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晓熔
中缅边境的云南德宏州芒市,被称为“黎明之城”,这里分布着景颇族、傣族、德昂族等众乡少数民族,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教义成为一种信仰的力量,各个少数民族汇聚于此,和善共生。笔者曾两次深入到德宏州进行影像作品录风与调研,目的就在于通过影像这一媒介,挖掘与记录德宏少数民族民间工艺中遗失的工艺之魂。
傣族剪纸工艺:
傣族是水的民族,芒市市区内,分布着不同的傣族寨子,每个傣族寨子都会有不同的民族工艺呈现于观者眼前。他们如水的性格,安静地衍生着剪纸、竹编、银饰、乐器等门类繁多的民族民间工艺。傣族剪纸,来源于宗教体系,作为一门古老而质朴的艺术延展至今。题材多以佛教故事、花果、大象、孔雀、佛塔等内容出现,剪纸的材质都选择廉价的纸张进行裁剪,色彩多样,形式繁多,呈现斑斓的剪纸效果。其中,“喳”和“董”是傣家最具特色的一种剪纸形式,“喳”是一面类似三角形的小彩旗,“董”则是圆头燕尾,外形似鱼的一种长条形剪纸。每逢傣家的大小节庆、婚丧嫁娶等等,“喳”和“董”成为供品敬献与奘房、寨神、树神、家神、山神等。成为一种祭祀不可或缺的重要物件。笔者分别调研与拍摄了傣族剪纸非遗传承人邵梅罕、银忠德,在现场,两位非遗传承人用不同的剪纸方式诠释了这门来源于宗教信仰与傣家日常生活繁衍而生的工艺。邵梅罕老师,擅长利用对称图式进行裁剪与修饰,一张硕大的红纸在她手中玩转通透,在孔雀巨大的羽翼上,灵动地剪出片片翎毛。而银忠德老师是位虔诚的佛教徒,目前在芒市的菩提寺做守寺僧,他的剪纸,多以繁复的傣族图案进行裁剪,图形都经过抽取与分组,利用硬质卡纸,把不同纹样保留,在剪纸过程中,按照卡纸的纹样进行复制,当然,娴熟的技艺可以让银忠德老师变化出多样的图案,拍摄现场,短暂的时间内,一张对称的菩提树纹样的剪纸作品就跃然干光影中,闪动示人。
傣族竹编工艺:
由于德宏独特的地理位置与优越的生态条件,这里盛产竹类植物,傣族制作不同的器皿会选择不同的生长年限的竹子,通过对竹子的选材、材料的分解、编制、上漆四道工序完毕后,竹编工艺才可以完成。传统的傣族竹编是选用傣语中的“梅赏”这种竹子为材料,使用砍刀进行伐竹,并进行大约2毫米的竹丝细分工艺。编织技法有十字编、人字编、圆面编、六眼编、穿丝编、龟背编等。傣族竹编工艺具有菱形、梯田形、花形、蜂窝形、麻雀形、立体形等。傣族的习俗中,竹编工艺品小腰箩是情人约会的定情信物,除了具有生活实用功能之外,更多具有情感的延伸意义。在傣族竹编工艺拍摄过程中,笔者采用了另样的创作方式,用局部特写与对比的方式,呈现光影造型下竹编工艺延展的意义。
傣族葫芦丝制作工艺:
傣族的歌舞如同吃饭、劳作一样成为傣家生活的日常。每每节假日都曾见过傣家民族人民翩翩起舞的场景。在德宏州的梁河县,这里有着傣家舞蹈不可或缺的民族乐器制作工艺一一葫芦丝制作工艺。傣语叫“筚郎叨”(“筚”为傣语吹管乐器的泛称、“郎”为直吹之意、“叨”即葫芦),当地汉语又称葫芦萧。共有高、中、低音3种类型。葫芦丝选用葫芦、竹子为基本材料进行乐器制作。具体制作过程分为:第一、选料,一般选择紫竹为主要材料,竹子要外表完整光滑,根据调门确定竹子的长短取舍。第二、烘烤竹子,要用火势较旺的炉火进行火烤,使之笔直。第三、划线打眼,根据要求打出具体的音的孔位。第四、打孔與选择葫芦,葫芦的大小与竹子的粗细、调门成合适比例。第五、组装,把相关的部件进行组装和调试,完成一个乐器的整体制作。笔者详细走访了葫芦丝非遗人哏从国,在他的工作室,可以看到到处都悬挂着各种造型不一的葫芦,一节节竹子在他手中被划定出孔位,不断调试音律。当哏从国吹奏起葫芦丝的时候,忘情地表达着傣家甜蜜生活的幸福写照。
芒市玉雕工艺:
芒市的珠宝小镇,汇聚了众多全国的玉雕名家在这里进行玉雕工艺制作。中缅边境之地,有大量的翡翠、黄龙玉等玉材在这里进行流通销售,玉雕技艺也在这里蓬勃发展。其工艺特点有因料施艺、废料巧作、列脏去绺、化瑕为瑜、巧用巧色、浮雕、圆雕、镂空透雕、镶嵌组装等工艺,形成玉雕之工艺特点。在珠宝小镇的任何一个店铺里,随处可见玉雕师傅在忙着选择毛料、切割玉料、绘制雏形、精心雕刻、打磨抛光玉石等。一件精美的玉器工艺品需要玉雕师傅冗长的时间与个人精力进行塑造。在不断的雕刻声中,璞玉再现其光辉价值,玉雕工艺的价值也体现出来了。
德宏作为中缅边境的重要地区,汇聚着众多少数民族及其民族民间工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一些传统的手工技艺正在消亡。如何进行有效保护?这是在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是首要解决的难题。摄影艺术利用光影造型的方式,在瞬间记录的模式下,通过现场感受,塑造了一个看似唯美却实际的民族民间工艺制作现场。观者通过笔者大量的光影作品,可以触摸到遥远民族地区留存的手艺之美,这也是一种保存和发扬目前正在消亡的民族民间工艺的重要手段,摄影的魅力不止于记录和再现,而是通过摄影艺术家对光影的理解程度,提取富于个性特征的物像,呈现出视觉质感和精神愉悦。云南德宏的少数民族民间工艺,在实际采风与调研过程中,让笔者进行了诸多基于上述的思考,这样的瞬间感与光影感应该是保存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的一种重要手段之一:也可以说是艺术门类保存了非遗技艺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