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与对联

2017-06-23 08:47傅华辰
宿州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太祖孙家下联

傅华辰

宿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宿州,234000



朱元璋与对联

傅华辰

宿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宿州,234000

对搜集到的关于朱元璋和对联的材料以及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发现朱元璋和对联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朱元璋利用皇权助推对联繁盛;他创作对联,丰富对联的内容,形成对联创作历史上的佳话;他的传奇一生被凝炼成一副对联,广为流传,成为名人名联。朱元璋和对联的发展有密切关系,是名副其实的对联天子。

朱元璋;助推对联;创作对联;名人名联

对联是运用汉语和汉字的特点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元素。由于对联植根于春节、婚庆、丧葬等民俗,对联在中国广泛流行,历久不衰。对联不仅在各种习俗中运用,在文化、教育、宣传等领域也广泛运用。对联在中国的发生和发展历史源远流长,魏晋萌芽,宋元推广,明清繁盛,新中国振兴[1]126-128。纵观对联发展的历史,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对联的繁盛有密切的关系。但是文献调查发现,朱元璋和对联的关系还没有得到全面的阐释。本文根据文献调查到的资料和实地调查到的资料,梳理相关研究成果,尝试全面阐释朱元璋和对联的联系。

1 朱元璋助推对联繁盛

对联的流行与繁盛,最重要的原因是对联已经植根于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春节。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民俗活动,它的文化标签就是贴春联。对联成为春联,助推对联发展进入繁盛时期。而推动对联成为春联,朱元璋功不可没。

朱元璋下圣旨要求公卿庶士家门上必须贴春联,用皇权推动春联的普及,其威力之大、影响之远可想而知。由于朱元璋的谕旨,贴春联成为春节的文化标签了。《簪云楼杂说·春联》可能是最早关于春联的文献记载,如果没有更早的文献中可以查到“春联”一词,那么“春联”这个词就是从朱元璋开始使用的。“明初,由于朱元璋的提倡,对联出现了大普及。”[1]126正是由于朱元璋的助推,贴春联成为民俗了,对联普及了,流行了。

2 朱元璋创作对联

朱元璋特别喜欢对联,有时自己创作对联,有时他出上句,让别人对出下句,这实际上就是和别人共同创作对联。

2.1 朱元璋自己创作对联

朱元璋曾经为一个阉猪人家书写春联:“双手劈开生死地,一刀割断是非根。”事见《簪云楼杂说·春联》[2]59。这副对联形象生动地描述了阉猪的工作内容,而且气势不凡。

朱元璋曾御书两副对联赠中山王徐达,《金陵琐事·卷之一·春联》记载:“太祖御书春联,赐中山王徐公达云:‘始余起兵于濠上,先崇捧日之心;逮兹定鼎于江南,遂作擎天之柱。’此二十六字乃初封信国公诰中语也。又一联云:‘破虏平蛮,功贯古今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无双。’”[3]21-22

“始余起兵于濠上,先崇捧日之心;逮兹定鼎于江南,遂作擎天之柱。”[3]21这副对联表述自己起兵的初衷,宣扬定鼎的功业,气度不凡。此联经过删节,镌刻在南京阅江楼。“破虏平蛮,功贯古今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无双。”[3]21-22上联表彰徐达的战功,下联盛赞徐达的才能。

朱元璋还题写对联描写秦淮河:“佳山佳水佳风佳月,千秋佳地;痴色痴声痴梦痴情,几辈痴人。”“山”“水”“风”“月”“地”,皆用一个“佳”字,“色”“声”“情”“梦”“人”,共用一个“痴”字,上联写景,下联写人,韵律和谐,对仗工整。此联后来镌刻在秦淮河风月亭。

朱元璋自己创作对联,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用对联的形式,或书写自己的经历,或表达自己的认识,丰富了对联的内容,提高了对联的影响。

2.2 朱元璋和别人共同创作对联

朱元璋酷爱对联,除了自己创作对联外,还经常出上联,让别人对下联,于是,他的上联和别人对的下联便形成了一副对联,实际上这是他和别人共同创作一副对联。朱元璋和别人对对联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朱元璋每一次出上联,别人对出下联,不仅完成了一副对联的创作,也形成了对联创作历史上的佳话,一些美好的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民间传说,或有假托者,真伪难辨。本文从相关文献中撷取一些资料,以说明朱元璋曾经和别人共同创作对联。

朱元璋称帝后,曾经出过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让朱标和朱棣分别对下联,朱标对下联“雨打羊毛一片毡”,朱棣对下联“日照龙袍万点金”[4]52。两个下联从事类和平仄上都可以和上联形成一副对联,但是从气度上看,“日照龙袍万点金”和“风吹马尾千条线”形成联句更合适。

朱元璋经常和大臣对对联。宋濂是明朝开国功臣,有一次,朱元璋指着他自己身上的龙袍出了上联“身缠龙,龙缠身,身转龙翻身”让宋濂对,宋濂看到朱元璋身后两个宫女在打扇,宫女的头上有凤凰饰品,摇扇时宫女的头颤悠着,凤凰饰品也颤悠着,于是就对出了下联:“头站凤,凤站头,头摇凤点头”[5]27。这样,朱元璋就和宋濂共同创作了一副对联。

朱元璋和刘基对弈时,出上联:“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刘基对下联:“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4]52。君臣共同完成一副广为传颂的佳联。

朱元璋看见大臣陶安枕书而眠,于是吟出上联“枕耽典籍,与许多圣贤并头”,陶安看见朱元璋手中扇子上的画卷,巧妙地对出下联“扇写江山,有一统乾坤在手”[5]27。这样,朱元璋就和陶安就共同创作了一副对联。

朱元璋还和老百姓共同创作对联。相传,有一次,朱元璋到一家小村店饮酒,没有什么合适的下酒菜,朱元璋就着眼前的景况即兴吟出上联“小村店,三杯两盏,无有东西”,店主对出下联“大明国,一统万方,不分南北”[5]27。

朱元璋和别人共同创作对联、运用对联的形式,完成了特殊的交际,同时也运用语言的美感来愉悦心情,让人感受到对联是一种令人喜闻乐见的语言艺术形式。

从朱元璋创作对联的诸多民间传说看,与朱元璋对对联的有著名的大臣,也有小店主,还有农夫。这些传说本身就说明了明朝对联的繁盛,朝野上下都喜欢对联,善对对联。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明朝对联的繁盛和朱元璋喜好对联不无联系。

3 传奇人生造就名人名联

凤阳龙兴寺朱元璋遗像两边有这样一副对联:“生于泗,学于沛,长于濠,凤阳昔钟天子气;始为僧,继为王,终为帝,龙兴今仰圣人容。”

这副对联是清朝大学士孙家鼐为龙兴寺朱元璋遗像题写。孙家鼐,《清史稿卷四四三·列传第二三0》有传:“孙家鼐,字燮 臣,安徽寿州人。咸丰九年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历侍读,入直上书房。”[7]9532

“生于泗,学于沛,长于濠”是对朱元璋早年人生经历的概括。《明史·卷一·本纪第一·太祖一》记载:“先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钟离。生四子,太祖其季也。”[8]1从历史记载看,朱元璋“生于泗,学于沛,长于濠”,有家庭经历的根据,同时“生于泗,学于沛,长于濠”也让后人能够更清晰地了解朱元璋的早年经历。“凤阳昔钟天子气”是孙家鼐对凤阳人杰地灵的称赞。

“始为僧,继为王,终为帝”是对朱元璋三个重要人生阶段的概括。《明史·卷一·本纪第一·太祖一》记载:“至正四年,早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里人刘继祖与之地,乃克葬,即凤阳陵也。太祖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逾月,游食合肥。”[8]1朱元璋当年家住濠州钟离(今凤阳东),17岁那年先后安葬父母,曾在皇觉寺(即现在的龙兴寺)为僧,这就是“始为僧”。

《明史·卷一·本纪第一·太祖一》记载:“(至正十六年)秋七月己卯,诸将奉太祖为吴国公。置江南行中书省,自总省事,置僚佐。”[8]4

“至正二十四年春正月丙寅朔,李善长等率群臣劝进,不允。固请,乃即吴王位。建百官。”[8]8这就是“继为王”。

《明史·卷二·本纪第二·太祖二》记载:“洪武元年春正月乙亥,祀天地于南郊,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号曰明,建元洪武。”[8]12这就是“终为帝”。

“龙兴今仰圣人容”,孙家鼐这位光绪年间的重臣、清朝的名臣,表达了自己对前朝开国皇帝的无限敬仰。

一副对联,概括了朱元璋的一生。孙家鼐是清朝名人,这副对联也是名联,朱元璋传奇的一生,被名人写成了名联,换一个角度看,也是朱元璋传奇的人生“造就”了这副名联,这正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到龙兴寺游历,站在朱元璋的画像前,品读这副对联,就是没有读过《明史》,没有读过朱元璋的相关传记,也可以了解朱元璋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一代开国皇帝的传奇一生浓缩在一副对联中,形成了名人名联。一副对联,书写了朱元璋的传奇人生,也让更多的游历者了解了朱元璋的传奇人生;一副对联,表达了孙家鼐对朱元璋的无限敬仰,也激发了更多的品读者对朱元璋的崇敬之情。

4 结 语

朱元璋利用皇权,推动家家户户贴春联,春联成了春节的标签,于是对联这种语言艺术形式深深地植根于春节习俗中,并由此获得了无限的生机,从明朝开始,对联进入繁盛时期。朱元璋喜爱创作对联,他创作对联,丰富了对联的内容,形成一些对联创作历史上的佳话。朱元璋是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皇帝,他的传奇一生被清朝重臣孙家鼐凝炼成一副对联,广为流传,成为名人名联。朱元璋和对联的发展有如此密切关系,被称为对联天子,名副其实。

[1]谷向阳.中国对联学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126-135

[2]龙辅.女红余志[M]//陈尚古.簪云楼杂说.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

[3]周晖.金陵琐事:续金陵琐事[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

[4]徐龙梅,延平.南京楹联的发展轨迹[J].江苏地方志,2006(3):51-54

[5]永志强.对联天子朱元璋[J].中国地名,2006(9):27

[6]许慎.说文解字[M].徐铉校订版.北京:中华书局,1963

[7]赵尔巽.清史稿[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8]张廷玉.明史:卷一[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胡永近)

10.3969/j.issn.1673-2006.2017.04.015

2017-01-18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皖北地区名胜古迹对联和匾额研究”(AHSKY2015D103)。

傅华辰(1969-),安徽凤阳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文学、词汇、语用。

H122

A

1673-2006(2017)04-0053-03

猜你喜欢
太祖孙家下联
LARGE TIME BEHAVIOR OF THE 1D ISENTROPIC NAVIER-STOKES-POISSON SYSTEM*
婆婆纳
鸟巢大作战
大钟惊魂
玩转正阳门
小试身手
曹植聪慧
羊年春联
意外怀孕,怎么办?
地龙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