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汝城县农机局 何孝龙
汝城县农机产业扶贫调研报告
■ 汝城县农机局 何孝龙
扶贫工作是今后几年最重要的工作,也将一直是各部门围绕开展的中心工作。如何担起部门责任,履行职责,发挥部门优势,进一步做好农机行业精准扶贫工作,为农民增收脱贫做出应有的贡献,汝城县农机局根据工作安排,结合工作实际和行业现状,对农机产业扶贫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
近年来,汝城县的农机事业发展迅速,农机在带领困难群众脱贫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县农机局通过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向上争取各类农机项目建设,近年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优先保证扶持补贴政策资金达170万元,有力解决了农民群众特别是贫困户的购机资金筹措和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实际困难,到2016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48.2万kW,拥有各类农业机械6.1万余台套,受益群众达到30万余人。同时积极落实好强农机农惠农政策,开展上门技术指导、机具检测保养等便民服务活动,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免费培训,每年为农民群众减轻和减免至少100万元以上。2016年全县完成机耕面积3.27万hm2(49万多亩)、机电排灌面积1.8万hm2(27万多亩)、机收面积1.67万hm2(25万多亩),农业农机生产机耕化程度达到93.5%,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5.6%,农民群众利用农机生产作业服务每年增收达5000万元以上。在农机合作社的培育发展上,尤其对精准脱贫工作中积极出资出力的农机合作社,在政策、资金、项目上优先扶持,已吸纳12户贫困户入股合作社和40余名贫困群众在合作社或商家企业工作就业,为贫困户减少土地耕种收作业费用19余万元,作业面积达551.6hm2(8274亩)。2016年协调相关部门扶贫补贴资金、扶贫物资100多万元。
要实现脱贫达到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群众必需有稳定的持续增长的收入。扶贫工作中需要各个产业的支撑,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广大农民群众,更需要农业产业的发展来唱主旋律。农业产业的发展有赖于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成本,也就是说产品的竞争力,而降低劳动强度、人工成本、解决人工荒,通过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等的重任将落在农业机械化上,否则产业稳定健康发展将无从谈起。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离不开农机产业的强大支撑。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化农业的标志,是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唯一途径和检验标准。
汝城县农机局对口帮扶泉水镇正水村,结对帮扶贫困家庭共46户,2016年享受贫困生补助32人、雨露计划5人、低保救助4户,小额信贷18户共51万元,产业奖励27户共20440元,产业引导资金14户1.1万元,易地搬迁17户,劳动力转移就业9人,人人技能培训11人。2016年在多部门协调配合下,为该村争取到帮扶资金总计49.6万元;组织实施了学校配套设施建设(重建围墙150m,硬化、绿化操场60m2,学校用水改造)、学校危桥改造重建、村组路基扩建(自筹资金50万元,路基扩至6m,全程3.5公里)和建移动基站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引导村民种植生姜9.73hm2(146亩)、小米椒5.67hm2(85亩)、茶叶11hm2(165亩)、荒山造林12.4hm2(186亩),通过验收核实,得到了奖励扶持;全村医保完成98%,53户易地搬迁户顺利入住新家,48户预脱贫户验收脱贫。
县农机局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实施农机产业扶贫工作。一是落实好农机购置补贴和取消五项收费等农惠农政策,优先保证贫困户的农机购置资金,引导农民科学合理的购置先进适用的农机具。二是引导农机合作组织带动扶贫。积极探索“农机变资本,农民当股东,保底加分红”的农村农机合作社模式,引导贫困户将农机、资金组建或注入合作社,对吸纳贫困户的合作社在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和政策上予以倾斜支持,带动贫困户脱贫。通过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参与合作社经营、鼓励贫困户入股分红等形式开展精准扶贫,先后有12户贫困户入股合作社,并通过开展免费技术培训吸纳23名贫困群众就业。三是实施农机企业帮扶扶贫。积极引导农机合作社或企业到扶贫工作重点村建立生产基地,结成帮扶对子,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到公司就业,建立“农机合作社+贫困户”、“农机合作社+商家企业+贫困户”模式,并鼓励合作社、商家企业优先安排贫困户就业工作,增加其收入。四是依托技术培训促进扶贫。通过教育项目、技术培训、现场演示指导等举措,免费为困难群众培训农机操作、维修及农艺技术,提高知识水平,帮助贫困人员掌握生产技能,拓宽致富渠道。五是探索产业模式推进扶贫。积极组织贫困村民代表、种植、养殖能手到临近的乡镇、村庄观摩学习大棚蔬菜种植和农机技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和养殖业,逐步增加村民收入,鼓励贫困户及部分群众利用农闲时间手工编织、玩具和电子产品加工等,不用出门打工也能增加贫困户的收入。
(1)土地流转率低,农机产业发展受限。由于山多地小、人多地少的自然条件,农机行业精准扶贫要实现规模化、深度化发展,需要农机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的带动和引领,通过构建规模产业基地,起到节本增收的目的,吸纳贫困户参与生产,实现产业带动主动脱贫。
(2)经济发展后劲不足。贫困村留守的大多为“老、幼、病、残”等弱势群体,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艰苦,普遍受教育程度低,接收新技术、新事物较慢,能够自主创业、走出去闯市场的人不多,对现代农业缺乏认识。
(3)信心不足,“等、靠、要”思想严重。特别是部分村干部信心不足,脱贫办法不多,村里没资金发愁,手中有了钱不知上什么项目,没有长远打算。帮扶工作过程中,笔者曾多次经历村干部和村民的哭诉或诉苦,哭诉或诉苦的内容只有一个字“要”,“谁家吃上低保了,能不能给他家也弄个低保”,村民普遍把成为低保户当成了一件光荣的事情。
(4)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大多数贫困村民只知道种植传统农作物和靠苦力务工,思想封闭保守,不敢冒风险,无法摆脱靠天吃饭的传统思想,依靠仅有的土地和国家的扶助政策生活,新型农机技术推广难度大。
(1)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会发展,鼓励合作社开展土地流转,为农机行业对“缺劳动力”贫困户的精准扶贫和农民普遍增收提供条件。鼓励扶持建设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大户等经营主体的健康发展,增加农民家庭特别是“缺劳动力”贫困户的经营性收入。
(2)加强对“缺技术”贫困户的农机技术培训。根据农业发展现实情况,集中资金,推广适宜当地农业生产的技术以及机具。同时,选准主要作物以及农作物机械化生产中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突破。农机部门应主动进入农村、农户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理论指导,传授技巧方法,让有理想、有抱负的群众早日过上小康日子。
(3)利用农机项目的激励作用,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困难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培育农机服务组织和加大对农机合作社建设的支持力度的同时,创新发展合作扶贫新模式,可考虑将合作社与贫困户进行利益捆绑,农机专业合作社成为农机项目和贫困户之间搭建的一座桥,通过农机服务组织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合作社通过对内服务对外经营将分散的贫困户组织起来,组建成利益共同体,将处于劣势的贫困群众转化为生力军,而直接参与生产,直接受益。合作社应积极参与贫困户的扶贫开发工作,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对贫困户开展土地流转,并适当减免农机作业服务费用,实施因势定策、精准帮扶,让贫困户脱贫致富有“机”可乘。
(4)加强对农机项目资金方面的安排和支持力度。农机产业精准扶贫要集中力量办大事,利用各类农机项目资金,重点向集中连片贫困村倾斜,强化财政扶贫资金的支撑带动作用,发挥聚集效应;特别是重点向在为贫困户开展土地流转和减免作业费用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农机合作社倾斜;在资金使用方向上,重点投向能够为贫困户服务的项目,管好项目、用好资金,使项目扶贫效果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