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人制宜,因材施教

2017-06-26 19:32马英
新课程·小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因材施教小学数学

马英

摘 要:早在2500多年前,儒学大家孔子就提出了教师要在对学生有充分了解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各尽其材。以小学数学课堂为例,具体谈谈如何将“因人制宜,因材施教”这种教学方法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中,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的数学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因人制宜;因材施教

要想将“因人制宜,因材施教”这种教学方法有效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中,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了解每位学生身上的优缺点,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因人制宜,因材施教”。接下来,教师应该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做到因材施教。带着这两个关键问题,本文就从了解学生、因材因人的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这四个方面,谈谈怎样将“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中。

一、了解每位学生的优缺点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将教师看成学生的“军师”,要想帮助学生打赢一场仗,不但要了解“对手”的优缺点,同时也要搞清楚自己这一方的优缺点,只有做到既了解自己又了解“对手”,这场“仗”才能打赢。教师可以用一份数学试卷检测出每一位学生的数学成绩,但是一份试卷并不能对一个学生作出较为全面的评价。为了保证了解的客观性和全面性,教师需要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细心观察每一位学生的一举一动,找出每一位学生有关数学的非智力因素,只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了解透彻后,这时才具备了在数学课堂上进行“因人制宜,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

二、注重教学目标的因人制宜

无论哪一门课程,哪一节课,教师都会制定一个或几个非常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有在教学目标的统领下,课堂教学的效率才会最大限度地提高。然而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为了保证每位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和吸收程度,教师必然要对课堂目标做一定程度的调整,即针对每位学生的掌握程度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比如,有的学生喜欢数学,掌握知识的能力也较强,针对这部分的学生,教师就可以相应给予他们制定一些难度较高的目标;而有的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较低,掌握知识的能力也较差,这时教师就不可一味地要求他“会做某道题”,而应该以培养他对数学的热情为主,只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激发出来,课堂效果自然会有所提升。

三、注重练习巩固的因人制宜

练习是对某一知识点的巩固,但是由于每个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不同,在练习巩固这一环节,教师可做一些差异性的练习安排,即根据每个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教師提出不同层次的练习要求,但要注意的是,教师不可明确指定某一学生完成某一程度的练习。例如,教师要求A同学完成难度最低的练习。这样不仅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且也会无形中让学生为自己贴上一种“我就是最差”的标签,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影响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因此,教师在说明不同程度的练习要求后,可以请学生按照自己的掌握程度去挑选适合自己的练习,并要求学生在做完某一程度的练习后,可以尝试着做较高层次的练习。

四、注重教学评价的因人制宜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教师要么按照学习成绩去评价一个学生的优劣,要么针对同样的问题一概而论去评价学生,要么就以班级里的好学生为标准去评价所有的学生。试想梅花和莲花有可比性吗?因此,教师在进行评价时,切记不可一概而论,不要用同样的标准去评价所有的学生,这样的评价不但起不到任何好的作用,恰恰适得其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做到“有教无类”,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还要格外注重教育评价的方式方法和评价标准。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就深刻地告诉我们:教师的期望高低极大影响着学生今后成绩的好坏,而教学评价则是教育期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师一定要做到根据每一位学生的特点进行客观的评价。

综上所述,“因人制宜,因材施教”这种教学方法虽很早就被提出来了,但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效果并不乐观,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真正发挥这种教学方法给数学课堂教学和学生带来的价值,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从最本质的要求出发,首先做到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然后在此基础上将这种方法合理地运用到目标制定、课堂练习和教学评价各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它应有的教育价值,创造出适合每一位学生的数学教育。

参考文献:

[1]江亚文.三段推进,因材施教:小学数学分层教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4(5).

[2]梁正海.尊重个性,开展小学数学因材施教[J].新课程导学,2015(12).

猜你喜欢
因材施教小学数学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巧抓课文及学生特征因材施教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