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服务视阈下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的诊断与改进

2017-06-24 08:05马蕾桑雷
江苏教育研究 2017年15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体系中高职衔接改进

马蕾 桑雷

摘要: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畅通职业教育向上发展通道的前提和关键。然而,对当前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进行诊断,存在生源结构衔接不畅、培养目标衔接不准、专业课程衔接不实的问题。其改进和优化就是要以“一体化人才培养”为主线,通过中高职发展定位的贯通、培养目标的贯通、专业课程的贯通,实现中高职教育以及更高层次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诊断;改进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5C-0037-05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力资源关系的评估和判断提出,到2020年,我国高技能人才数量将达到3900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1000万人左右。职业教育是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一直以来都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最主要的人才输出基地。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伴随着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层次化,职业教育应当更好地在发挥区域服务职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内部的质量提升和外部的结构优化问题。其中,中高职衔接问题不仅影响到职业教育结构的优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质量高低。

一、本然认知: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的内涵及特征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到了中高职衔接的问题,高职院校要“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以及有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職业技术教育体系”。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期间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由此可见,在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中高职衔接问题一直都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向。特别是在全面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大背景下,中高职衔接已然成为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核心内容,成为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畅通职业教育向上发展通道的前提和关键。

建立在中高职衔接基础上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其应然状态应该是按照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要求,通过中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表现出明显的“纵向联合、横向融合、整体整合”的特征。其中,“纵向联合”表现为中高职衔接中在层次、布局等方面的协调,旨在打通职业教育发展的“天花板”,架起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根据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和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多样性需求,打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升学渠道,通过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甚至尝试探索专业研究生教育等形式,纵向贯通职业教育整体性人才培养体系。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有效经验可供借鉴。比如,向前延伸,在普通中学开设与职业教育相关的通识课程,增强学生职业生涯认知和职业意识培养;中间发力,采用中高职联合开办高职预科教育等形式,增强中职教育的完整性和高职教育的针对性;向后延伸,特别是在新工业革命引发的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高移的影响,高层次技能人才的培养对职业教育无论是质量还是层次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2]“横向融合”表现为人才培养体系要主动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布局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通过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提升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整体整合”是在纵向联合和横向融合的基础上,按照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终身教育的要求,搭建起各级职业教育与其他不同类型教育和培训的沟通交流渠道,通过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育,着力培养无边界职业生涯下学生具有的岗位迁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职业素养,不断健全和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二、实然困境:当前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问题诊断

回顾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过去的30多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中高职基本上实现了形式上的衔接。综观当前已有的中高职衔接,从学制衔接的视角看主要存在两种模式:“五年一贯式模式”和“分段式衔接模式”。两者的共同点都是致力于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技能型人才。(其主要区别如表1所示)。2010年《纲要》实施以来,各地各校都在积极推进中高职衔接工作,取得了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并作为典型案例写入年度《职业教育年度质量报告》。然而,其中暴露出的一些显性和隐性的问题不得不引起重视。为此,“问诊”当前中高职衔接存在问题,借助实地调研和专项访谈等方法的佐证,将问题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生源结构衔接不畅,阻滞了职业教育人才上升通道

早在1997年,当时的国家教委就做出明确规定,高职教育通过对口招生方式,招收中职教育应届毕业生的规模按照当年高校招生计划的3%进行安排。到了2006年,教育部规定高职院校对口招生中职院校毕业生和五年制一贯式招生的比例限定在5%。目前,几乎所有的国家级示范校和省级示范校都在进行3+2或3+3甚至4+0的尝试。而且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进入全面深化阶段,高职院校中采用单考单招等形式录取的学生比例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相比较而言,这一比例依然偏低。据不完全统计,当前高职院校生源结构主要还是来源于高考招生,通过对口单招、注册招生等形式招收的中职毕业生比例还不到20%。这就形成中职和高职“两头大、中间小”的职业教育结构,严重阻滞了技能人才向上的发展通道,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多层次、多样化的人才需求。[3]

(二)培养目标衔接不准,制约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在我国,中职教育起步较早,“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深蒂固,曾经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过分重视学生技能方面的培养,对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的教育不够,这部分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较差,进入下一阶段学习之后理论基础较弱,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其他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出现以来,一直被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特殊类型。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迅速发展,当前无论是办学规模还是在校学生人数均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在高职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学校在“姓高”还是“姓职”的问题上定位不准,认识不清,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大学教育的影响,存在比较严重的“理论教育重于实践教育”的倾向。由此可见,由于中职和高职的发展动因、办学定位等的不同,两者的培养目标衔接不准,制约了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专业课程衔接不实,影响了职业教育人才综合素养

通过对中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对比不难发现,存在比较严重的相近专业科目重复的问题。在课程设置上往往缺乏沟通、各自为政,使得课程衔接度较低,课程缺失和重复的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在财经类、管理类、机械类、计算机类等专业中,课程名称相同的科目重复较多,课程内容、专业知识、技能训练等都存在不同的重复现象。以H市的会计专业为例,由于对课程建设缺乏系统性的设计,《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等课程重复开设的比例几乎达到50%。在教学内容、知识点和技能点训练方面,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复。据统计,中高职学校会计专业课程内容有超过300学时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复现象,实践性教学中有6周的教学环节重复,约占高职教学计划总时数的20%。这種现象一方面反映了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不实,课程教学内容亟需进一步的整合,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中高职衔接培养技能人才的层次紧密性不够,难以对经济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的职业教育作出有效的回应。

三、应然贯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的改进与优化

中高职衔接是中职和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国务院《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打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通道,让职业学校学生的技术技能可以通过不断深造得到发展。”针对当前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其改进和优化就是要以“一体化人才培养”为主线,通过中高职发展定位的贯通、培养目标的贯通、专业课程的贯通,实现中高职教育以及更高层次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一)中高职发展定位的贯通,勾画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的“路线图”

发展定位的贯通是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改进和优化的前提。国际上的人才类型理论一般将人才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四个类型。中职和高职都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其人才培养规格一般界定为培养的是为区域发展服务的技能型人才。其不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层次定位不同。中职教育属于中专和大专教育,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这种层次定位也就决定了对人才培养知识、能力等的不同要求。二是职业发展定位不同。就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来看,中职教育更多的是一种“中间道路”,涵盖升学和就业的双重功能,不仅承担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一线技能人才的职责,而且在一定范围内承担着为高职教育输送合格毕业生的职责。[4]高职教育的定位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对理论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要求更高更广。因此,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首当其冲的应该是理清中职和高职的发展定位,勾画好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的“路线图”,为全面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贯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中高职培养目标的贯通,打通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的“天花板”

培养目标的贯通是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改进和优化的关键。培养目标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宿,决定着学生在接受完职业教育后,其知识、能力、素质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和规格。同时,培养目标也是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建设、教育教学组织、教育考核评价等的基本依据。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中职和高职教育目标进行了明确:中职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2014年进一步阐述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过程中,要高度关注职业教育体系“链条断裂”的问题。即虽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却事实上造成了高职是到专科层次为止的“终结教育”,这种结构性矛盾也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健康协调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为此,在“十三五”确定的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导向下,坚持正确的目标导向,在探索联合培养、学历学制衔接等方面下功夫,实现职业教育“层次”和“类型”的整体拓展和转型提升,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破解职业教育人才成长“天花板”的问题,而且能够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增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中高职专业课程的贯通,搭建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专业课程的贯通是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改进与优化的核心。基于职业教育“职业性”特点,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应具有明显的职业定向性特征,根据国家职业分类与标准,在办学方式、专业规划、课程设置等方面体现出来。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针对中高职衔接专业规划问题提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不同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特定要求,研究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修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做好专业设置的衔接”。因此,要结合当前产业与职业发展,依据现行中高职专业目录分类,加快中高职教育专业目录编制。专业规划确定以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归根到底在课程建设中体现出来。结构主义课程理论认为,课程的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水平。也就是说,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要尊重学生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识能力水平,明确各个阶段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重点,形成有机衔接、相互贯通的教育教学过程。以会计专业为例,基于职业成长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构建出中高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如表2所示)

此外,中高職衔接人才培养不是中职和高职的简单拼凑和叠加,而是在系统体系下的优化互补。特别是在大数据时代,中职和高职甚至地方政府、教育培训机构、行业企业等利益相关者在一定范围内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教学资源的整合和互惠,是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刘进.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问题分析与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5(26).

[2]李佐.中高职协调发展视角下整体性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5(2).

[3]陆国民.试析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2012(17).

[4]盛健,唐林伟.基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中高职衔接问题研究[J].职教论坛,2013(28).

责任编辑:曹鸿骅

Abstract: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hesion is the core content of constructing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t is also the premise and key to promoting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unblocking the development channe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However, the diagnosis of the current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hesive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shows that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the poor convergence of student sources connection, incorrect cultivation objectives and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cohesion. The improvement and optimization measures are to take the integrated talent cultivation as the principal line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higher level vocation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cohesions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development position, cultivation objectives and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Key words: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hesion;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diagnosis; improvement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体系中高职衔接改进
中高职衔接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探微
创新创业教育视阈下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应用
中高职衔接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研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浅析秦二厂设计基准洪水位提升对联合泵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