地震,2011,31(1):127-134
[4] 徐锡伟,程国良,马杏垣,等.华北及其邻区块地转动和动力来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4,19(2):129-138
[5] 李万伦,卢演俦,丁国瑜.鄂尔多斯及其邻近块体相对运动的黄土古地磁证据[J].第四纪研究,2001,21(6):551-559
[6] ZHANG Y Q,MERCIER J L,VERGELY P.Extension in the Graben Systems Around the Ordos(China),and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Extrusion Tectonics of South China with Respect to Gobi-Mongolia[J].Tectonophysics,1998,285(2):4l-75
[7] 马宗晋.地震与断裂关系的讨论,中国活动断裂[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2
[8] 苏怡之,王进英.汾渭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J].内陆地震,1992,6(2):143-150
[9] 雷鹏.鄂尔多斯块体周缘新生代断陷活动动力学成因机制初探[J].西部资源,2016(3):100-105
P227
B文章编号:1672-4623(2017)06-0076-02
10.3969/j.issn.1672-4623.2017.06.023
2016-11-24。
项目来源:中国地震局震情跟踪青年课题资助项目(2017010233)。
保长燕,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摄影测量与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