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鉴千秋
——从沈阳故宫院藏古代铜镜杂谈

2017-06-23 13:49/王
艺术品 2017年5期
关键词:铜镜铭文纹饰

文 /王 喆

典藏·知识

镜鉴千秋
——从沈阳故宫院藏古代铜镜杂谈

文 /王 喆

铜镜是中国古代人类用铜、锡、铅等金属成分,经制范、浇铸、热处理、磨光等工艺程序铸成的用以照容、梳妆的生活用具。是人类使用时间长,使用范围最广,与人类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金属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的祖先最初以水为鉴。《说文》中有“监(鉴)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在古文献里,“镜”也称为“鉴”,二者常混为一谈。《庄子•德充符》“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楚辞•九辩》中曾提到“修饰而窥镜兮”,即指修饰整容是需要照镜子的。最初用瓦鉴,即陶器,金属出现后始以青铜铸镜。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保证了原料的供应和技术的不断成熟,在社会生活的实际需求之下,铜镜得以产生,并在战国、两汉时期,获得了巨大发展。唐代达到高峰,宋元以后逐渐转衰,明清时代铜镜生产仍在继续,直至民国初年。

中国铜镜不同于中亚地区的有柄镜,多为圆形带钮,正面光素用以照容,一幅《女史箴图》,我们得以看见铜镜的基本形制和使用方式。背面则雕刻各种纹饰图案,不仅浓缩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内涵,同时,又体现了高超的工艺技术水平,这些都是今天我们鉴赏铜镜的基本内容。

图1 唐海兽葡萄纹铜镜

沈阳故宫藏镜简介

沈阳故宫博物院所藏铜镜,经考古移交、海关罚没、拨交、拣选、征集等方式,汇集了汉唐、宋辽金元,直至明清时期各代的铜镜制品,基本具备了自汉唐以后铜镜发展的时代序列。铜镜史上的著名品种:如汉代博局纹镜、日光镜、唐代海兽葡萄镜(图1)、宋金的人物故事镜、清宫御制镜等俱在其中。透过这些镜子,我们可以感受古代铜镜的基本发展和蕴含的文化内容。

院藏铜镜造型多以圆形为主,也有菱花形、葵花形、带柄镜(图2)等。纹饰内容丰富繁杂,多见龙凤、双鱼、四神、双螭、海马海兽、禽鸟等动物纹饰及仙人、密戏、童子等人物,偶有素面镜。铭文以吉语为主,如“五子登科”“位至三公”“长宜子孙”“百岁团圆”“福寿双全”“长命富贵”,少有纪年镜。这些吉祥铭文,都直白地表达了人们追求长寿、富贵、功名的愿望。

图2-1 清 木柄铜镜

图2-2 清 木柄铜镜套

图3 汉 半球钮八乳钉规矩铜镜

图4 清 乾隆款六华水浮圆铜镜

1.汉半球钮八乳钉规矩铜镜

圆形,半球钮,方形带纹钮座,内区为T、L、V形博局纹,间饰八乳钉及花卉图案,其外一周篆书铭文、一周篦齿纹,宽缘上一周锯齿纹、一周缠枝花卉纹(图3)。

T、L、V 纹饰称规矩纹,又称博局纹,是汉代铜镜中盛行的一种装饰图案,取材于当时盛行于高士文人休闲时的一种博局游戏,反映了当时国家强盛、文化繁荣的太平景象。这种纹饰一直影响到后来,明清等朝仿制汉镜的主要纹饰之一。

2.清乾隆款六华水浮圆铜镜

直径 8.2 厘米。圆形,圆钮,窄缘。钮上书“乾隆年制”楷书款。内区形成六角内连弧纹饰,六角内一周三角锯齿纹,一周斜线纹,一周海水纹饰。每角处饰一组由六个凸圆点组成的装饰纹。六角外由海浪缠枝莲纹、三三纹组成。外区边缘饰铭文带,内有铭文 “含章橘树,斜临景娥,碧沼浮玉,寒香点波,空明一片,风漪邹罗,神光离合,星涵秋河”(图4)。

六华,即“六花”,《宣和博古图•鉴篇》卷二十八中有“汉六花水浮鉴”之名,铭文“上(尚)方作鉴宜侯王,左龙右虎掌四旁,朱雀玄武和阴阳,子孙具备属中央,长保二亲乐富昌”。由此可知,六花水浮镜,最早应为汉代尚方铸造的四神纹镜。至于其它纹饰是否含有前面所提的六花,已不可知。这对乾隆款的清宫铜镜应为乾隆时期的仿古之作。但是仅取其名,纹饰、铭文皆有很大不同。也由祝福双亲康健、子孙繁衍的吉语变为富有诗情画意的佳句了。

3.清乾隆款尚方百灵铜镜

直径 9.5 厘米。圆形。圆钮上“乾隆年制”楷书款。钮座外为双方框,框弦纹带内饰十二乳钉纹。内区浮雕兔、凤、龟蛇、马、鸟兽多种动物,肌肉饱满,立体感强,鸟做飞翔之状,马呈奔跑之姿,动态十足,一片生机。间以八个枚,枚中有六内向连弧纹饰,宛若花瓣,枚若八朵盛开的小花。中有三层圈带,一层菊瓣纹、一层曲折纹、一层上篆书铭文“汉宫鉴,尚方作,日鸟翔,天马跃,图百灵,祛不若,吐清辉,遍台阁”。外区为波浪形绶带纹。因有函匣,故钮无孔,仅作为纹饰对称的中心,起装饰作用。此镜为仿汉代尚方规矩纹铜镜,也是乾隆朝的仿古之作,但是色泽偏黄,当是合金比例调整所致,即锡的含量较汉代降低,而提高了铅的含量(图5)。

图5 清 乾隆款尚方百灵铜镜

图6 清 乾隆款四神双螭圆铜镜

4. 清乾隆款四神双螭圆铜镜

直径 8.5 厘米。圆形,圆钮上有“乾隆年制”楷书款,内区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另有两螭相对,以缠枝莲为点缀,图案生动活泼、立体感强。外区分三三纹、锯齿纹、双波浪纹组成,卷缘。内外区中间以铭文带相隔。铭文“四神警列兮双螭卫,光映重瞳兮千万岁”,为赞美铜镜纹饰及功能之句。整体纹饰规矩,层次分明(图6)。

从主体四神、双螭的纹饰内容及层次布局看,有汉镜的风格,仅在镜钮上加入了本朝的内容,因此主体还是仿汉代。不过乾隆朝的铜镜不仅在镜子本身上下功夫,更以研究、包装、收藏见长,和前面的两面镜子一样,该镜也用精制的楠木匣做凹槽盛装,整体作成书形,极为精制。

5.清乾隆款五岳真形圆铜镜

直径 11.6 厘米。圆形,钮及钮座呈五岳之嵩山图形,峰为镜钮,上有“乾隆年制”楷书款,钮四角向外拉长延伸,在形成的四凹形区域内,每区一图形,代表一山,与钮一起形成五岳。中间有铭文带,铭曰:五岳真形,传青鸟使,大地山河,蟠萦尺咫,写象仙铜,明鉴万里。窄缘上卷。

五岳真形图,为道教符箓,此纹饰铜镜最早见于唐代。唐代皇帝以老子后代自居,信奉道教,将道教纹饰铸于铜镜之上,可见当时的崇道之风。

6.清包换青铜款带柄花鸟纹铜镜

直径 17.3 厘米。圆形,有柄。镜背图案以浅雕而成,上方梅花点点,松枝遒劲,画中一凤鸟,拖着长尾单腿立于山石之上,正回首眺望,石下水波滚滚,远处台榭依稀。画面左下方有“包换青铜”四字楷书方图章款。窄缘微卷。整体纹饰宛若画作,线条纤细、流畅,美感十足(图7)。

此镜为清代民间铸造。“包换青铜”款识说明铸镜产业较为发达,商铺已有广告、防伪等意识,此种铭文最早见于宋代,如“真正”“无比炼铜”等,是商品经济繁荣、铜镜使用普遍的反映。

图7 清 包换青铜款带柄花鸟纹铜镜

铜镜的社会文化功能

铜镜,以其多变的造型、复杂的纹饰、丰富的铭文、精湛的工艺,代表着各个时期社会的审美需求,也寄托着人们的祝福、心愿和思念,承载着人们的追求,其功能便扩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早在唐代,太宗皇帝李世民就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铜镜至迟在唐代就已经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文化意义。

1.装饰的作用:铜镜本身就是一件工艺品,有的还配有镜座,或置于几案之上,或与镜台一起,陈于厅堂、居室之中,既实用又美观。此外,一些民族还有以镜子为饰品佩戴在身上的习俗。文献中曾记载:杜预在注释《左传》时,写到“鞶带而以镜为饰边,今西方羌故犹然,古之遗眼也”。

2.礼物与交流:铜镜兼具艺术价值与使用价值,自然可以成为古人相互馈赠的礼物,再辅以特定的纹饰和铭文,则再恰当不过。上至君臣之间、藩邦之间,下至百姓之间都有互相赠送铜镜的习惯。如唐玄宗曾在“千秋节”将铜镜赏赐群臣。在《三国志•魏志•倭人传》中,有便魏王赏赐倭国使者“铜镜百枚”的记载。在日本、越南、俄罗斯和阿富汗及伊朗等国均出土了不少中国古代铜镜。这些,都是铜镜作为中外交流纽带的见证。

图8 清冷枚 簪花仕女图

图9-1 清 乾隆款六华水浮圆铜镜外盒

3.爱情的信物:铜镜多为圆形,寓圆满、团圆、吉祥之意,也象征爱情婚姻的美满。因此在古代,铜镜就常用作爱情婚姻的信物,或嫁妆之一。一些鸾凤、双喜、双凤等纹饰和“长相、毋忘”等铭文,以及唐人“嫁时明镜老犹在,黄金缕画双凤背”(王建《老妇叹镜》)等诗句,都体现了铜镜作为爱情、婚嫁等之物的用途。“破镜重圆”的故事也是很好的体现,考古中也曾见到夫妻合葬墓中各持半面铜镜的实例。

4.避邪与陪葬:镜子可以反射日月的光芒,并可清晰成像,其科学道理古人不甚明了,却将其视为有“法力”,认为可以反射鬼邪之气,也可使妖魔鬼怪原形毕露。唐代之后这类铜镜被称为“照妖镜”,如八卦镜、神仙故事镜等。唐人小说《古镜记》中叙述隋人侯生临死时赠给王度一面能够避百邪的铜镜,《封神演义》《西游记》中都有照妖镜的描写。《红楼梦》又称“风月宝鉴”,就有“贾天祥正照风月镜”的章节描写。时至今日,也有家门前悬挂镜子来镇宅辟邪的。

铜镜具有避邪的功用,因此,在古代墓葬中,也将其置于墓室一定方位,起特定的作用。如浙江临安五代时期的墓中便有发现于前后墓室屋顶暗窗中置铜镜的,北方发掘的一些辽墓中也发现有将铜镜悬于墓室之内的现象。尽管墓葬中的铜镜除去避邪之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出于古人“事死如生”的观念,将墓主人生前所用之物加以陪葬,以供死者在阴间继续使用,但是这种随葬铜镜一般都放于死者身旁。

清宫铜镜生产与收藏

清代铜镜,随着玻璃器生产和发展,已处于没落之势,其实用功能逐渐弱化。在民间,虽仍加以使用,却远不如前代富贵华丽。而宫廷中铜镜,则更多承袭了前代的社会文化功能,并更加强化,逐渐演化为艺术品,主要用于欣赏和珍藏。清宫造办处亦铸造铜镜,而且工艺也颇为精妙。所造之镜,或仿古惟妙惟肖,或宫廷特色浓郁,均异常华美,独具特色。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1.实用性:铜镜自产生之初,就是人类赖以梳妆照容的生活用品,到清代早、中期,玻璃镜未能完全普及,另外,出于一种习惯和情节,传统铜镜依然被使用。在一些传世清宫绘画上,我们可以明确看到后妃使用铜镜的形象。如沈阳故宫博物院现藏清宫画家冷枚所作《簪花仕女图》轴(图8),其中即有后妃着装照镜形象;故宫博物院现藏有清宫佚名画家所用《雍正十二美人图》轴之“对镜”,描绘了清世宗(雍正帝)妃子对镜自赏的形象;故宫博物院现藏有清高宗(乾隆帝)妃子着古装对镜梳妆的形象。

2.仿古性:仿古之风自宋即有之,伴随金石学的发展和儒家理学地位的确立,文人深谙古代传统文化,成为了中华文化传承的有力推动和固有模式。清代承袭明制,以中原传统汉文化来巩固国家的政治建设,推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清朝中期尤其乾隆时期,皇帝本人接受传统汉文化教育,慕古之情浓厚,仿古尊古之风盛行,国力的昌盛、文化的推进、手工业技术的发展和帝王的推崇成就了仿古制造的高峰,铜镜仿古自在其列。清宫内务府生产仿古铜镜,其目的是来标示对传统文化的尊崇和颂扬,标明自身的文化正统的地位,有利于笼络、团结汉族知识分子,巩固清朝统治。其仿制的多为汉唐时期的典型式样和纹饰,如汉代的尚方造镜、四神双螭镜,唐代的瑞兽葡萄镜等,镜钮上均铸“乾隆年制”,纹饰已不再有汉唐时期风采,但是融入清代特点,独树一帜,宫廷色彩浓郁。

3.观赏与收藏:盛世重收藏。清代中期,国家富足,文化繁荣,在仿古慕古之风的带动下,收藏之风盛行。由《宣和博古图》收录的铜镜可知,铜镜在宋代就为宫廷所收藏,到了清代,尤其乾隆时期,古器物的收藏蔚然成风,于是清宫之内收藏了大量汉唐铜镜的精品。为此,乾隆皇帝命大臣们整理内廷收藏的典籍,连同造办处铸造的部分精美铜镜一起,编成了专门收藏铜镜的《西清古鉴》和《宁寿鉴古》。均做成书的外观,封面上写有铜镜的名字,里面是雕刻精美的楠木匣,作凹槽用来嵌入铜镜,十分精美考究。如沈阳故宫博物院所藏清宫御制铜镜,有 10 面即是如此包装。(图9清乾隆款六华水浮圆铜镜外盒、篆书御制诗及木雕装饰)不仅铜镜本身造型美观、纹饰华丽,寓意吉祥,连包装都带有工艺美术气息和宫廷文化内涵,呈现了清宫铜镜制作的奢华与美观。由此,足可以看出,清宫御用铜镜的收藏与赏玩价值以远远凌驾于其他之上,已经成为了一个艺术的符号和文化的象征。

图9-2 清 乾隆款六华水浮圆铜镜篆书御制诗

图9-3 清 乾隆款六华水浮圆铜镜木雕装饰

小 结

铜镜,从四千多年前的齐家文化开始,走进了人类的生活,“修饰而窥镜”,映照着人类的容颜,满足了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几千年来,从无到有,从少量使用到渐趋普及,从实用之器到收藏艺术品,无不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及人类的审美情趣相适应。金属冶炼技术、青铜中各种金属含量的配比技术、抛光技术、铸造技术及绘画技术等,无不影响着铜镜的发色、纹饰和工艺水平。如商周时期,社会生产力低下,铜镜形制古朴、纹饰粗糙、铸造工艺不精。而唐代,大唐的盛世也铸就了铜镜的辉煌。其造型丰富,纹饰多变,工艺精湛,可谓富丽堂皇。精工细致的金银平脱镜、嵌银、螺钿等特种工艺铜镜在历史上独一无二。宋镜的纹饰则拜托了固定化、对称式的结构,多了一些生活气息,有的宛如一幅画,如“柳毅传书”镜,“踢球纹镜”等,既传递出当时人们的精神追求,也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场景。而清宫铜镜,铸造精美、装帧华丽,辅以诗文绘画,艺术气息浓厚,也是清代中期文化与工艺技术“集历代之大成”的一个缩影。可以说,一面面铜镜,却浓缩了历史的真实,见证了文化的变迁。

(本文作者任职于沈阳故宫博物院)

责编/王可苡

猜你喜欢
铜镜铭文纹饰
纹饰艺术在石材装饰中的应用
蜡染的纹饰探讨
新乡市博物馆藏铜镜
汉皎光镜铭文释考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建平博物馆藏辽宋铜镜简述
雕漆纹饰的修复
君有远行镜铭文释解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龛楣纹饰研究
辽宋金铜镜辨识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