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玉耀
【摘要】本文论述了教师通过借助适合的实物教具,设计学生动手操作活动,运用具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以及创设有效的实践场景,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丰富学生对于空间的认知,促进学生空间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力,为学生的各学科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 空间观念
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A-0047-02
空间观念是空间想象力形成的思想基础,将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产生较大的影响。新课改以来,新课标对于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在新版教材中也编排设计了一些基础的几何知识,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帮助。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各种能力、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通过有效的措施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看一看,利用观察教具形成空间意识
眼睛是学生获得外界信息的重要感官,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各种符号,使看到的事物在大脑中留下印象,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促进学生各种能力和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为了培养小学生的空间意识,提高小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借助直观形象的教具,让学生细致观察,形成对空间的初步认知。
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位置》一课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一个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变换的场景,当绿灯亮起时,行人通过人行横道,而汽车却停下来了。教师一边让学生观看视频,一边提出问题:“大家看到的这种有序场面靠什么做到的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红绿灯。”“非常好!下面请大家再细致地观看这则视频,看看红绿灯的三种不同颜色的灯是按照什么顺序设计的呢?”学生觉得很有意思,认真观看视频后,有学生回答道:“红灯在最上面,绿灯在最下面,黄灯在红灯和绿灯的中间。”教师表扬了学生观察得很细致,并且进一步强调:“大家的回答实际上就是揭示了红、黄、绿三种灯的位置。”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初步形成了空间观念。
观察直观教具是学生形成空间意识的第一步,教师要对学生的观察过程给予必要的指导,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获得客观而全面的信息,为空间意识的形成奠基。
二、做一做,通过动手操作丰富空间感知
爱动手、爱尝试是小学生的共同特点,也是小学生最常用的学习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增强自身的感知,获得大量的感性信息,对事物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设计适合学生探究的活动,围绕着空间观念的形成,组织学生开展动手操作,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经验丰富空间的感知。
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图形与变换》一课时,为了促使学生建立自己的空间观念,形成对空间的感知和理解,教师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了不同形状的图形,在开始上课时首先对原来学习的有关“角”的定义、分类等进行复习,学生通过回答问题,达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也为新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准备。接着进入“平移和旋转”的学习,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不同形状的图形,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平移和旋转的操作,再用准确的语言描述自己是如何操作的。学生对这类动手尝试的活动兴趣较高,纷纷开始动手操作。学生经过亲自动手,平移了不同的图形,并且观察了平移后物体的位置和特点后发现平移不会改变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只是改变了物体的位置。最后学生又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了旋转操作。通过这样参与操作活动,学生亲身感知了物体的形状、位置等发生的变化,丰富了自己对空间的感知。
学生对那些形象直观的实物通常都会产生比较强烈的感知,教师通过为学生创造机会,提供一些可以动手操作的物体,让学生可以亲自动手尝试,从而帮助学生获得独特的空间感知。
三、想一想,运用思考问题激活空间想象
思考对于学习活动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更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思考。教师要通过设计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问题,激活学生的大脑,引导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形形色色的图形符号,唤醒学生对空间的丰富想象,让学生在思考和想象中强化空间意识。
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变换与位置》的内容时,教师首先明确了本课时的学习目标:对于轴对称图形形成初步的认知,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性质特点,并且学会作对称轴。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时,首先通过投影仪展示了一组轴对称图形,包括长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圆形等,先让学生观察欣赏图形,再尝试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学生认真观察教师给出的图形,发现这些图形可以沿着某一直线对折后得到的两个完全重合的图形。此时教师提问:“你能根据自己观察的结果给轴对称图形下定义吗?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呢?”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有的说:“沿图形中的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可以完全重叠,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而那条直线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教师说:“很不错。看来同学们对于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已经理解了,接下来大家用2分钟的时间,想出你在生活中看到的轴对称图形的例子,看谁说得又对又多。”学生开始思考,并且对常见事物进行了联想,头脑中形成了一个个具体的轴对称图形,包括医院的十字标志、衣服、人的身体等。这样,在积极的思考和想象中,丰富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知,形成了空间想象能力。
四、用一用,借助实践应用强化空间观念
实践应用是巩固学生的行为、观念的有效途径。在学生初步形成了空间观念后,教师还要创设实践应用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强化自己的空间观念,丰富自己对空间的认知,增强应用空间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体验,最终达到强化学生空间观念的目的。
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一部分内容时,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如滑滑梯、乘坐电梯、旋转木马、乘坐火车、摩天轮等,让学生对“旋转和平移”有初步的理解。“同学们,我们乘坐电梯和火车时,是沿著直线运动的,这种现象叫平移,而旋转木马、摩天轮等,都是围绕着一个固定的点或者一个轴移动的,这种现象叫旋转。”教师先向学生解释,然后再播放一组精美的图形,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的特点,最后运用自己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作图。学生通过观察选择了一个自己喜欢的图案,有学生选择了“和谐号火车”,有的学生选择了“飞机”……然后思考想象这个图案通过什么方法可以得到,最后亲自动手绘制图案。学生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强化了自己的空间意识,也明白了空间观念在生活中的用途很多,锻炼了学生运用空间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应用空间观念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空间观念的应用价值,不但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空间认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品质,实现能力与观念的形成相互促进。
总之,促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而空间观念的形成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挖掘有用的数学教学资源,立足于小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特点,通过观察、动手操作丰富学生对空间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逐步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形成良好的空间想象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