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养了28个孤儿的英雄母亲
都贵玛和曾外孙女在一起
边防大队官兵看望都贵玛
她是杜尔伯特草原上的英雄母亲,电视剧《静静的艾敏河》和电影《草原额吉都贵玛》的原型人物。她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却在平凡的奉献中感动了无数人。她就是都贵玛。1942年,都贵玛出生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脑木更苏木。19岁时,她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抚养了28个南方孤儿。如今,古稀之年的都贵玛安度晚年,享受着一个母亲的天伦之乐。
要讲述都贵玛的故事,就要从内蒙古接收3000余名南方孤儿的历史说起。上个世纪60年代初,我国连续3年遭受自然灾害,全国各地出现不同程度的粮荒。在江浙一带的农村受灾地区,许多家庭选择将幼年子女遗弃到上海等大城市,上海孤儿院为此收留了比正常年份多几倍的弃婴。但是由于食品严重不足,孩子们因营养不良患病、夭亡等现象时有发生。时任全国妇联主席的康克清知道情况后,立即向周恩来总理汇报。
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康克清找到时任内蒙古自治区主席的乌兰夫。乌兰夫当即决定从内蒙古向上海紧急调拨一批奶粉、炼乳、乳酪。考虑到这些援助只是暂时性的,乌兰夫征求内蒙古其他领导同志的意见后,决定将上海的孤儿都接到内蒙古,让牧民来抚养。
这一想法得到周恩来总理的肯定,乌兰夫立即派人到上海具体商谈把孤儿接到内蒙古的联系接洽和准备工作,对于这次行动,乌兰夫下达了“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指示,要确保3000余名孤儿一个不少地安全到达目的地。
当时,牧民们纷纷骑着马、赶着勒勒车,来到育儿院申请领养孤儿,有的牧民甚至一下子领养了五六个孩子。牧民对待这些孤儿就像对待自己的亲生骨肉一般,教他们打猎、骑马、讲蒙古语、读书写字,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送到内蒙古大草原的南方孤儿,被牧民亲切地称为“国家的孩子”。1961年9月的一天,都贵玛被分配到乌兰察布盟(现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保育院,抚养旗里刚刚接收的28个“国家的孩子”。那一年,她19岁。这个尚未成家的姑娘,经过简单的培训,就成为28个孩子的额吉。
都贵玛说:“当时陆续送来了28个孤儿,其中最小的才刚刚满月,最大的也仅仅6岁。他们就像嗷嗷待哺的小羔羊,等待着草原宽广的胸怀去接纳。”从来没有带过孩子的都贵玛,从换尿布、喂奶粉学起,养育着这些素不相识的孤儿,每天都忙得焦头烂额。
“为了让这些南方来的孩子逐步适应草原生活,他们先在旗里集中抚养了6个多月,又在苏木(镇)集中抚养了9个月,然后才慢慢让牧民接回家。”都贵玛回忆,每养壮或养大一个,别人就接走一个,她一次次经历着骨肉分离般的痛苦离别。
61岁的斯仁巴拉目前在四子王旗乌兰花镇为外孙女陪读。她是当年从上海送来的孤儿,也是都贵玛抚养的28个孩子之一,刚到内蒙古时她才4岁。在都贵玛照顾几个月后,她被自己的养母领走了。养母是一个伟大的蒙古族母亲,虽然单身却领养了两个女儿,对这两个女儿一直视如己出,将她们抚养成人,并看着她们成家立业、为人父母。斯仁巴拉的丈夫和她一样,也是当年从南方送过来的孤儿,相同的命运使俩人相濡以沫地度过了大半生。
对于在都贵玛身边生活的那几个月,斯仁巴拉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但是,斯仁巴拉将都贵玛视为另一个母亲,直到今天,她还经常去旗里看望都贵玛,如同都贵玛抚养过的其他20多个孩子。
28个孤儿陆续被领走后,都贵玛的日子回归平淡。她在苏木当过妇女干部,也学习过接生的技术,迎接了很多新生命的到来。值得欣慰的是,曾经抚养过的孩子们都在不远的苏木嘎查生活着,都贵玛总能得到关于孩子们的消息。被领养的孩子大多过得平凡幸福,草原人民用自己的质朴善良,抚育着这些被家庭和命运抛弃的孩子们。
8年前,都贵玛从苏木搬到了旗里居住。旗里以优惠的政策给她安排了住房,对她的生活也格外照顾。如今,她和女儿旭日一起生活,曾外孙女已经上了小学。一家人生活得平淡幸福。旭日告诉记者,母亲的一生平凡而伟大,从她记事起就总有哥哥姐姐来看望母亲。她要好好照顾母亲,让母亲颐养天年是所有孩子的心愿。
近年来,都贵玛的事迹广为传颂,她先后荣获“中国十大杰出母亲”“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自治区道德模范、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荣誉。还以她为原型创作了电视剧《静静的艾敏河》和电影《草原额吉都贵玛》。但是都贵玛总是说,草原上像她一样的母亲有千千万万,她们用自己无私的爱和博大的胸怀接纳了这些孤儿,草原人民没有辜负祖国的嘱托。
(摘编自《内蒙古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