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君潇
朋友小麦最近被孩子的胃口愁到不行。
孩子之前添加了辅食,一开始辅食添加得特别顺利,各种食物都很适应,孩子也很爱吃。可是最近孩子却不怎么吃了,很多时候吃两口就不吃了,怎么哄都不张口,有时候甚至端来饭碗就哭闹。
小麦说:“我们家奶奶为这事可上心了,每天准时给宝宝喂饭,为了让他能多吃两口,有时候可以耐心哄喂一个小时呢!觉得他每顿吃太少,又中间加了小餐点,可是孩子怎么都不爱吃,全家人都愁疯了。”
全家人都愁疯了,但我想其中最愁的可能是小麦的宝宝吧。
宝宝本来每天两次辅食三次奶就挺合适,奶奶在中间还加了小餐点,宝宝不吃就哄喂一小时。这样算算,宝宝除了睡觉,大部分时间都一直在吃吃吃啊。宝宝不饿还得被逼着“再来一口”,能不愁吗?
孩子太小,不懂饥饱,是真的吗?
孩子的胃口几乎是每个家庭,尤其是长辈们特别关注的事。
平时总觉得孩子吃得少,追在屁股后面想尽各种办法让他再吃一口,若是孩子连着两三天都没吃完既定的食量,那肯定愁得跟啥一样,急着给喂健胃消食片。但若某天孩子胃口大开吃嘛嘛香,却又开始担心:孩子会不会吃太多了积食啊?这样下去会不会变成小胖墩呀?
少了不好,多了也不行,那问题来了,到底孩子要吃多少才合适啊?
我觉得,世界上并没有孩子“该吃多少”这回事,只有孩子“想吃多少”这件事。
最近,一个朋友也问到我这个问题,听完我的回答她特别惊讶地说:“那就是说,孩子想吃多少吃多少,不想吃就不吃吗?那怎么可以呢,孩子这么小,他怎么知道吃没吃饱啊?”
想必有很多妈妈跟我这位朋友想法一样吧:孩子太小,哪里懂什么饥饱?
孩子从出生开始,不会说话表达,也做不出其他复杂的动作,但是饿了就会哭闹,靠近妈妈胸口就会吮吸,吃饱了会露出满足的微笑,睡得也很安稳。这是人类几百万年进化的本能,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反应啊。所以,对于孩子是饥是饱,当然只有孩子自己最清楚。
试想一下,我们在吃东西的时候,另一个人总在旁边唠叨,你吃太少了或者你吃太多了。你是不是也会感觉无语:“你是我的胃吗?吃多少我自己还不知道?”
像前面说的小麦家的情况,奶奶用满满的爱把宝宝的胃撑到极限,天然饥饱感都被破坏了。饥饱感被破坏的孩子,对于想吃多少要吃多少全然沒有概念。可能面对平常的食物食之无味,遇到特别喜欢的又吃到积食也无法停下来。长此以往,好的用餐习惯大概是越来越远,好的肠胃也跟着被破坏了。
按需喂养,把吃的决定权交给孩子
孩子是天生就懂得分辨饥饱的,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往往不是判断孩子吃没吃饱,而是保护他们天然的饥饱感。其实,保护孩子的饥饱感并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遵守一条就够了,那就是“按需喂养”。
按需喂养这个词,妈妈肯定不会陌生。但是,我们可要先搞清楚这个“需”到底是根据什么。
说实话,虽然在生暖暖之前我已经看了不少科学育儿的书,但是当我怀抱着那个才见面不久的小家伙,新手妈妈的焦虑和不自信一下子就冒出来了。一开始暖暖也是每隔一个多小时就会找奶喝,我特地又翻看了各种育儿书籍,越翻越着急,怎么暖暖这个需求不对呢,总感觉暖暖的实际情况怎么跟书上老是不一样啊,后来干脆“破罐子破摔”,只要暖暖哭闹着要吃,就喂;不管吃了多少、哪怕只吸了几分钟,一旦她表现出不想吃,就不喂了。
想不到暖暖的吃奶时间和吃奶量慢慢地就规律了,每三小时吃一次,一次的时长也每次都差不多。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当时我的那个“按需喂养”是按照书本上推荐的吃奶量在喂养,而不是按暖暖真正的需求在喂养。
书上的推荐对吗?对的。那是经过严谨的科学研究和细致的调查得出的结果,让妈妈了解普遍的情况是怎样的,能够更容易地判断出宝宝是不是有大的偏差。但是真的“按需喂养”绝对不是按照推荐量喂养,就像新手妈妈时的我一样,总觉得暖暖的需求跟书上不一样。其实不一样就对了呀,不同的宝宝食量自然不一样,我表姐的女儿,三个月时每次要吃180ml的奶;而我表弟的女儿,五个月了,每次奶量只有120ml。
所以,孩子的推荐食量是妈妈的一个参考,最终孩子吃多少,还是按孩子的需求喂养。这一点不仅适用于哺乳期的孩子,对添加辅食以后的孩子也是一样。“吃多不限制,吃少不强制”,我觉得这句总结写得特别好。把吃多少的决定权交给孩子,保护孩子的饥饱感,估计会解决一大堆孩子的用餐习惯问题吧。
除此之外,我们能做什么?
那对于孩子“吃”的问题我们就可以撒手不管啦?当然不是啦。孩子吃多少由他们说了算,不过有几件事还是需要我们做的:
·对餐桌食物把好关,多为孩子挑选健康又营养的食品。
·在相对固定的时间用餐。添加辅食以后的宝宝,可以坐在餐椅里与大人一起用餐。这样更容易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
·要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并定期去做健康检查。根据孩子的精神状态和生长发育情况,及时调整饮食结构。
·为孩子准备适合他的吃饭装备。比如不易被掀翻的碗,一把大小适合、可以随意放进嘴里舔咬的勺子,一把舒适的餐椅,一个漂亮的围嘴等。
·苦练厨艺!这个,还用说吗?!小时候,有一段时间妈妈出差,我的食量就蹭蹭下降,因为我爸爸做的菜真的……嗯,很特别。
在吃这个问题上,做好我们该做的辅助工作,其他的,就把主动权交给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