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玲
【摘要】本文论述了在核心素养下,教师从“几何形体”“空间观念”“运动变化”三方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 核心素养
空间观念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A-0026-01
“核心素养”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下教育的发展趋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什么是“核心素养”呢?它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合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国家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那么,核心素养应该指向何处呢?笔者认为,在当前教育形势下,“空间观念”作为数学新课标的十大核心词语之一,是构成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元素。如何才能在核心素养下有效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呢?笔者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凭借想象,建立可逆“几何形体”
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形体,根据几何圖形想象所要描述的实际物体,这种形体之间的转换是小学生空间观念形成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时,单凭教师枯燥的语言描述,学生很难理解空间观念的概念及本质特点。此时,教师应引领学生通过想象来建立可逆几何形体关系,形成空间观念。
如有这样一道题:有一个表面积为352平方厘米的长方体木料,其中它相对的两端是正方形,如果把这个长方体锯成两段,得到一个最大的正方体,余下部分表面积是288平方厘米,求最大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要想解决这道题,单凭一遍又一遍的读题是不行的,只有借助想象,学生才能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对所求形体的大概意向。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想象来解决。学生经过想象、分割后,在头脑中形成了一幅画面:
此时,学生就很容易得出正方体的表面积。这样教学,不仅有效降低了难度,也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有效培养。
二、凭借直观,再现物体“空间方位”
在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中,学生能够想象出物体的方位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这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核心内涵之一。这种内涵主要体现在学生能用方位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以及所在方位、路线、位置距离等。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想象来帮助学生再现空间方位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方向》一课时,有这样一道题:在茫茫的大海上,有一艘轮船急需救援,但救援人员只有知道轮船所处的具体位置才能实施救援,如何确定轮船的位置呢?救援人员通过监测,发现轮船就在灯塔附近(如图)。
在引导学生解决这道题时,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进而得出轮船的具体位置,救援人员采取什么方法才能最快到达轮船所在地实施救援行动,最快的行动路线是什么。在教师的点拨、提示和直观图形的帮助下,学生不仅很快找准了轮船的位置,而且在查找的过程中将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教学目标真正落到了实处,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凭借语言,描述图形“运动变化”
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离不开语言的描述,这种语言既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也包括图形语言等。小学数学中有许多知识是与物体的运动变化有关系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边想象、边描述,进而使物体之间的运动变化关系能够在学生的描述中显得更加形象清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平移与旋转》后,学生对平移与旋转的概念大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在具体区分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时,学生还比较容易混淆,为了降低学习的难度,深化学生的学习,笔者展示了如下所示的图形:
学生观察这个图形后,教师让学生发挥想象,三角形A绕O按 时针方向旋转 度能够得到三角形B?以此类推,教师不断地变换图形的位置,并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去判断、描述和表达图形A与图形B的关系。这样教学,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学生对旋转的认识也真正得到了深化。
总之,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是离不开想象的,教师要善于借助想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