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那颗星的人
——记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俞洁

2017-06-24 11:39:23王文怡
上海工运 2017年5期
关键词:卫星

◎王文怡

守望那颗星的人
——记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俞洁

◎王文怡

人物简介

俞洁,1984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历任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气象卫星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副所长所长等职务。现为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之前荣获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等荣誉。

曾任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副总设计师、风云四号卫星技术副总负责人、原总装备部卫星领域专家组副组长、国家 “863”技术专家库专家,参与编制了国家卫星领域 “十一五”、“十二五”、 “十三五” 及 2030年发展规划。

担任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所长期间,他充分激发国有航天企业活力,实现了卫星发射任务由几年一颗向一年几颗、由一两个领域向多个领域的发展。

在三十多年工作中,他心系航天,刻苦钻研,专业知识扎实、工作经验丰富,作风顽强,能打硬仗,有很强的敬业精神与严谨的治学态度。

有了前几天快递小哥“天舟一号”成功升天的好消息烘托,4月24日第二个中国航天日的存在感强烈好几分。身为资深的业内人士,俞洁心有所感,追赶再超越,是他们几代人的梦想。

脚踩大地仰望星空

不过,处在新闻风口的快递货运飞船,与俞洁关系不大,他研究的是卫星,比如当年“风云二号”的功劳本上有他浓墨的一笔。但对于快递小哥的关键标签——自主研发,在造卫星上有过同样十年心迹十年心的老俞,明白这四个简单的字组成的复杂意味。

卫星系统与运载、测控、应用系统和发射场一起组成了航天五大基础系统,覆盖了机、电、热等各领域。“技术密集,压力大,时间久,身心疲累。”他一语撕开那张标签,直白地显露那些心子。

老俞的办公桌上摞着之前看的资料。白纸黑字的边角,好几张彩色便签纸勾出了另一层花边。他顺着翻到了一页,“各国卫星的载干比参数,美欧最先进的是0.36,我们负责的那颗达到0.5,甩出一大截。”一朝超越的自豪情感分明地上了脸。

专业解释,载荷与整个卫星干重的比,称为载干比。干重指的是减去推进器后的整个卫星本身的重量。通信卫星身负的天线与转发器等,侦察卫星用的可见光相机与雷达接收机等,这些带上天的专业仪器设备或系统,叫作载荷。这场数字比拼,老俞他们领跑因为压缩了干重。“经过综合设计,很复杂。卫星平台电子系统总重小于46公斤,电缆网重量约为同类卫星的60%。”减掉分量,加码黑科技的冗长过程都浓缩在比别人高出的0.14里。

别人说,迷人的人格不仅是向内自省,更是善于向外探索。航天领域科学家十分切近这样的人设。我们生活在大地上,总有人仰望星空。直到某一天,在一字一顿的倒计时声音里,目光送着火箭升空,然后等待那颗“星”完美地脱颖而出。这时候,向来冷静自持的老俞僵持着全身,手心里拿捏的是汗,他从造物的人成为守望者。原来严谨计数的科学世界,被尘世间无法计算的浓烈情感湮没。

老俞记得,30多年前他刚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读电子测量专业,当学校向着如他一样的小鲜肉放映前苏联的大片《驯火记》时,那会儿青葱年少的心轻易地燃起。“火箭之父科罗廖夫的一生投射在大幕上,那也是一个国家的史诗。”片里的时代,人们在天黑后常跑到街上去,仰起脑袋盯着天空,看是否能见到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亮光在空中掠过。那带着四根天线小小的发着亮光的金属圆球,被模仿成各种纪念品。由宏伟深奥的科学产生的“斯普特尼克1号”,环行在太空之中,成为人类智慧的象征。

“每两天才睡一觉。”科罗廖夫在片子里说。年纪轻轻的小俞当初可没深以为意的感觉。后来他毕业,轮到他用尽力气踮着脚仰望星空时,小俞才知道前辈科罗廖夫真累,他自己同样日夜奔忙。“清早七点到航天局里上班,晚上十一二点回去。”一天的大半时间,俞洁用来工作。双休日对他而言得之有幸,失之正常。老俞说,没什么过周末的概念。

走出子承父业的套路

老俞外表文气,站起身来快一米九的身高让他俯视办公室的老老少少。这位大长腿的科学家在上大学之前,到体校念过书。仗着明显的身高优势,他那会儿加入学校的田径队,跑步跳远都是好样的。

小学时,俞洁还生活在苏北的大丰农场,到了上中学,小俞举家搬到安徽军天湖。“父母是司法局的警察,工作经常调动。”所以,他也跟在后头兜转。虽然,现在老俞有着科学家的深沉稳重的气质,但在青葱的岁月还没来得及沉淀的时候,小俞性子活泼,调皮捣蛋三天两头闯小祸的事,和他都靠上边,当然每次少不了挨父母教训,严重点受一顿揍。

中二少年俞洁没长歪,但叛逆是有的,他想离家到东北闯荡一番,自觉得闯关东有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情怀。后来,头脑伶俐的他如愿地考取哈工大,开始展开北上的求学生活。

俞洁如果安分地选择子承父业的经典套路,和众多父母同事的娃一样当警察,那么中国航天史上就少了那么一位有功绩的人。但是,用一句老套而经典的句子说,历史没有如果。他向往挑战,小时候瞄着运动场上最快的跑速,最远的距离。后来志在,创造最好性能的卫星。

命运是玩味的。老俞的儿子如今也在爸爸职业的起点,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儿子啊,你去东北磨出一点男子汉的血气。”老俞认定上海男人理性有余,血性不足,虽然他自己同样属于这方水土的人,但老俞总会不经意地露出东北味,比如字正腔圆的说话声,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又比如爷们的强大责任感,所以他鼓励儿子像他当年一样北上。

别人老早问过他,小俞会不会当继承者,老俞回答说不准,既不否认也没肯定的暧昧态度。他不想把梦想强硬地担在儿子身上,但内心又隐隐地期许。

后来,当儿子的,心甘情愿地选择了爸爸没走过的传承父业的人生。“他在航天学院。”老俞说,儿子和同学一起研制小卫星,前一阵成功升了天。

这位“星二代”几年后,或许会开启属于自己的星空探索。

标记不了事业的终点

对于自己手下,老俞一再发挥有什么说什么,性情中人的快意直接。虽然这一批都是拥有硕士博士学历的知识青年,但依旧弥补不上没经验的短板。老俞直言,嗯,菜鸟。“我那时特操心。”

他把任务分解开,让他们各自负责一块。如果犯错了,老俞精准地分析归类那些错误的属性——是不小心引起的失误,还是科研史上不可避免的碰壁。对于前一种,他便劈头盖脸说下来,不给别人面子了。

在老俞近乎严苛的要求中,新手的经验值和忍耐力噌噌往上大涨。他老大怀慰,“当年的手下也这样成长,他们有的已经成为卫星的总设计师。”

地上的人们变化着,天空外的卫星也在不断升级。

技术控的老俞之前在卫星上设计了大规模集成电路,近些年他开发了强大的SAST5000平台,年前成功上天的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就用上了它。“平台采用六面柱体构型、单太阳翼、三轴稳定控制方案,有承载能力大、质心低、力学响应小、对地面大等特点。”他解释。

“20年前的第一代气象卫星,风云二号采用自旋稳定,转一圈对准地球扫一条,25分钟扫完全球,可见利用率低。现在风云四号有三轴稳定,不用费力旋转,所以成像高速。”老俞说,它们之间的技术差距,就像能发朋友圈能聊天发短信的手机和只有互道“我是土豆”的对讲机的区别。

“离地球3.6万公里的静止卫星想要达到国际最高标准的精度,1个像素,定位成像的误差缩小到公里级别,能准确见到东方明珠,那么它自己要稳。”所以,过去那些年,老俞一直在卫星稳定度上划重点。现在,SAST5000平台解决了“看清”的问题。

追赶与超越是老俞他们一代人的梦想,“不用山寨,不要再仰望别国的黑科技。”老俞壮志满酬地说。五十好几的他没想过几年后的退场,“也许不会离开,只要工作需要。”

原来学电子测量的老俞这一次似乎失手了——他标记不了大半生事业的终点。

收梢时,老俞说了一个航天故事。大家知道,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在1970年唱着曲子离开地球。但在升空28天后,设计寿命到期的它电池用尽,不能发射信号,不再与地面联系,它变得缄默无声,再也奏不响“东方红,太阳升”的调子。但整47年又近一个月过去,东方红一号依旧执拗地绕着轨道继续飞行,或许百年孤独,或许永无终点。

老俞就像那颗星一样。

猜你喜欢
卫星
把卫星甩上天
miniSAR遥感卫星
如何确定卫星的位置?
军事文摘(2021年16期)2021-11-05 08:48:58
满天都是小卫星
静止卫星派
科学家(2019年3期)2019-08-18 09:47:43
卫星掠影
咣当! 天上掉卫星
Puma" suede shoes with a focus on the Product variables
竞射导航卫星为哪般
太空探索(2015年6期)2015-07-12 12:48:29
我国成功发射遥感卫星二十五号
河北遥感(2014年4期)2014-07-10 13:5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