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媛
向泥土致敬
——西气东输三线新疆段施工纪实
■ 李 媛
车窗外,飞沙走石,不断晃过眼前的除了远处的荒山就是沙漠。远处,一条管道如长龙横卧大地,与天边相接,最终头一昂,伸向山顶的浓重云雾中。
吐鲁番,一个被热气和火焰包围的地方,风沙卷地,尘烟四起。CPECC新疆油建全自动焊接机组就在这个号称是新疆“火盆”的地方施工,这里是久违的西气东输管道施工战场。一群刚从西二线东段固原施工现场转战过来的将士,马不停蹄,在这里又再次吹响战斗的号角,拉开国脉工程——西气东输三线建设的序幕。
在油建管道人心中,西气东输工程有着特殊的分量。因为管径大、战线长、技术新,更因为它是国家能源大动脉,牵动着首府市民的经济命脉、生活安康。因为这条线既要引进国外资源,又要输送当地资源,还要改善当地的能源结构。
9支参建队伍一路坎坷,一路风尘,均是油建管道建设的领军人物。10年来,参与西气东输的他们,不论是从跌宕起伏、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还是一马平川的吐鲁番盆地;不论是河塘密布、吴侬软语的江南水乡,还是天寒地冻的东北平原,到处留下了油建管道建设者的风采。有许多从平泰线焊完最后一道焊口的同志,连家都没回,就匆匆赶往西三线施工现场,开始了西三线的“第一道焊口”。
面对繁杂庞大的工程量和诸多困难,新疆油建公司集聚精兵强将,组建EPC项目部,沿路踩点建设营地,多次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勘踏重点地段,确定施工方案。经过半个多月的努力,筹建工作顺利完成。
西三线EPC项目部下设奎屯施工项目部,分昌吉分部、吐鲁番分部和乌苏分部。全线共16个机组、参战员工600余人。
征地协调方面,哪里的硬骨头先啃下来,就先攻克哪里。在征地协调上,由一名协调副经理总牵头,同时分管全线的铁路、省级以上的公路、大型河流穿越的协调工作,乌苏、奎屯、独山子、沙湾、石河子和玛纳斯各设一名征地协调人员,各司其职。
工程伊始,征地工作困难重重,有时一日进度近乎为零。
面对此景,新疆油建公司时任副总经理、西气东输三线工程总指挥陈东果断做出决定:战场转移,向明年的吐鲁番段进攻。为了不窝工,这次的转移是迫不得已。转移是为了寻找新方向,退却是为了更好的前进。
越往“火盆”中心走,身体愈发滚烫,气温逐渐升高,隐约可以感觉到嗓子被炸干,又烧又辣,鼻子也被厚重的带着热气的空气堵塞而呼吸困难。
在奎屯段施工受阻之后,以郭磊为首的全自动焊接机组50人就这样浩浩荡荡来到吐鲁番大河沿。这里的气候不及奎屯的湿润,也不及乌鲁木齐的凉爽,比新疆的夏季平均温度高出10余度。每一天,施工人员关注天气胜似关注工程。因为在新疆,风沙和高温的肆虐也会给工程顺利进行造成一定影响。
“不热的时候基本没有,这和奎屯反差太大。”班组长刘艳龙说。
一阵狂风刮来,有几名焊工赶紧用衣角遮住脸,生怕沙子进眼睛里一会没办法干活了。不到3秒钟,我的相机镜头被厚厚的一层细沙覆盖,嘴里吃进不少沙土。真有“盛夏火炉风怒吼,随风满地石乱走”之感。刘艳龙虽然浑身是泥土,瞬间变成个泥人,但依旧看着管口缝隙不停指挥校正,一丝不苟。
防风棚里,焊工除了穿工服,还要穿披肩,加上防风棚密封性强,焊几个来回温度急剧升高。如果外界40度,那里面就有60度。
地面的热浪穿透厚厚的鞋底,让双脚在工鞋里“炙烤”。员工穿着厚重的工作服,尤其是电焊工,披肩、焊帽必须佩戴整齐。电焊工的皮工服被汗水湿透,老焊工师傅肖红生说:“天气太热,我们一天下来喝8升水都不上厕所。晚上收工时,把被汗水浸湿的衣服脱下来吹干,都能在风中‘站立’。”面对艰难的施工任务,9个机组没有丝毫退缩,出勤率达到百分之百。
同时,为了不影响施工,只能避开中午高温期,机组人员早晨6点出工,待到中午1点最热时赶回营地吃饭,再从下午3点开始一直到晚上10点收工。每天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
郭磊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么企业兴亡,匹夫更有责。
面对诸多困难,油建管道人以苦为乐,讲的是奋斗、付出的是奉献,讲的是担当、付出的是忠诚。
管道将士有仗剑天涯的豪迈,更有风雨柔情的纤细。
在野外施工,数十公里甚至数百公里荒无人烟。除了轰鸣的机器声和油建管道将士的红色身影,那里再也没有生命的迹象,只有太阳和风沙不时地光顾这里。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久了,性情会变得急躁。这一干就是4、5个月,或许在每一项工程中,他们都把自己的身体当作一种“赌注”!
所有人吃住在工地,早晨7点出工,晚上10点收工……一位尝尽工程艰难的80后员工感慨地说,是西三线工程选择了我,也造就了我。
张广旗的女儿来看爸爸了。第一眼看到爸爸,就向他奔跑过去扑进他的怀里,抱着广旗的脖子喊着:“爸爸!爸爸!”一年没见,女儿长高了,长胖了。
响亮清脆稚嫩的声音,刺痛我们心脏的每一个细胞。广旗双眼通红看着妻子,抱着女儿,心里无限的温暖和踏实,微微一笑,道出一个铁面男儿一世的心语。
他的妻子张红是标准的好儿媳,这在他们项目上也是有口皆碑。然而鲜花和掌声之后,她曾经有过怎样不堪回首的等待,外人很难体会。
谁不想家,谁没有累的时候。班长郭磊对这些兄弟非常理解。持续作战磨练的是铁军刚强的意志,但心中那份思乡的情怀始终牵绊着铁军最柔软的地方。有的员工晚上想家,一人在外面深夜不归喝酒消愁。他得知此事,晚上不睡觉在外面四处寻找,陪在员工身边,听他吐出心中的不快。
为了消除员工的胡思乱想,他施展出各种笑脸,耍宝式的顽皮,终于使员工们破涕为喜。
“也许在这里,我们每天都会感到艰难和困苦,但是我们成就的是伟大的工程。我不是高高在上的机组长,他们干活我也干活,我和他们一样。”简单朴素的话语,道出一个管道人最真实又朴素的追寻。
全自动焊接机组的将士们如同士兵一样,有盐同咸,无盐同淡,过的是苦到极点的日子;他们集思广益,共同奋斗,用团队的力量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管线在延伸,队伍在成长,心理成熟了,焊接技术也过硬了。每个工地、上下工序之间配合默契,即使是新加入的焊工也很快能融入到这个集体中。
朴素、单纯、友爱、温暖,他们以从容的姿态展示着新疆油建人新风尚、新风采;奉献、执着、勇敢、坚持,他们依旧铁骨铮铮将“新疆油建”四个字大写。
他们的古朴、温和、坚持,是泥土和管道绵长的融合;他们以单纯的心灵面对天地,并融入天地,战天斗地,为荣誉而战!
是谁给我们送来了感动和震撼?正是这些泥土里成长起来的铁军,他们是天地中最美的战士!
在西三线施工攻坚阶段,让我们向奋战在西三线700余名参战将士致敬,向从泥土中走来的英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