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鼎城区农机局 邓明华
鼎城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的环境、现状和前景分析
■ 鼎城区农机局 邓明华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显著标志和重要途径,为加快推进我省农业现代化步伐,湖南省人民政府决定于2016~2017年在洞庭湖区实施农业机械化提升工程暨全国主要粮油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区)建设。作为全省8个项目县(市、区)之一,鼎城自承担项目建设任务以来,按照打基础、抓装备、促示范、强支撑的基本思路,已投入近2500万元,实施基础设施、农机装备、农机示范能力和支撑能力“四大提升工程”,实现生产方式、要素集成、农业形象、服务能力、体制机制“五大突破”,建成规模农业、装备农业、技术农业、增值农业、生态农业和新农村“六个建成”,促进传统农业向精准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观光农业转型。
1.1 有利环境
(1)政策环境。“十三五”以来,在区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鼎城在稳步提高机耕机收水平的同时,下大力气突破机插秧瓶颈,扎实推进植保、运输、干燥机械化,集中扶持建设现代农机合作社,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2016年全区水稻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6.3%,其中机耕率达到99%,机收率99.5%,水稻机插率22%,深松整地、水稻机插、秸秆还田与粮食烘干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技术大范围推广。
(2)物质环境。鼎城区系湖区平原向山岗地的过渡地带,耕地集中连片,总耕地面积6.8万hm2(102万亩),属亚热带季风型湿润气候,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1576.7mm,年平均气温17.6℃,年平均日照1543.7小时,年平均无霜期292天,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低,是全国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截止2016年底,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 87.1万kW,较上年新增长3.5万kW,拥有各种农业机械12.5万台(套),新增8000台(套)。其中新增大中型拖拉机159台、履带式旋耕机450台、高速插秧机19台、收割机320台、粮食烘干机70台,高性能机具占比持续提高,尤其是植保飞机、高地隙喷药机和组合式谷物烘干机的推广应用,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具备了物质前提。
(3)人才环境。近两年,全区共培训各类农机人员5000多人,其中1256人通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特别是随着农机大量购进使用,农机农艺专家都主动加强了农机化技术的探索研究,推出了一系列机具标准、操作规程和农艺规范,如《湖南省水稻机械化育秧、插秧技术规范》、《超低空遥控飞行植保机标准》、《夏根固育秧法》等,通过大规模的宣传培训,农民群众很快熟练掌握了这些技术。例如“为机育秧”,凡是接受过培训或现场实践过的人都能培育出适合机械操作的毯状秧苗,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稳步提升。截止去年,全区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70家,作业服务面积占全部农机作业面积的10.5%。涌现出一批粮食生产农业企业和新兴农机服务组织,形成机耕、机播、机插、机防、机收、机烘一条龙的水稻机械化生产,成为现代农业的基础。
1.2 不利环境
(1)政策性资金投入不足。宣传投入少,导致群众对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农机重要性认识不足,购机积极性不高;培训投入少,导致机手熟悉农机安全常识不够,掌握农机操作规程不熟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少,导致农机作业便道和提灌站建设滞后,农机正常使用受限;农机推广经费少,导致既懂农机、又懂农艺的基层推广人员匮乏,难以满足大面积推广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需求。
(2)农机推广难度比较大。多数农民渴望在农业生产中能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使用现代化的机械装备。但由于农业收益低、新机具的价格偏高,再加上农村地块分散、农机作业季节性强等原因,导致农机作业成本高、新机具成本回收慢,经济效益不好,从而使得新机具叫好不叫座,影响农业机械化的进程。
(3)现行的土地政策约束机械化进程。粮食生产机械化的全线推进,大大提高粮食生产的可控程度,而土地规模化经营,又让这一进程大大加快。土地联产承包、分散经营的模式,不利于集中连片作业,影响机械效能发挥,特别是烘干和机插这样的难点,只有依托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才能得到快速的推进。
(4)农机人才普遍缺乏。如今留守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是60~70岁的老年人,从事机械操作的人员年龄绝大部分在40岁以上,且文化程度不高。在农机推广和培训中,对新知识接受能力普遍偏低。
(5)农民的认识不足。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在农民的心里已经根深蒂固,全程机械化生产在增产、增收方面无法短时间突显,要经过多年的产量对比。一些水稻生产机械一次性投入大,成本收回期长,水稻机械市场上的价格混乱、信息网络不畅,使农民对购买机具怀有观望的心理。
(6)产、学、研、推紧密联系不够。农机生产厂家在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农机研究部门研制出的先进生产机具没有及时的转换为产品;各个农业院校和农业培训组织对全程机械化技术培训工作重视不够;农机推广部门没有及时的把适应的、先进的生产机械推广到农业生产中。产、学、研、推各个部门各自为阵,没有行成合力,制约了全程机械化的发展。
2.1 年度目标
在总结示范区域的生产方式和对比试验的基础上,以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杆处理等主要环节机械化技术为重点,配套少耕节水栽培节省投入,秸秆还田培肥地力,少施化肥农药,避免焚烧保护生态等操作简单农民接受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形成适合全区推广的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包括工艺流程、技术要点、作业规范、服务方式、机具配套方案等),在省道S205、S306沿线十个乡镇场建设1.33万hm2(20万亩)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实现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5%以上。
培育壮大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作业补贴、购买服务、培训指导等方式,重点培育33家省级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使其机械化综合服务能力达到10000hm2(15万亩)以上。全区在已有农机合作社70家的基础上新增农机经营服务组织30家以上,着重引导专业育秧、机插、机烘等服务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全区形成机耕、机播、机插、机防、机收、机烘一条龙的稻油机械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
2.2 技术模式与工艺路线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为:保护性耕作—密室催芽—棚室育秧—机械插秧—机械植保—机械收割—机械烘干—秸杆还田—覆盖紫云英节水肥土。如图1所示。
2.3 对比试验与效益分析(1)水稻机械化播种、育苗方面的优势。利用水稻播种机播种,能够最大化的提高工作效率。以日本“久保田”水稻播种机为例,每小时可以播种540盘。铺撒的床土土层厚薄均匀,土面平整,播种量精确、均匀,节省生产费用。根据水稻生长要求,精确控制温度在32℃,利用“密室催芽”48小时即可以萌芽,然后再移植温室大棚,最大化地满足水稻种子催芽的“快、齐、匀、壮”技术要求,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水稻产量。相反传统的破胸方法,温度控制不准确,还有很高的经验要求,费时、费力,且种子破胸慢并不整齐,影响水稻发育。
(2)水稻机械化耕整地方面的优势。现阶段鼎城区的水田耕整地,基本已经全部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但是先进的水田保护性耕作和机械化水稻秸秆还田技术还没有大面积的推广应用。水稻高留茬免机翻浅机耕,保留了全部水稻根茬和约50%的耕层结构以及其地表的秸杆还田,实现了根茬和部分水稻秸杆还田,同时满足水稻机插的耕整地要求,实现了水稻保护性耕作,同时免去了水耙田、沉浆、捞残渣等环节,大幅度减少作业量,降低生产成本。资料表明稻草、秸秆中营养含量占干物中的比例为N=0.63%,P=0.11%,K=0.85%,Ca=0.16%~0.44%,S=0.112% ~0.189%。把作物秸秆进行机械还田是一项有效的增产措施。中国农科院,西南农业大学,湖北农科院等单位进行的秸秆还田试验结果表明,实行秸秆还田后一般都能增产10%以上。坚持常年秸秆还田,不但在培肥阶段有明显的增产作用,而且后效十分明显,有持续的增产作用。
(3)水稻机械化插秧方面的优势。机械化插秧最大化地提高了水稻插秧的工作效率。机械化插秧能够做到浅、直、匀、牢,水稻返青早、通风效果好、增加光照效果、不宜倒伏、增强水稻抗逆性、增加水稻分蘖,十分适应水稻作物生产的农艺要求,达到增产的目的。经过测试机械化插秧与人工插秧比较可以增产10%,增加产值近1400元/hm2。
(4)水稻机械化收获方面的优势。传统收获水稻需要收割—晾晒—将收割下来的水稻运到脱谷场—脱谷—装袋运回家5个步骤,最少需一个月时间,如果遇到秋天雨水多,还要延长很多天。而且在晾晒、运输、脱谷过程中,每道工序都要损失粮食,五道工序下来,损失率要在5%以上,而且费时费力。机械化收获水稻只需要收割和运输两个过程,而且机械化收获水稻只有3%的损失率,大大缩短了农时,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如表1所示。
表1 机械化作业和传统耕作效率、成本、产量对比分析
(5)跨区作业的经济效益显著。一些水稻生产机械化发达的地区,可以根据当地的水稻作业期的情况,合理安排作业时间,集中机械跨区作业。做到水稻生产机械的满负荷运营,达到效益的最大化。
(6)社会效益显著。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可以解放部分以水稻生产为主的农村劳动力,使部分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发展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保护地种植业等行业,促进农村产业调整。同时,一部分农民可以外出打工,参加城市建设和出国劳务。改变农民靠土地吃饭的传统,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的推广,推动了农业机械研发和生产的发展。农机研发部门和农机生产企业将按照农民的需求必将加大研发的投入,研制出适合农民需要的先进的新技术、新机具。由于购买力的增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一定会加快农机科技成果的转换速度,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快速稳定发展。
(7)生态效益显著。机械化育插秧将节省水稻育秧环节的农用薄膜及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减少了白色污染,同时在育秧时药剂浸种、秧苗移栽前施用了送嫁药,减少了以后大田的农药施用,甚至达到不用农药防治,降低了粮食的农药残留,有利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秸秆粉碎还田后,不用焚烧,减少了环境的污染,同时又增强了土壤的透气性能。先进的管理工艺,水田组合机具的研制与推广,实现免、少、浅耕、施肥、插秧一体化作业。改善土壤环境,生态效益明显。
3.1 鼎城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的措施
(1)加大政策宣传,提高农民思想认识。农机装备让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式的繁重劳动中解脱。让农民知道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农业机械化不仅能够把广大劳动者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促进农村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同时,农业机械化也是节本增效、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水稻的机械化插秧技术,成为了水稻高产稳产的关键技术。一个机手操作一台插秧机每天能栽插10亩以上。
(2)整合项目资源,建立多元补贴机制。整合项目资源,建立和完善以农机购置补贴、农机项目资金为主导,财政资金为引导,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投资为主体,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农机化投入机制。一是加大购置补贴。加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支持力度,并继续争取区级财政对购置补贴的累加补贴。二是加大培训投入。把农村人才培养作为重要内容,着力培养大批农机技术人才,提高农机手农机服务水平。三是提高生产补贴。加大对机插秧、深松整地等实施作业补贴的力度,引导农机合作社和大户调整水稻生产作业模式。四是提高基础设施投入。主要是加大农机作业便道建设的投入。实现粮食生产机械化的前提条件就是农机作业便道,没有完好农机作业便道再好的农业机械也难以下田作业。
(3)扩大示范基地范围,引领农机化整体发展。今后应扩大示范基地的范围,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以农机化示范乡镇、示范园区建设为平台,以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推进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使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成为农机化发展的核心示范区,引领全市农机化整体发展。组织形式:农机合作组织+农机大户。服务方式:土地流转+作业服务全程承包。核心示范区和其他村组的缺机户、缺劳户以土地流转为主,其他为作业服务全程承包。基本原则是尊重农户自愿,充分利用现有机具。
(4)发挥已有优势,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农机大户、农机服务人员、村组干部等发挥各自优势,牵头领办、创办农机专业合作社,加快构建以农机合作社为主体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将培育发展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作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建设的创新点和支撑点,在政策引导、资金投入、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扶持。鼓励农机合作社建设区域性水稻育秧、粮食烘干、农机维修等服务中心,推行跨区作业、合同作业、订单作业、四代一管、全程托管等农业生产环节外包性服务和农机维修、销售、培训等市场服务,发展“全产业链”服务。积极探索有效推广模式,建立经营服务市场化运作机制,为农民提供机耕、机播、机育、机插、机防、机收等作业服务,拓展服务范围、扩大服务对象、增加作业量,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有效地提高机具的利用率和水稻机插经营效益,以市场化、社会化服务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机插育秧:核心示范区采用集中播种、集中育秧,统一使用农业局主推的高产杂交品种。其他村组统一播种,农户分户进行秧苗期田间管理。
(5)创新机制体制,加强农机技术指导培训。加强运行机制创新,积极推进农机与农艺、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邀请农业局的农艺专家及农业科研院校的专家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和项目实施小组,并且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位,加强沟通协作,不定时对整个项目实施过程提供技术支持,保障项目实施有规范、有成效。支持农机、农艺专家开展工作,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项目实施分组分工,各工作组成员按各自分工组织技术培训、田间技术指导及项目的文字、图像、数据等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等工作。示范片分村各派驻一名育秧和农机操作指导员,推广统一的技术路线。抓好对水稻种植大户、农机大户和科技示范户、专业合作社和农机手的技术培训,自2015年12月起,计划开办培训班10期,培训农民技术人员500人,其中插秧机手250人,合作社骨干100人;召开技术培训会议8次,示范推广现场会3次,编印宣传资料15000份,光盘资料500张。主要培训内容:耕、种、收关键技术,农机具操作安全使用规范,农机维修保养常识。将项目示范片农机合作社的技术人员列入重点培训对象,依托阳光工程对合作社300名技术人员、农机操作手进行系统培训,在农忙季度,组织开展农机科技下乡活动,采取搭建流动宣传台、印发科普宣传资料等方式,加大对农业机械、农机技术的推广宣传。
3.2 鼎城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的前景
以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实施为契机,大力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调动农机协会、农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主以及农机大户、种粮大户的积极性,鼓励其流转土地,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并为农户提供机耕、机插、机收、植保、机运及烘干等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强力推进我区机械化水平的快速提升,以期实现“五大突破”和“六个建成”。
实现“五大突破”:一是生产方式重大突破,让土地流转、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成为主体经营形式;二是要素集成重大突破,农机农艺农户、良种良法良田集成组装、配套完善、集中运用,实现农业效益最大化;三是农业形象重大突破,软件建设规范完善,形象建设鲜明突出,环境建设生态美观;四服务能力重大突破,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进一步完善以农机作业、培训、维修为重点的社会化服务新体系建设;五是体制机制重大突破,建立健全与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领导责任机制、投入保障机制、市场化运作机制、考核评价机制、激励奖惩机制等制度体系。
达成“六个建成”:一是建成规模农业,推进粮油生产规模经营;二是建成装备农业。大型农机合作社达到10个,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8%,工厂化育秧大棚全覆盖;三是建成技术农业。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把示范带打造成农业技术集成创新区、新技术推广应用试验区、科技成果转化领先区;四是建成增值农业。示范区农产品实现加工转化增值,大力推进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全覆盖;五是建成生态农业,打造观光农业产业带;六是率先建成镇村一体化,突出示范带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