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莉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妇女儿童医院,山东 威海 264400)
子宫肌瘤是临床常见、多发的妇科良性肿瘤疾病,以育龄期女性发病率较高,发病后患者将表现出子宫出血、盆腔压痛等症状,若未及时治疗甚至造成流产、不孕等严重后果,应引起相关医护人员及患者注意[1]。本文将选取我院收治的325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探讨子宫肌瘤患者经米非司酮治疗的适宜给药剂量,为提高患者疗效、预后提供切实依据,现详述如下。
子宫肌瘤年龄21~54岁,平均(40.13±1.09)岁,病程3个月~2年、平均(0.87±0.16)年,疾病类型:单发243例、多发82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325例子宫肌瘤患者均分为研究组(n=163)、对照组(n=162),各组上述相关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与排除标准:①经影像学检查确诊发生子宫肌瘤,未合并其他妇科疾病;②具有正常的心、肝、肾功能;③排除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精神系统疾病者;④排除子宫增大、子宫不规则等异常情况者;⑤排除恶性肿瘤患者;⑥对本次研究所需米非司酮药物具有良好耐受性,可遵医嘱完成用药;⑦于本次研究前三个月内未使用可影响机体内分泌系统的相关药物、前1周内未服用可对胃肠动力学造成影响的相关药物;⑧无妇科手术史;⑨本次研究前1个月内无重大创伤;⑩本次研究内容通过本院医学与伦理研究会审核,患者及家属对研究内容完全知情,研究前指导其独立签署由本院医学与伦理研究会制定的知情同意书。
1.2.1 治疗方法 两组子宫肌瘤患者均接受米非司酮治疗,药物由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00648。各组行不同的米非司酮给药方案,即研究组每晚口服1次、每次给药25mg,对照组每晚口服1次、每次给药12.5mg。两组子宫肌瘤患者均连续给药3个月为宜,完成治疗后来院复查。
1.2.2 观察指标 ①治疗效果:记录两组子宫肌瘤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等数据;②激素变化: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相关激素水平变化情况,如促卵泡成熟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促黄体生成素(hormone,LH)、雌二醇(estradiol,E2)等;③安全性:记录两组用药期间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药物疹、恶心呕吐、头晕、乏力等。
1.2.3 治疗效果判断标准 根据《妇产科学》[2]中提出的相关标准判断各组子宫肌瘤患者临床疗效:①痊愈:治疗后复查影像学(超声)原有子宫肌瘤消失,阴道流血、盆腔压痛等临床症状消失;②显效:治疗后超声复查可见子宫肌瘤体积较之前减少50%以上,临床症状改善或消失;③有效:治疗后超声复查可见子宫肌瘤体积较之前减少幅度在25%~50%,临床症状好转;④无效:治疗后超声复查子宫肌瘤体积较之前减少25%以下甚至增加,临床症状未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为各组子宫肌瘤患者显效率、有效率与痊愈率之和。
采用SPSS.19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t 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子宫肌瘤患者均顺利完成为期3个月米非司酮治疗,无中断、退出、失联、死亡等异常情况。经分析可知,研究组子宫肌瘤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对比并无显著差异,分别为90.18%、91.98%,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两组子宫肌瘤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n(%)]
治疗前两组子宫肌瘤患者FSH、E2、LH等激素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SH、E2、LH等激素水平均较之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对照组上述指标下降幅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表2 两组子宫肌瘤患者治疗前后FSH、E2、LH等激素水平变化情况对比(±s)
表2 两组子宫肌瘤患者治疗前后FSH、E2、LH等激素水平变化情况对比(±s)
注:*对照组与之对比P<0.05;★治疗前与之对比P<0.05。
组别 FSH(IU/L) E2(Pg/ml) LH(IU/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n=163) 6.71±1.435.24±0.23★* 83.45±17.6875.64±14.27★* 21.50±5.466.11±0.24★*对照组(n=162) 6.72±1.625.25±0.25★ 83.44±17.9675.91±13.66★ 20.98±5.516.12±0.27★
两组子宫肌瘤患者经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期间,研究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12.88%显著高于对照组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发病率较高的良性肿瘤疾病,目前临床尚未明确其发病机制,但有研究认为其发生、发展与机体雌激素水平具有显著相关性。研究表明[1],多数子宫肌瘤患者发病后可表现出盆腔压痛、月经改变等症状,但由于个体差异客观存在,部分子宫肌瘤患者发病后并未表现出典型症状,仅利用体检发现此病,应引起相关医护人员注意。
有研究显示[2-4],虽然手术切除是目前临床用于治疗子宫肌瘤的主要方式,且随着微创技术长足发展,对子宫肌瘤的治疗创伤已较之前显著减少,但仍有部分患者由于惧怕手术所致疼痛感、担心术后对生育功能造成影响等因素从而无法积极配合手术治疗此病,因此如何针对此类患者选择切实有效的保守治疗方案已成为广大临床医生共同关注的热点。
综上,应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有效性、安全性均较优,有利于保障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值得今后推广。
[1] 余 霞,袁晓燕,犹 力,等.不同剂量米非司酮在子宫肌瘤保守治疗中的疗效分析[J].西部医学,2014,26(5):639-640,643.
[2] 乐 杰.妇产科学[M].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5-66.
[3] 蒲元芳.日服25mg、10mg米非司酮用药方案治疗子宫肌瘤的比较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5):523-525.
[4] 韩 丽,马汝平,龙 艳,等.小剂量米非司酮联合中药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的临床体会[J].山西医药杂志,2014,43(2):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