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则+陈向军+冷凯君+潘林
一、依靠消费的常规增长支撑,商贸物流业不会整体塌陷
2016年以来,以大型超市、百货为主体的实体店仍然遭遇业绩和利润的双双下滑。国家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4月份5000家重点专业零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仅为2.7%。截至2016年7月统计的101家零售业上市公司一季度报显示,64%的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双双下滑,且迄今没有好转迹象。201601百货营业收入同比下降0.47%,百货作为非必须消费品渠道,收入受经济放缓影响连续两季度下滑,继续成为重灾区。
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商贸物流业深度结构性调整不可避免,各种业态有升有降属于正常,就像此前的结构变动一样。但是,在总体上,将始终平稳增长,不存在很多人担忧的危机。在出口显著减少、投资大幅下降的形势下,消费绝对量和消费贡献率所占比重双双大幅上升,地位更加显赫。2016年的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将超过60%,比2015年同期提高10个百分点。
这是因为,增进居民消费需求有很多视角,人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如何增加货币收入,而商贸物流业除了具有“促销增收”的强大功能以外,更关注如何实现货币收入。商贸物流业的核心功能就是实现即期消费,创造未来消费,开发潜在消费,满足居民消费意愿,充分实现货币购买力。因此,商贸物流业与居民消费关系最直接、最密切,国家各项大政方针能否圆满有效落实,最终还是要看商贸物流业这“最后一公里”的真功夫。
商贸物流业历来与消费潜能密不可分,只要有消费总量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方式演化的强烈支撑,商贸物流业就不可能整体塌陷、断崖式下跌。某些狼来了的耸人听闻的“坏消息”,都是无稽之谈。
影响力是最持久最可靠的商机。通过城乡便利快捷、服务周到的商贸物流网络,可使保障和改善民生以最方便、最实惠的方式落到实处,将全社会、各阶层的每一分钱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活动。在应对危机的关键时刻,中国消费增长业绩非凡,首先是在继续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了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在此背景下,作为涉及千家万户的民生产业,商贸物流业功不可没。其中,依托信息技术创新和商贸物流延伸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业态增速放缓,但新兴业态正在填补,电子商务和快递业犹如井喷。而网上购物逆势而上,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的便利,更新的体验,在替代部分传统渠道的同时,也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扩大了消费,成为市场突出亮点。网上实物商品零售额连续大幅度增长,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已超过10%,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在为25%以上。这种低成本、高时效、方便快捷的网上购物,不仅实惠顾客,而且盈利商家,展示了消费方式转变和商贸物流服务模式创新的巨大优势和贡献率潜能。
消费增长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也是商业增长的稳定器。危机加剧竞争。同中国工业迫切需要淘汰高耗低效的落后产能一样,商贸物流业也需要淘汰服务差、经营不善、效率低下的落后企业。而各国的实践显示,影响力是最持久可靠的商机。个别企业、个别业态可以由于大环境恶化、经营不善而垮台,但商贸物流业和居民消费从来不会垮掉。那些在经济困难时期因洗牌加剧而倒闭的商业物流企业,将为更多有效率的企业腾出发展机会和空间,实现商贸物流业的洗牌替代、整体提升和创新跨越。因此,壮大商贸物流服务业,是今后促进消费、稳定市场、优化结构、确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始终领先于GDP增幅的重要举措。
二、产品的生产—流通成本结构已经发生趋势性新变化
商贸物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流通成本偏高,其中又主要是隐形体制性成本过高,隐形体制性成本有时也被称作制度性交易成本。流通成本是指商品在流通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的总称、总和。主要包括商流费用、物流费用、信息流费用、资金流费用。这些都还可以做进一步的结构分析。例如物流费用又大体包括运输、仓储和管理费用。我国流通成本问题十分复杂,主要原因是原有的计划经济生产型主导的统计核算系统多有缺失和遗漏,很难对实际发生的流通成本完整准确地剥离识别。从体制和政策视角看,流通成本还可以划分为经济性成本与体制性成本。前者属于流通领域正常经营活动中所必然发生的成本,属于不可避免、需要补偿的合理成本;后者则是由于管理体制和政策缺陷引发的不合理成本。前者是设法降低的问题,后者是坚决剔除的问题。
与前述的产品生产一流通时间结构相对应,产品的生产一流通成本结构也在发生趋势性新变化。主要表现,一是低附加值商品的生产成本绝对下降,流通成本绝对上升。即在产品最终销售价格中,流通成本绝对超过生产成本,例如煤炭产区的坑口煤成本已經低于后续的运输成本,大品类蔬菜生产成本低于运输成本等。二是高附加值商品生产成本相对下降,流通成本相对上升。即这类产品流通成本虽然没有绝对超过生产成本,但在最终销售价格中的比重,却是上升的。三是在流通成本中,商流成本所占比重下降,物流成本比重上升。四是在物流成本中,仓储和管理成本所占比重下降,运输成本比重上升。
目前,“加快经济节奏,提高流通效能,降低流通成本”的国际较量,正在成为本世纪最值得关注的新动向和新主题。从全球看,“成本挤压”的重点,正在从余地越来越有限的工农业生产环节向流通环节转移。这种局面使原来理解的工农业产品生产时间和生产成本发生了急剧的结构性变化,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已经被流通时间和流通成本所取代,并导致流通成本在单位产品最终销售价格中所占比重,已平均达到50%-70%甚至更高,从而成为扩大内需、增进消费的新障碍。
附加值较低的农产品成本变动趋势最为明显。然而以往的生活常识和观念还没有跟上这种变化,依旧认为流通环节和流通成本都是多余的、可有可无的。特别是在菜农、菜商和消费者的利益博弈中,通常所说的“两头叫、中间笑”的情况已不复存在。因此,对农产品流通成本真相需要再认识。
产地的农产品一食品不会自己跑到城里来,这件事总要有人来做。中间商贩或商贸企业做这些事,都要支付必要的先期投入、经营成本和人工生活成本。新情况是,第一,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出于比较利益的竞争,原城市周边早已不再种植农产品和蔬菜,而是见缝插针“种满了房子”,城市蔬菜自给率几乎为零,本地蔬菜的“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早已形同虚设。第二,区域分工深化也在竞争中将农业种养殖业推向了比较利益相对较低的专业分工区域,例如山东省寿光,河北省张家口以及远离城市周边的其他区域。
随着这些新变化,第一,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广义而言还包括肉禽蛋)远距离、长途跨区域运输的比重大为增加,并伴以基础能源消耗难以遏制地成倍增长;第二,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城里房地产价格、租金上涨,农产品采购、存储、销售的经营成本、人工成本和生活成本也随之大幅度上升。归结起来,也就是在同等条件下,农产品生产之外的流通成本所消耗的能源、人力物力财力都大幅增加了,经商门槛自然大为提高。特别是菜商(大多也是分离出来的农民)已经沦为被农村和城市双重边缘化挤压的弱势群体。不利于商人的社会舆论甚嚣尘上,但舆论并不符合事情的真相。
目前总的情况是,农产品蔬菜价格总会有一时的短期波动,而经营蔬菜的批发商、批发市场和“农超对接”中包含的经营成本、人工成本和生活成本却是刚性的,不但难以降下来,还将继续上涨。这就是为什么近年来农民“卖难”与市民“买贵”并存,产地菜价大跌,而销地依然价格坚挺的重要原因。
中国城乡差距的拉大,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并日益突出地殃及到了农产品的生产、流通。这就是,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的比例关系发生了颠倒,流通成本高于生产成本的情况将会长期存在。城里^要享用农产品和食品,就必须为此支付更多的费用。市民们的抱怨可以理解,但无助于解决这个难题。
要像重视降低生产成本一样,从战略高度重视降低流通成本。在我国,历来高度重视工农业生产,投入十分慷慨。“生产的钱舍得花,而流通的钱舍不得花”的观念根深蒂固。人们似乎认定,任何流通成本似乎都是多余的,只要把流通环节“消灭掉”,流通成本就可以“轻易消失”。这是长期以来重生产、轻流通在成本问题上的极大误解。对社会必要的流通费用问题从来没有受到过同等重视和对待,导致产品的储运购销资金和基础设施投入也是多有欠缺。而在生产和流通日益融合,市场信息、流通渠道、流通成本等越加成为要害和瓶颈的场合,产品的整体效能和供求平衡、市场稳定,已经越来越取决于流通的状况。对流通成本要作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多年来,许多看上去是生产的问题,实际上都是流通不畅、信息不通所致。因此,稳市场、保流通要与保生产并重。
流通成本上升,表明实體经济中综合成本的基本结构发生了趋势性变化,值得进一步研究。总体而言,商品实体的空间转移(储运等)难成虚拟,流通电子化降低商流成本的能力,远远大于降低物流成本的能力,人工成本、能源成本、减排成本刚性上升势头难以扭转;经济运行面临的—个重大问题是生产的相对成本趋低,但流通的相对成本趋高,生产时间缩短,但流通时间很长。因此,发展商贸物流业,缩短流通耗时,降低流通成本,不仅关系到商贸物流业本身的转型、升级和竞争力的提高,而且关系到我国经济的整体转型。
三、隐形体制性成本始终是主攻方向
需要特别指出,除了寻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一般性途径之外,中国还明显存在大幅降低“体制性成本”的特殊途径。从管理机构纵向化、立体化与商贸物流横向化、扁平化的矛盾角度讲,从计划经济体制演化而来的政出多门、九龙治水、互相扯皮、自乱其制的现行管理体制,职能权限交叉、重复、遗漏已成痼疾顽症,从而是与统一市场和商贸物流业天性处处“作对”的体制。从经济学观察,由此引起的流通成本属于“体制性成本”,亦称“制度性交易成本”。它有别于一般所说的流通管理成本。因为“体制性成本”带有特定体制下纯粹人为的性质和既得利益背景,是人为因素导致的、极不合理、原本可以避免、剔除的行政性额外负担,因而是“最冤枉的成本”。在基于原有体制的统计框架下,是不大可能把它自己影子式的“体制性成本”独立识别出来的,带有隐蔽性特征,但可以断定它确实存在。并且还可以断定,只要相关体制和政策做法得到改变,与之对应的体制性成本就会即刻消失。例如,诸多冗长繁琐的审批制度、低效率耗时延迟的管理办法、不合理的政策规定、庞杂收费、税制缺陷、行政垄断、地区封锁、标准混乱以及其他人为障碍造成的商贸物流开支,都属此列。降低流通过程中的隐形体制性成本是迄今最薄弱、最困难、最有针对性、最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经营性生产-流通成本属于正常发生的费用,在竞争中将会随行就市、有升有降继续存在,不可能无端消失,但是随着全面改革的深化,很不直观、人为导致的隐形体制性成本却显得越来越扎眼,越来越无法容忍。其实,难以识别的隐形成本一直长期普遍存在,已经习以为常,似乎无可厚非。怎么证明隐蔽性很强的巨额体制性成本确实存在?只要从改革视角着眼,对比改革之前和改革之后的成本效能变化,就会一目了然。
不改革,不对比改革举措出台前后的显著变化,就很难识别体制性成本的真相。中共十八大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大刀阔斧改革行政体制、大力度“降本、增效、清障”的过程中,政府机构中陈旧不合理的审批制度和贪婪的行政收费乱象,才终于像“挤牙膏”似的被一批接一批曝光,而且数额特别巨大,触目惊心,并且常常与政府机构的不作为、乱作为、官商勾结、贪污腐败等不无关系。企业和公众从政府改革举措的“红利可得感”中才恍然大晤,如梦初醒,终于发现了、确认了巨额隐形成本的存在。第一,原来人为设置的那么多看上去天经地义、花样叠出的繁琐审批和巨额收费竟然是可以在一夜之间取消;第二,原来长年累月承受的沉重负担是非常冤枉的,原本就是不用缴纳、不该缴纳的;第三,原来众多管理机关以往经年累月、习以为常、天经地义的做法,完全颠倒了事情的真相和公平正义第四,原来居高临下的傲慢态度和“挤牙膏”施舍恩赐思维,也可以放下身段,转变为真诚认错的道歉思维和偿还欠账的愧疚意识。
大量典型案例和事实确凿证明了隐形体制性成本的普遍严重存在,而一夜之间剔除这些成本,立即带来了巨额的改革红利和经济效率。
1、从大刀阔斧改革审批制度的成效看隐形体制性成本
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2016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我国在189个经济体中排在第84位,主要原因仍是各类行政审批等管制措施太多。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一项抽样调查也显示,三分之二的受访企业希望进一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2014年9月11日,李克强总理在天津滨海新区现场见证了1枚公章取代109枚公章的过程。废弃的109枚公章“被贴上封条永久封存”。这里成立了全国首个“行政审批局”,将分散在18个不同单位的216项审批职责归并到一个部门。当时李克强拿起一枚作废的铜质公章感慨:“这章做得多结实啊,不知曾经束缚了多少人!”在其后不久的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总理重提这件事。“大家想一想,在这项改革之前,老百姓要办一个企业,需要跑多少门槛,盖多少个‘戳子!这样创业者怎么能有创业热情?”他说,“我们要把民之所望作为施政所向,要以百姓之心为心。中国人是想干事的,又有聪明才智,但束缚手脚的条条框框实在太多了!”
中国政府网统计,截止2016年7月份,在本届政府召开的近100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提及简政放权的就多达65次,其中40多项议题与简政放权直接相关。在这两年多时间里,国务院相继取消和下放了8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并公布取消了211项职业资格,减轻企业税费负担670多亿元。
另据统计,截止到2017年1月,国务院各部门共取消或下放行政审批事项618项,本届政府承诺减少三分之一的目标提前一年多完成。地方各级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有些省份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和下放比例超过一半、最高达70%,有的省级非行政许可已全面取消。商事制度的改革,更是政府部门转变职能、创新监管方式的最大亮点。工商登记实行“先照后证”,前置审批事项85%改为后置审批;注册资本由实缴改为认缴,企业年检改为年报公示。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大加强了市场活力。上半年全国新增市场主体685.1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15.4%;新登记企业200.1万户,增长19.4%,平均每天新增企业1.1万户。
2、从收费制度改革看隐形体制性成本
2016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已取消205项职业资格的基础上,再取消网络广告经纪人、注册电子贸易师、全国外贸业务员、港口装卸工等114项职业资格(共取消319)。旨在减轻用人单位和人才负担,释放创业创新活力。与此同时,收费清理改革深入推进。自2013年以来,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推进收费清理,取消、减免收费项目,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中央层面累计取消、停征、减免了42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每年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约920亿元。地方层面也取消、减免了一大批本地区设立的收费项目。目前,各省区市依法合规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少到10项左右。安徽皖北煤电集团发现,推进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原来向企业征收的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被列为“暂缓”征收项目,实实在在给企业减了包袱。一年至少可减负300万元,多则上千万元。
3、从不合理的公路管理体制看高昂的路桥费、虚假的绿色通道
据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和中国商业联合会的长期调研,公路乱收费盘剥吞噬了70%的好处,罚款-超载-再罚款-再超载的恶性循环也由此而来。多年来构筑的高速公路已经陷入一种可笑的悖论:用户对高速公路付费,本应享用高速快捷的服务,而实际情况恰恰相反,林林总总的收费站点,造成了巨大的延迟耽搁,用户被迫付費得到的却是严重拥堵的慢速公路和恶劣服务带来的巨大运输损失。这样的伪高速路不仅没有资格收费,而目理应向用户支付赔偿费用才符合道理。
在我国属地管辖、地区封锁依然比较严重的背景下,大量地方性行政事业性收费,借助市场监管部门的强制手段,打击其他地方产品的现象依然盛行。在管理体制上,不合理审批制度、庞杂收费、税制缺陷、行政垄断、地区封锁、标准混乱及其他人为障碍没有应有的改善。更典型的是“绿色通道并不真绿”,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的物流成本和综合成本居高不下,不仅阻滞了农民增收和即期消费,而且加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负担。对此,还要留意这样一种情况,就是在既定的经济环境和经济体制下,产品流通成本也是既定的,只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有点儿类似于热力学“能量转换、物质不灭”的道理。例如,经过行政直接干预,产品成本、价格似乎立竿见影,立即下降了。但是这种下降是用行政成本临时置换下来的,层层开会、下文件直接干预的行政成本却大幅度上涨了,全社会由产品流通发生的总成本并没有减少,甚至增加了。而且,这种行政成本上涨,并没有解决长期存在的乱收费、高成本的体制机制问题,风头一过就会卷土重来。这样通盘一算,社会付出的总代价是上升的,远远超过了那些轰轰烈烈的表面政绩文章和短暂的好转。
4、从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看隐形体制性成本
2015年2月2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一系列与减税降费有关的政策措施。其中,仅将失业保险费率由现行条例规定的3%统一降至2%这一项,每年便能减轻企业和员工负担400多亿元。而2015年6月24日的常务会议又进一步决定,对社保“五险”中企业应缴纳的工伤保险平均费率、生育保险费率做出下调,预期每年仅此能给企业减负约270亿元。2015年8月1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决定在落实好已出台税收优惠政策的同时,一是从2015年10月1日起到2017年底,依法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的小微企业范围,由年应纳税所得额20万元以内扩大到30万元以内;二是将月销售额2万元至3万元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其他个人免征增值税、营业税的优惠政策执行期限,由2015年底延长至2017年底。新的一轮“定向减税”,至少将为小微企业减轻税负40多亿元。国务院常务会议推出的一系列减税政策已经化为企业和百姓的“真金白银”: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营改增试点纳税人共计410万户,仅2014年一年的营改增减税就达1918亿元,超过95%的试点纳税人因税制转换获得了税负下降:另一个可供佐证的数据是,2014年通过减税降费对小微企业的支持达到1000多亿元。
1954年,法国在全球率先颁布实行增值税制度,因有效解决了传统销售税的重复征税问题,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和服务业发展,增值税被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采用,目前全世界已有约160个国家和地区开征增值税。
我国已经于2016年5月1日实施。国务院通知要求“要确保试点工作平稳、有序进行,确保各项减税措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确保各行业税负只减不增,使广大企业充分享受到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的改革红利。”据统计,自2012年启动试点4年来,营改增已累计减税6400多亿元,惠及592万户试点纳税人。改革全面推开后,今年减税将超过5000亿元,是本届政府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减税。
营改增的政策取向,更强调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产业分工优化,拉长产业链,带动制造业升级。试点4年,其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巨大撬动作用已经显现。不难看出,“营改增”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纳税人减负。通过统一税制,贯通服务业内部和二三产业之间抵扣链条,从制度上消除重复征税,使税收的中性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此次营改增受益最大的是生活服务业,过去营业税是5%,由于生活服务业中的中小企业基本都属于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改革后按3%的征收率实行简易征收,由5%降到3%,税负下降了40%。此次营改增涉及1100多万户试点企业,涉及税收规模超过19000亿元。
营改增目的是总体减负、减税费,推进营改增前景广阔,但能否顺利推进,各行各业千差万别,增值税抵扣的识别认定是关键。
四、深化体制改革,彻底铲除流通过程中的体制性成本仍然是今后的战略重点
剔除隐形体制性成本还要乘胜追击。以上战果十分显著,通盘算下来,减轻企业和公众长期承受的负担,将会有几万亿元,改革红利初见成效。但还是要趁热打铁,不能松劲。要按照中央部署的全面深化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坚决一查到底,彻底清理,搞清楚还有多少冤枉的税费仍然在与民争利?税费背后又是哪些机构和既得利益集团作祟。一是中央高层三令五申,公众千夫所指,但三大電信运营商依旧顶风违纪,花招频出,就是不肯痛痛快快提速降费。二是不少机构本末倒置,公仆意识淡薄,始终抱有居高临下傲慢的恩赐施舍思想,落实中央决策“中梗阻”、“挤牙膏”,推一推、动一动,甚至推而不动、一再拖延、阳奉阴违,暗中抵制。三是商贸物流业实体店铺租金多年来居高不下,以每年20%的速度增加,造成很大经营压力,这其中不乏体制性原因。四是目前用人单位负担的五项社会保险费率合计为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比重偏高,有些地区费率合计超过40%,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的缴费负担仍然较重,导致企业人工成本过高。
另外,为巩固改革成果,加快改革进程,还有需要进一步探讨的相关问题。围绕隐形体制性成本造成的总成本增加和效率损失,一直缺少深入的经济学定量分析,需要加强。一是除了采用上述改革举措出台前后的成效比较以外,还要研究隐形体制性成本的定量识别测算和统计核算的精准方法。二是要把隐形体制性成本放入商贸物流总成本,看隐形成本在商贸物流总成本当中所占比重及其变化。三是要把隐形体制性成本与GDP作对比,看其在GDP中所占比重及其变化。四是权钱交易、贪污腐败导致的成本增加和效率损失。五是剔除隐形体制性成本对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对京津冀一体化,对优化长江经济带,对促成环渤海经济圈,对各地自贸区建设,对跨境电商发展等等所具有的积极的重要意义。
总之,隐形体制性成本是当前的最大祸害,虽然已经铲除不少,但仍可能是冰山一角。因此,十三五规划应该将剔除流通领域的隐形体制性成本继续作为主攻方向,应当将大幅度降低流通成本(含物流成本)及其年度分解指标作为专项内容列入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