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些“板凳上的谈心”

2017-06-23 12:33曹怡晴
农村.农业.农民 2017年11期
关键词:板凳大伯贫困户

曹怡晴

多一些“板凳上的谈心”

曹怡晴

从“套话”到“大白话”,这语言上的“转码”,需要党员干部时刻保持乐于谈心的自觉,增强善于谈心的能力。

笔者最近在重庆开州区满月乡双坪村调研,参加了村里的一次院坝会。村口坪坝,第一书记以及村干部等同村民们一块儿坐在几条板凳上,聊起了扶贫搬迁政策。一位村民提出:“我大伯还是想待在山上,住我爹隔壁能有个照应,就把原来的房子重新修修不行吗?”听罢,第一书记便劝道:“老王啊,你们一家都搬到镇上了,你爹迟早也要搬走,你大伯一个人谁照顾?山上那屋太危险了,搬下来,用水用电都方便,去卫生院也快。而且,新农村这边乡亲多,左邻右舍的,不比山上好哇?你大伯是五保贫困户,搬家、建房子国家都有补助,钱的事别担心,再好好跟你大伯说说好哇?”拉家常似的,就把搬迁的好处、帮扶的政策给村民解释得清清楚楚。

在农村扶贫工作中,这种“板凳上的谈心”,很有必要。过去有些驻村干部在给贫困户宣讲政策时,怕说错话,老习惯照着文件原原本本地念。台上讲得干瘪枯燥,台下听得云里雾里,大多数贫困户根本不晓得政策文件到底说了啥,对参加村民会议也不积极。其实,刚到村里驻村调研,笔者也常因“说话”吃了不少亏。进了一家贫困户,张口就问:“大姐,您家里平时有享受到啥帮扶政策没有?”自以为问得挺热乎,可对方却一脸茫然:享受?帮扶?政策?啥意思?不懂!沟通不畅,村民就不乐意拿你当自己人,也懒得掏心掏肺讲自个儿的事,这时候还谈什么挖鲜活故事?想都别想。

在脱贫攻坚成效评估过程中,一些第三方机构也总出现这种尴尬的无效沟通。该村所在区县的扶贫办主任曾分享了类似的故事:去年,由某大学教授及在读研究生组成的评估组来到邻镇某村开展评估工作,因为评估组成员之前没有和贫困户打交道的经验,全拿规范的书面语来提问:扶贫攻坚工作中,政府有没有派结对帮扶干部来你们家?有没有制定相应的帮扶措施?听得村民好不耐烦,多数回答“没有”或“不知道”。其实,试着换成更通俗的群众语言,效果就会好得多:平时有没有干部到你们家里来?有没有跟你们一块儿想办法多收粮食多挣钱?面对这样亲切易懂的询问,村民们才能听得进去、答得出来。

当然,不仅仅是在扶贫工作,“做好党的一切工作,必须走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怎么走?学会说话很关键——拒绝“高冷”,还原“草根”,少说“官话”,多说“白话”。在这方面,近几年不少地方都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例如,去年9月,河南省出台《河南省行政机关政策文件解读实施办法》,要求“红头文件”必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群众关心的事情讲清楚。从“套话”到“大白话”,这语言上的“转码”,需要党员干部时刻保持乐于谈心的自觉,增强善于谈心的能力。

面对群众,无论是在村道巷口的答疑解惑,抑或是入门入户的信息沟通,多一些“板凳上的谈心”,多创造以心交心的机会,党员干部才能真正成为“发展的开路人、群众的贴心人”,而群众,也才会真正把你视为无话不谈的亲人、真心相待的朋友。

猜你喜欢
板凳大伯贫困户
爱板凳腿儿的老韩
泰然处之
修伞
修伞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板凳狗
小板凳
板凳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