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要求大多很合理,只是我们想多了

2017-06-26 20:32海霞
祝你幸福·午后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餐椅门铃小汽车

海霞

“开门”是两岁半的妹妹最近学到的新技能。

只要门铃一响,她都会跑到门口并且说:我要开门,我要开门。当门打开后,进来的人都会跟她说“谢谢”,这时候她的快乐达到了最高点。

昨天我陪哥哥出去打弹弓,回来时他先上楼,按了门铃,妹妹欢喜地跑来开门。我走得慢,等我上楼时,门已经关上了,我用自己带的钥匙开的门。

门一打开,原本以为妹妹会笑逐颜开地欢迎我,没想到她却哇哇大哭,边哭边说:我要给你开门!你为什么不让我给你开门?!呜呜呜……

我马上反应过来,这小姑娘学到的新技能无处施展,很是沮丧啊。

于是我说:妈妈也想让你开门,我以为你看电视呢。现在妈妈需要看看门外的垃圾是不是收好了,你一定记得帮我开门哦。

说完我立即把刚要脱掉的鞋穿好,退到门外,关门,再按门铃。

门被迅速地打开,妹妹眼睛里的泪花还没来得及擦掉,灿烂的笑容已经挂了一脸。我抱起她一边亲一边说:真是太谢谢悦悦了,这么快就帮妈妈打开门了,妈妈好开心啊!

妹妹一边笑一边得意地对家里其他人说:是我帮妈妈开的门!然后,我又跟她玩了一遍“开门”的游戏。

和一些家长分享这个故事的时候,有人问:你的意思不就是要顺着孩子吗?用满足孩子需求的方式来让孩子停止哭闹,这不就是纵容吗?这会不会导致以后孩子一不顺心就哭闹,以此来“要挟”大人?说得再严重一点,这是不是在溺爱孩子?让我先把故事讲完——

其实妹妹今天的情绪反应这么大,我还是挺意外的。通常情况下,她都会很温和地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想法。

于是,在开门游戏结束之后,我让她坐在我的腿上,问她:你今晚是不是有些不开心呀?妹妹说:因为妈妈陪哥哥出去玩儿了,我就伤心了。

有时候,当孩子因为一件小事发脾气,背后往往有更复杂的原因。通常是之前遭遇的各种小挫败,或者不愉快,让孩子积累了一些负情绪,借由眼前的“不如意”爆发出来。

如果我不先跟随她,通过游戏让孩子的情绪有所缓解,那么真正的原因也许我永远无法了解,而仅仅是把问题归结为孩子的逆反和任性。

这事如果放在几年前,我不会这么处理。

儿子三岁多的时候,经常会因为一件小事就哭起来没完没了,比如从一个地方离开,车已经开到了半路,儿子发现自己画画的那张纸没有带在身上,就会要求我们必须开车回去取,如果不同意,就会一直哭、一直闹,直到精疲力竭。这个问题特别令我头疼。

我的纠结也在于到底是不是要满足孩子的具体要求。

满足吧,一方面有时候情况的确不允许,另一方面也担心纵容了孩子,让他变成一个任性的、不能体谅别人难处的人。

不满足吧,他的情绪爆发又很让我难受。于是那段时间里,带孩子去什么地方玩,我特别谨慎,生怕忘带什么东西,而导致孩子“火山爆发”。这种小心翼翼的状态,经常会让我感到身心俱疲。

有一次大家聚餐。车停得离餐厅很远,大家都坐下来之后,儿子哼哼唧唧地说:我的小汽车落在车里了。我第一反应是劝说:车又不会丢,一会吃完饭回到车里,你不就能拿到了嘛。

话音刚落,旁边的同事说:也没多远,你带孩子去拿呗。我愣了一下,老公就立即带着孩子去取了。看着儿子美滋滋地又蹦又跳走出大门的背影,我心里的感受很复杂。

同事说:孩子大部分要求其实很合理,只是我们在较劲。

现实情况也是这样:儿子拿回了汽车,兴高采烈地回到餐厅,什么也没耽误,所有人开心地吃完了这顿饭。

很简单就能办到的事,为什么不干脆地满足孩子?

这是我经过“小汽车事件”之后最深的感触。我开始尝试调整自己,能满足孩子的事情尽量及时答应。

我慢慢发现,现实生活中真没有那么多原则性的“不可以”,而当儿子的各种小需求能得到痛快的满足之后,再遭遇挫折和不满意时,情绪爆发的情况的确减少了许多。

但是,跟随和满足需求会不会变成纵容、溺爱?这个疑问还是时不时会跳出来,让我很纠结。

有没有一个标准来衡量“跟随”和“满足”的度呢?

过了一段时间,有一次,全家人周末去看望姥爷。儿子带了一个自己特别喜欢的小汽车去玩,但回来的时候忘记带了。

当时车已经开出五六公里了,儿子问我:妈妈,我的小汽车带了吗?我赶紧翻书包,发现没有。那一瞬间,我的心一紧,心想:坏了!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安慰孩子,只能无语地看着他。

没想到儿子说了一句:妈妈,你给姥爷打个电话,让他帮我收好,别给别人玩儿就行了。

当时我特别激动!记得我立刻就给同事发了一条短信——

我們总是害怕多满足孩子,会让他变得得寸进尺,事实却是:当我们能满足的时候及时满足,孩子的安全感会因此得到满足,他会变得善解人意。

曾经在书里看到这样一段话,对我帮助很大: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事事迎合,绝不是在满足真正的需求。

孩子既有真正的需求,又有不现实的奢求,两者截然不同。

给饥饿的婴儿喂奶并不会宠坏他,给孩子关注、爱和安慰也不会宠坏他。但这不等于要从头到脚地服侍他们,如果我们基于对孩子选择的尊重,提供他们需要的东西,那么就不是在放任孩子。

毕竟,是我们在控制家庭中的所有资源,他们想要什么,就得来求我们,而我们则不需要去求任何人。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给孩子东西,只是出于害怕他们的情绪反应,或者因为自己的内疚,那么我们就滑向了放任的极端。

宠坏孩子的真正原因,是我们违背了自己的良好判断。我们不相信孩子能承受沮丧、生气和挫折,或者我们只是不想面对他们的哭闹。我们不是在满足需求,而是在逃避需求。

再说一件妹妹的事。

今天中午她一进门就兴奋地举着棒棒糖对我说:你看,爸爸给我买的棒棒糖,我要吃!

我也高兴地回应她说:爸爸知道悦悦最喜欢棒棒糖了。边回应边要把包装打开,这时老公在边上说:她刚吃完一根哦。

情况变得有些棘手,刚刚还很欢快的气氛似乎瞬间凝固了。我把妹妹抱在怀里说:这个棒棒糖我帮你收好,咱们留着明天吃。

妹妹的反应还算平静,没有哇哇大哭,但紧紧握着棒棒糖说:我自己拿着。我说:好啊,悦悦可以自己拿好哦。然后我就开始盛饭,招呼家人一起吃饭。

同时我一直在关注妹妹的状态,她手里一直握着棒棒糖,在我盛好饭后,她并没有马上坐到自己的餐椅上,而是再一次对我要求:妈妈,我要吃糖,我现在就想吃。

抱起妹妹坐下来,我搂着她说:是啊,棒棒糖真好吃啊,但是,吃多了悦悦的牙齿会受不了啦,所以不能吃。你要是不开心,妈妈就这么抱着你,会让你舒服一些的。

我以为她会因此磨叽很久,却没想到,她赖在我怀里一小会之后,就把棒棒糖递给了爸爸。爬上自己的餐椅,大口地开始吃饭。

孩子展现出来的合作性有时真地会超出我的心理预期。

我想,除了我对她情绪的理解和接纳之外,与平时对能办到的事情及时地说“好啊”,及时满足回应孩子的需求,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什么时候应该跟随孩子的需要?什么时候可以满足孩子的需求?我们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我相信,每个父母都能在自己心里找到答案。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段话:我希望所有的孩子在想起父母的时候,耳边会响起一个声音,这种声音可以给孩子带来温暖、安全和平静的感受,并帮助他度过各种困境。这个声音并不是一夜之间产生的,而是我们无数次满足孩子的需求、抚慰他的情绪、让他知道可以依靠父母的结果。

猜你喜欢
餐椅门铃小汽车
小汽车开回家
高速列车餐椅的意象表达研究
新式桌椅
小汽车
小汽车书签
锤子门铃
门铃“丁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