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元舟
1993年11月25日晚上七时许,宽敞明亮的香港理工学院小礼堂内,人头济济,来自香港各地的堪舆专家在屏息凝听一位耄耋老人——中国易学专家、堪舆大师、苏州市周易研究会会长沈延发的精彩演讲。
演講前,这位精神矍铄的老者,带上祖传罗盘察看了香港地理风貌,踏勘了香港大小山头。演讲结束前,当讲到未来香港的前景时,他毅然预言道:“今日荒芜的大屿山,是明日香港的兴旺地。”此话既出,顷刻博得一阵热烈掌声。
一瞬间,十三年过去了。东南亚第一大佛、新颖的迪斯尼乐园、大型的飞机场、现代气派的高层楼房一一崛起。今天的大屿山变成了旅游胜地,似乎也应了这位老人的话。
出生于易学世家
沈延发诞生于上海虹口日本医院,成长在知识分子家庭中。他是北宋沈括(英国李约瑟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史》称之为“中国科学史上最卓越的人物”)的后裔。
沈延发的祖父沈绍勋(字莲生,号竹礽),是晚清周易堪舆专家。他的著作《周易易解》、《沈氏玄空学》闻名海内外。沈延发的父亲沈祖绵(字迪民,号瓞民),是著名的辛亥革命元老,因反对清政府,曾九次流亡日本。他追随孙中山,与章太炎、宋教仁、蔡元培、陈其美等人在日本创立“光复会”、“同盟会”。在辛亥革命的壮举中,他带领革命军,首先跳越高墙,攻入上海制造局,获得大量军械,为起义立了头功。孙中山逝世后,宋庆龄亲自委托沈瓞民在南京紫金山堪定墓址。沈瓞民与于右任、张家瑞、张一麐、费树蔚等人在紫金山南坡整整勘察了七天,最后选定紫金山第二峰小茅山的南麓,也就是今天的中山陵,为孙中山先生的墓址。为孙中山勘察墓址之后,蒋介石派人专程到苏州,请瓞民去浙江奉化,为其母整修陵墓。
之后,沈瓞民因不满蒋介石的独裁,引退政界,长期定居姑苏城富郎中巷21号内(现为“沈瓞民故居”,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抗战期间,沈瓞民出任新四军地下经济组织长江商行董事,巷中德寿坊牌楼上方的五角星是当年地下组织设置的标志。他同国学大师章太炎、气功大师蒋维乔一起研究古籍,曾设想创建“苏州市周易研究会”,但因时局动荡不定终未告成。新中国成立后,沈瓞民经陈叔通推荐,由郭沫若聘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曾任江苏省和苏州市政协委员。他博学多才,著作等身,编撰《中国钱币史稿》《中国外患史》《英文字典》《三易新论》等文史、易理作品一百余册。惜在“文革”中,这些书均付之一炬,老人因此含愤而死。
沈延发从小就受到充盈的易理熏陶。生前,他曾对家人和学生讲述自己名字来历的趣闻。1915年8月23日(阴历七月十七日),沈瓞民一进家门,瞧见天井里浮现一尊佛,不禁大喜,家中好运来了。果然不出所料,仆人禀报:“恭喜老爷,太太又生一贵子。”这是沈瓞民第三个儿子。他把这喜讯告诉章太炎,请他给刚出生的儿子取名。章太炎沉吟半晌,缓缓地说:“这孩子身体不好,不易顺利长大,然而他却是天天要学《易经》的,就取名‘延发,号‘子周吧。”深谙易学之道的沈瓞民点头称好。“发”是周文王的名,“周”代表周朝,“延发”、“子周”寓意这个小生命要继承《周易》的事业。
正如名字意味的那样,沈延发幼年就对《易经》很感兴趣。青少年时代,他师从章太炎学研《易经》,师从章太炎夫人汤国梨吟诵诗文,师从蒋维乔研读《易经气功》。祖传家教,名师指导,17岁的沈延发就编著了两万多字的《易经六十四卦浅解》文稿。三位老师综观全文,亲笔撰写评语,赞扬他的《浅解》別具一格,文言流畅,造句毓秀,是一篇完整的不可多得的美文。他们勉励沈延发深入钻研,继承自己民族最古老、最淳朴的文化传统。
沈父见到儿子文稿,也十分愉悦,欣然题写评语:“我儿延发从小随我学易,十七岁能将六十四卦卦意融会贯通,写出此文,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实属不易,可有出版价值。”
专业于堪舆易理
1936年夏,沈延发考入上海德国人办的同济大学土木系。隔年抗日烽火延至沪上,同济师生颠沛流离,七次迁校。1939年,沈延发在云南昆明同济大学继续攻读。在中国共产党抗战的感召下,同济的进步力量发展壮大,抗日救亡活动积极展开。沈延发在党和革命理论引导下,爱国热血溢满胸臆。如今,《同济大学校史》中记载着他和几十人在昆明参加学校读书会,传播革命思想的情况。在读书会中,沈延发渴求革命理论,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社会发展史、联共(布)党史等,还阅读高尔基小说、马雅可夫斯基诗集等进步文艺书籍,常常与会员交流心得。他们还在小学生中选拔人才,组织“昆明儿童剧团”,编排了不少抗日歌曲和剧本,定期在文庙演出。这位品学兼优的学生,有着知识分子追求真理的执着和痴情,对饱经磨难的中国爱之深,对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恨之极。
《易经》是中国古代人的智慧结晶,从伏羲到周文王,经孔子补充整理才完成这部伟大的著作。《易经》对伦理、道德、文学艺术以及政治等都有涉及,也启迪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人类运用《易经》的原理发明了很多东西,如计算机的二进制,也是运用了《易经》阴阳两仪的原理。从美学角度来分析,《易经》包容了自然美、科学美、艺术美、伦理美。正由于它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才使《易经》几千年历久不衰,为人们津津乐道,流传至今。
中国古代有个传统,就是特别尊重天、地、君、亲、师。《易经》把自然、秩序、整一、生化等作为美的基本条件,这对沈延发学习建筑艺术有着贯通和启示。在“六十四卦”中,就有“十一卦”提到有关建筑方面的内容,尤其涉及城垣、住宅、朝廷、宗庙的建筑,更有丰富独特的见解,堪称“堪舆学”,使建筑既具高超的艺术价值,又展示绚丽多彩的风俗图。
自幼研习易理的沈延发,在建筑堪舆中遨游,对古代王充《论衡》的四讳篇、诘术篇格外关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经常思考《易经》中美学意识和建筑的关联。毕业后踏上工作岗位,沈延发的头脑里不少涉及土木建筑工程的选址与设计内容,往往会以独特的视角,在神妙的境域里自由出入。
造诣于易学探究
沈延发真正公开探究堪舆易理的奥秘,还是在他退休15年以后的事。他曾向人们讲过两个故事。
早在1932年,沈延发拜气功大师蒋维乔为师。蒋维乔在勘察山岭、勘察新落成的建筑中,测试他对卦气的判断。经过一系列考试,终于有一天,蒋维乔对他说:“孩子,我的气功、堪舆本事,你已经练到身了,可以出师了。不过,你记住,你有了这身本领,千万不能对外讲,要到75岁以后才能讲,否则会有杀身之祸。”
40年代,沈延发在重庆创办“济光建筑事务所”,声名显赫。50年代,他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地任高级建筑师,为诸省市城市规划贡献良多。60年代,他正蹲牛棚接受改造,突然北京有人来找他,据说是江青派来的。江青为了长生不老,遍访气功名家。此人悄悄找到沈延发,问他:“你懂《易经》吗?”沈延发摇摇头。“你懂气功吗?”沈延发再摇摇头。来人看他一问三不知,便扫兴而归。
沈延发牢记蒋维乔的秘训,在近半个世纪中,所懂得的堪舆易经本领从不昭示于人,这使他避过血腥文革等政治祸害。在1977年退休返回苏州后的15年间,他仅在社会活动中做些科普教育活动。八十年代,他先后创办了苏州市沧浪区离退休科技工作者协会(后更名沧浪区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东吴科技业余学校、苏州市科普业余学校。九十年代,他又参与创办了苏州市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期间,他为昆山制药化工厂解决污水处理的问题,协助创办东风软水器厂,并发明制造了“射流大便冲洗器”,且获国家专利。
沈延发悉心钻研、锲而不舍地继承祖父辈的遗产,结合自己的建筑专业实践和体会,撰写了《易学新论》《沈氏玄空堪舆学》《沈氏高层建筑堪舆学》等三十多部著作。
1989年,在同濟大学李国豪教授的倡导下,沈延发参与了《建苑拾英》博物汇编艺术典中“堪舆部”的选编工作。这部集13位教授专家智慧、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土木建筑科技史料选编的巨著,荣获1989一1990年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出版工作者协会、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1992年国家教委高等学校出版优秀学术专著优秀奖。
沈延发为实现父亲的遗愿,1988年成立了苏州市周易研究会,担任会长直至逝世。他举办讲座,亲自授传易理心得,与国内外周易爱好者互相学习交流。作为会长,他时常告诫会员做人做事的道理:第一心正;第二不贪;第三要积德,做好事。他从不以周易为谋取财物的工具,即使社会物欲膨胀、人心浮躁,他也无偿地把老宅大厅作为研究会活动的场所。
沈延发堪舆易理的本领,不仅国内知名,而且在国际上享有声誉。1992年,他携夫人赴美探亲。美国加州洛杉矶市“美西易经研究会”会长汪忠长邀请他与会座谈交流,又拟开办讲座,但因他身体不适,提前回国而作罢。2000年,汪会长到南京大学参加国际易学研究会论坛后,特地赴苏拜访沈延发。在香港和东南亚一带,他多次与台湾、日本等地人士接触。九十年代初,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副总理王鼎昌率领经济考察团到苏州。该团工程堪舆师专门提出要会见《沈氏玄空学》作者沈竹礽的后裔,可惜当时无人知晓而未跟沈延发见面。本文开头提到的“理工学院”演讲盛况,是由香港东方古代文化科学研究中心邀请的。沈延发对香港地理风貌、高层建筑、四个发展重点以及踏勘心得,侃侃而谈,连讲三晚,发表了不少真知灼见。在香港期间,他还成立了国际沈氏易学研究总会,并亲任会长。
晚年,沈延发不顾年迈体弱,对苏州的眼前足底之事倍加关注,尽心尽力用自己的易学本领贡献社会,受到干群一致好评,被称为“活易经”。
新世纪来临前夕,沈延发在讲座中对会员说:“21世纪是西方转向东方的世纪,中华民族复兴曙光已初露端倪,国家强盛的梦想将趋于现实,21世纪应是东方人为全球人类做善事的世纪。”
遗憾的是,新世纪刚开局不久,沈延发因病于2001年10月5日离开了人世,不能看到中国迈向强国又稳又快的步伐。但欣喜的是,他退而不休开拓易学堪舆的毕生贡献,已载入史册:1994年入编美国ABI五百名人录;1995年入编英国剑桥《名人大辞典》;1999年入编《世界名人之家》中国卷;2000年入编《中国当代易学文化辞典》;2001年入编《中国人才世纪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