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艳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不是让学生“学到什么”,而是让学生“学会怎样主动学习”。因此,语文教师应在课前预习的方法上下一番功夫,寻找有效的预习方法加以指导。下面是我归纳出的预习方法七字诀:“读、画、批、纲、疑、查、论。”
读——初读课文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老师讲之前先自己读一遍或两三遍课文,这是语文预习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这种看似简单的预习,恰恰是学生搜索疑难、回答问题的前奏。因此,预习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综观小学生的特点,朗读是最好的选择。到了高年段,还要重视默读的指导。
画——圈画障碍
学生初读课文时肯定会遇到生字词,而预习时最基本的一点就是画出生字、词。如果学生在预习时能够见“生”就画,他就会去想办法认读。而且学生是很容易完成这一环节的,于是便会获得成就感。所谓“障碍”变成了挑战的动力。由画字词到画句子,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跨越。在预习中,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画出重点句。即让学生在预习时带着问题去进行,如画出能回答课后问题的句子,画出能概括段意的中心句,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等。在训练学生概括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主动积累好句子的习惯。
批——批注表达
批注,通常被人们认为是读书的好方法,其实批注也是预习的好方法。读后写一写,这正好吻合了“课标”提出的对学生进行“写”的训练。批注,不要求每个学生每天都做到。对于不具备阅读批注习惯和能力的学生,急于求成反而打消了其预习的积极性。可以要求一部分学生尽力去做,渐渐辐射到全体学生坚持批注式预习。学生批注时,教师进行具体的指导,如鼓励学生“有疑”而批注,争取让自己每天至少有一个疑问。在预习中若有不懂的问题,或有不同的看法,就在课文的空白处写上批注,发表意见,提出质疑,以便在讨论和听讲时研讨,以圈画辅助批注。比如预习《贱卖海张五》一课时,文中对海张五的描写:“中间一位穿得阔绰,大脑袋,中溜个子,挺着肚子,架势挺牛,横冲直撞往里走。”经过阅读体会后,在这句话的下面画一条线,表示这句话很重要,并在空白处批注体会:这句用了外貌和动作的描写,表现了海张五仗势耍威,横行乡里的形象。
纲——问题为纲
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重点课文,我以问题为纲去布置学生预习,让学生有重点地进行深层次的预习。通常在课前精心设计几个题,问题一般不要太多,力求突出重点,并能激起学生再读课文的兴趣。在第二天的学习中,把学生的预习问题作为重点贯穿于课堂教学,师生共同探究的这几个问题,就是本节要突破的教学重难点。因为有了预习在先,难点不难,重点已然被重视,保障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获得整体的教学效果。
例如学习《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一文,我设计了如下的预习提纲:(1)钱学森为什么要回国?(2)钱学森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更能表现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3)第二自然段是什么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钱学森在科学上有着怎样的贡献?在名利面前又是怎样做的?学生根据提纲去预习思考,课堂上老师再组织大家讨论交流,这样就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疑——质疑思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问就是学与问的融合,学而不问就难以长进。因此,引导学生在预习中充分寻找有疑惑的地方,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一般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质疑:
读课题而质疑。题目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或揭示作者的写作目的,因此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题目进行质疑问难的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如预习《山洪一样的掌声》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看题目质疑:“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是山洪一样的掌声呢?”“这掌声送给谁?”“作者为什么用山洪一样的掌声做题目?”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去读课文,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抓关键词句质疑。在教学中,抓住一些关键词句进行质疑问难,能成为理解课文内容的突破口,帮助学生准确地感知课文描述的情景。比如,在预习《火烧云》一课时,有的学生质疑:课文中“天空中的云从东边一直烧到西边……”这句话中,为什么要用“烧”字?学生抓住了课文的关键词进行质疑,说明真正用心去读课文了。
结合自己的认知水平,随时捕捉灵感式质疑。指导学生读课文时,有疑问即时记录下来,即使不能够独立解决,但是要重视这“疑”。这样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学生在预习中有了疑问,上课时带着自己的疑问有目的地听讲,预习与听讲有效地联系在一起,预习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听讲的效率也提高了。
查——查找资料
“课标”要求高年级学生要“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因此,我要求学生在预习时一定要重视“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首先帮助学生走出查找资料的误区。查找资料的途径不单是网络。因为我面对的学生大多是农村学生,利用网络学习还有难度,因此我首先领学生走出“网”的误区,培养学生多读书、互相借阅书籍的好习惯。鼓励学生从书籍、报纸、杂志中查找资料,甚至到生活中去寻找资料。实在没有能力自己查到的资料,一定要在听别人汇报时认真记录或复述。总之,尽量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办法完成资料查找,让学生在预习中重视查找资料的作业。如预习《重科学,轻名利》一课时,我让学生搜集与钱学森有关的小故事,讲给同学听。班里没有查到资料的学生,我让他认真记录,学生在听同学汇报资料时格外感兴趣。他一旦感兴趣了,就会尝试着自己去查找资料了。
论——求同存异
很多教师认为,预习一定是在课前完成的,其实不然。预习的更高層次是在课堂上完成的。组织学生在课内预习时,采取互相讨论的方法,目的是求同存异,切磋琢磨。把重点问题突出出来,以便成为当堂的教学重点。如在《在青山处处埋忠骨》的预习中,先让学生汇报预习成果,认读了本课生字词,接着引导学生向纵深处预习,提出这样的问题“中国的词语都是带有感情色彩的,请同学们试着体会,齐读一遍。谁能用上一两个词语,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大意”。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小组内互说、点评、补充。最后各组代表在全班说,全班学生共同讨论出答案。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变预习为“知新”了。
总之,语文课前的预习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培养自学能力的有效方法。因此,语文教师应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给予有效地指导。通过有效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穆棱市实验小学)
编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