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在柳州”:广西柳江县六道地区的棺材

2017-06-22 22:45黎自勤
智富时代 2017年5期
关键词:制作工艺

黎自勤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摘 要】自宋代起,中国民间就有“死在柳州”的说法,讲的是柳州棺材质量出众,很多人都渴望死后能拥有一副柳州地区生产的棺材。柳州棺材是以著名的“柳木”杉木制作,因其良好的木質和精美的外形得到人们垂爱,在著名的武侠小说里屡屡被提及,成为棺材中的“名牌”。棺材文化象征寓意深厚,是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柳州棺材的实地考察,了解其生产历史和制作工艺,并探讨在当今时代下柳州棺材行业出路问题。

【关键词】柳州棺材:棺材产业;制作工艺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

“早在北宋年间,就有‘死在柳州的说法,因为柳州杉木棺材名扬四海。”之后,有“柳州”、“柳记”等字眼的棺材铺在国内大批武侠小说的作品中屡见不鲜。在金庸的名作《鹿鼎记》第三十三回即“谁无病疾相笑,各有风流两不如”中写道:“柳州盛产木材,柳州棺材,天下驰名。是以有‘住在苏州,穿在杭州,吃在广州,死在柳州之谚。”古龙的《边城刀声》第二部第九章即“王老先生的意图”提到“拉萨城里最大的一家棺材铺叫‘柳州林记。”以及他的代表作《天涯明月刀》中为显示公子羽对傅红雪的重视而特别交代“那是口上好的楠木棺材,是特地从柳州运来的。”可见柳州棺材已然成为棺木中的名牌,并且深入人心。

作为一名民族学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的性质,向来对群体社区生活的语言、经济组织、婚姻制度以及丧葬习俗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敏感度。丧葬作为社区生活的重要内容,向来是民族学者研究的重中之重。而葬具作为葬礼中的重要内容,它在葬俗中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作为“死在柳州”的主角的“柳州棺材”的文化象征更是让人不得不一探究竟。

(二)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丧葬习俗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是纵观所有研究成果,对葬礼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葬具却鲜有学者作专门研究,偶有研究也只是根据考古资料和古文献去考察其生产历史和背后意义,去专门考察棺材生产工艺的论文和专著寥寥无几。

张亮采以“欲镜今俗,不可不先述古俗”为目的,在1910年出版了《中国风俗史》,全书分四个时代,阐述了黄帝以前至明朝历史时期的风俗,开创了近代中国丧葬研究之端;进入40年代,在文化人类学、民俗学、考古学等研究的推动下,国内有关丧葬史的研究逐渐增多。40年代以后,对民俗的研究主要以民间现存的葬俗为主要对象,其目的是对各地葬俗进行描述与揭示。

1982年夏之乾的《从考古学和民族学材料看葬具的产生和发展》运用大量考古数据和民族志材料对木质葬具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做了详细的叙述。以及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王琳发表于期刊《剑南文学》上的《略论我国木质葬具的产生》从环境、文化、技术几个因素探讨我过木质葬具产生的原因。

柳州棺材作为柳州品牌之一,历史上久负有名声。其生产、发展及演变过程反映柳州城历史变化。其中与棺材相关的一系列棺材文化更是引人注目。此次调查以柳江县成团镇六道地区为中心,并综合考虑其他区域,尽可能地将柳州棺材的生产历史、制作工艺以及相关习俗讲究收集、考察。本文的新颖之处在于:第一,国内学者对丧葬方面的研究成果丰富,但对棺材做具体研究的还很少。实地去考察棺材具体生产工艺的尚未见。第二,以民族学、人类学的专业视角来解读棺材背后的人类生死观、社会亲属关系建构等文化内涵。

二、柳州棺材

(一)柳州概况

柳州市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区内北部,处在桂、黔、湘三省所属的13个城区或县级市的交汇处。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内与柳州市相邻城市的有桂林市、来宾市和河池市。先秦时期,柳州属于百越的西欧、骆越部族杂居的地方。秦始皇在岭南地区设置桂南海、象三郡,秦朝末年至汉朝初年属于南越国属地。汉武帝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今柳州城内的驾鹤山下设置潭中县(古时柳江有潭水之称,“潭中”即指潭水中游,得名于此),是为柳州市建置之始,迄今柳州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镜内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

(二)交通状况

柳江地域多河流,交通便利。柳江为柳州市辖境内最大的河流,是珠江流域西江干流的第二大支流,在辖区汇集融江、龙江等河流,向东流入柳州航道管理区管辖处(称柳州航区,含市辖境内河流)西江干流黔江,经浔江、西江,在珠江口注入南海。“柳江发源于贵州省独山县更顶村,其上游为都柳江、浔江和融江(浔江和都柳江即溶江在三江县老堡口汇合后称融江)。融江在柳城县凤山与来自贵州荔波的龙江汇合后称柳江。柳江流经柳城境、柳江县、柳州城区、鹿寨县、到象州石龙附近的三江口,全长272公里。柳江将柳州市区和所辖县联为一体,是沟通城区和辖县的天然纽带,承载着柳州地区的文明发展史。

(三)桂中商埠

柳州素有“桂中商埠”之称,?汉武帝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今柳州城内的驾鹤山下设置潭中县,古时柳江有潭水之称,“潭中”即指潭水(今融江、柳江、黔江)中游,得名于此。谭中县设立于潭水中游,水运兼纳今龙江、洛清江,陆路是南宁、桂林的中继站,地理位置优越。千百年来,作为广西重要的贸易集散地,柳州在地区之间的商业贸易与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三国时期,谭中县城处于桂东、桂西两方临界线上,作为桂中和桂西北唯一的中心城市,凭借柳江水道联结了桂东、桂西两大块,成为两地区的交汇点。西晋时期,谭中县县城成为县以上桂林郡的郡治所所在地。此后,除宋末迄元代共约百年之外,为郡、为州、为府,作为桂中、桂西北中心政治城市长达1700年。这是它得以发展繁华商业贸易的重大因素。

清代,大批商人沿西江,入到柳江,到柳州进行商贸活动。在柳州沙街(今柳江路)一带,分布大量杂货行,典当行、米面行、土产收购行以及手工作坊。《皇朝通典》记载:“广东用广西之木,广西用广东之盐,广东民间资广西之米南下,广西兵饷则借助于广东。”木材成为柳州传统的市场坚挺货品。

(四)柳州棺材的历史发展情况

长安镇自明清以来便是融水县最大的商业集镇,作为桂北和黔东南地区的重要商品集散地。早在乾隆、嘉庆年间(1793—1796)就已经成为西南地区的杉木集散地。由于融县等地的杉木主要运到柳州,再转运到其他地方。为了方便管理木排,维护自身利益。光绪初年,融县多家木商联合组建“融庆堂”。当时的堂有:安庆堂:为广东木商的联合堂口;融庆堂:是广西木商的联合堂口。联安堂:为贵州、湖南、广西和福建等省区木商的交易中心;这些堂都是有封建色彩的组织,专门为本地木商谋利益,相互之间存在着竞争。证明此时的棺材行业已经成为一门大行业,并有专门的组织管理。融水县在解放之前主要以出售原木材料为主,解放后,融水镇仅有4家棺材铺和4家竹木加工小店。

凭借着优越的水陆交通位置,在历代商业贸易基础上不断发展,宋代的柳州已经成为广西中部商业中心。处于水路交通中心的柳州,成为桂东和黔西南木材运输的集散地。“上游融县、长安、三江、富禄、龙胜等地的大批竹筏木排沿江而下,直达柳州。”西柴街、黄村、马草坪、谷埠、寿板街等地沿河码头常停泊大量竹木排。这些木材有的直接运往广州、香港等地,成为木料运输的中转站。经过柳州的木排和食盐多停靠在谷埠,因此在柳州周围逐渐出现大量木材店。

民国期间,柳州的棺材作坊集中在柳江北岸城区的寿木街(今长青路)和南岸的谷埠街大同巷等处。从1955年起,棺材行业陆续组织起来。成立了三个棺材生产合作社,即长寿寿枋社、大同寿枋社、木具社,共有社员72人。70年代初,柳州实行殡仪改革,推行火葬,骨灰盒使用,棺材数量锐减,但港澳台地区和国外的棺材市场稳定。

三、柳江县六道口的棺材

六道村隶属柳江县成团镇,六道口是柳江县从柳江县城去往其下辖成团镇与国道322线交汇形成的三叉路口。90年代开始陆陆续续的开起了棺材铺,直至今日聚集在这个三叉口的棺材共有二十一家,较有名的有梁友仁棺材铺、善孝堂和小韦棺材铺。这里已经成为继资料记载的大同巷和谷埠街棺材集中地之后柳州棺材的新时期的繁华点。

(一)制作工艺

六道口棺材为莲花棺,即棺头和棺尾形似一朵盛开的莲花。制作棺材的木料一定要彻底干燥。一副棺材的制作一般要用到六片木板,上面最大块的是天板,与之相对的下面略小的叫做地板,旁边两块叫边板。在莲花中间正方形的一块木板叫做横板,横板是用较小的木头做成的,镶嵌横板时候要注意,横板放置时候,一定要按木板的纹路,横着放,不可以竖着。天地板一般用同一根木头锯成的两片,但若在锯的过程中或者操作过程中木板遭到损坏或者木材本身有瑕疵,无法与其中一块搭配,则会选用其他根尺寸相配的木板,尺寸相符合非常重要。

天板的头部和尾部要做成莲花瓣,需要师傅在制作时候,有意的做出莲花瓣的弧度。之后做地板,再是一个木头的两块木板做边板,边板内部需要凿空一个弧槽,为了让内部空间看起来更宽。最后在莲头和莲尾装置横板。这样白板就做成了,做完的白板放在店铺里,放在支架上,供客人挑选。客人看中后开始上桐油,上两三次,是为了防腐。

待其干后,就上油漆,漆都是是市面上一般的漆,主要是红黑两种。黑漆刷的是棺身,红漆涂连头和莲尾,棺材内部不上漆,主要是怕漆掉的时候污染了尸体。油漆一般刷两三次就可以,上好的标准是棺面油亮平整。

(二)棺材的规格

道口制作的棺材分有大中小型号。大型的棺材主要都是经济条件好的人家讲究排场或者死者福寿双全用的,小型的棺材是普通人家和生病或者年轻些三四十岁的或者意外夭折的人用的。大型的棺材可买到七八千块人民币,中型的是四五千,小型是两千多。

(三)挑选棺材的讲究

当地人非常忌讳棺材槽里有眼“眼”,所谓的“眼”即是树木生长的时候主枝干旁长有一些小枝丫,砍掉后,在枝丫长出的地方会有颜色较深的圈圈,像眼睛一样。放置尸体的槽内没有任何眼才是最完美的棺材。六道的风俗是头放在莲尾,所以莲尾是否有眼决定他们是否会买这一幅棺材。当地人认为,如果槽内的眼对着尸体的眼,他的后代将可能失明,若眼对着死者的肩膀那么死者的后人生下来就会没有肚脐眼。

四、火葬政策推行后,柳州棺材的前景与展望

现在棺材行业不如以前火爆,刚开始六道口棺材铺只有梁有仁和其他两家。后来其他村的或者六道村的村民看到棺材行业利润可观,纷纷来此开棺材铺,如今六道口已经布满了二十来家棺材铺。但是随着棺材铺的增多和火葬的推行,棺材市场大不如前。

梁友仁棺材铺老板娘说,棺材行业会保持目前的状态,不会消失,但也不会大规模的发展成为一个大行业。他们家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已经外嫁,儿子在单位工作儿子,但对棺材制作并不了解,也没有意愿要继承父亲手艺。

就棺材能否发展为工厂大制作业问题,我们访问了善寿堂的女老板。她表示不能,原因是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少,师傅少,手艺不行,不能开铺立业。而且目前的状况是,火葬盛行,棺材铺反而增多,前景不乐观。关于以后的发展,也要看国家政策的调整。但是对棺材行业的前景并不看好。他们十来岁的小儿子也表示不喜欢做棺材的行业,女儿也表示不怎么看好这个行业,没发展前景,行业发展是否有大突破还得看国家政策。位于梁友仁棺材铺对面与其同一时期在六道口开铺的老板表示,只要观念不变,风俗还在,就有市场需要,柳州棺材制作就不会消失。

(一)如何保护并传承柳州棺材生产

丧葬活动是由诸多要素综合作用造成的一种社会活动,这些要素诸如对死亡的认知,物质条件的多寡以及殡葬主题的地位的内涵或组合方式不同都会影响丧葬的操作。影响殡葬活动的六大社会性要素分别是:社会力、社会经济、社会心理、社会价值观念、国家的作用、社会需要。[]是否能保存并传承该工艺,与本地的丧葬习俗有直接的关系,土葬决定了棺材的市场需求。而国家现行推行的价值观念,即火葬以减少耕地浪费也会影响柳州棺材的发展。国家的作用在殡葬改革中对社会的调节、控制力度也直接影响土葬的发展。

(二)棺材行业的新出路

新时代,随着火葬的推行,棺材市场逐渐萎缩。王菊是柳州棺材的传承人,祖上自明代开始就是以棺材为业。火葬推行后,棺材市场面临冲击,王菊不忍祖上传统精湛技艺的丢失,又考虑当今政策所限制,决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为柳州棺材另寻出路。在继承祖上传统精细工艺的基础上,开发创新,制作出工艺小棺材,并取“升官发财”之意,同时开办“寿鹤”工艺品棺材生产厂,使柳州棺材名声得以传承下去。

五、结论

柳州棺材作为柳州死亡文化的象征符号,自宋代起就闻名民间,更是有“死在柳州”的说法。棺材行业能在柳州发展起来,并扬名海内外,主要是柳江上游的优质木材以及柳州作为木材集散地的地理位置决定的。许多人奔着死在柳州的名声,不远千里来到柳州只为寻得一口好棺材,因此催生了柳州繁华的棺材业,养活了一大批柳州人。柳州棺材做工细致,技艺精湛,是一代代棺材制作人智慧的结晶。它的工艺特色,文化内涵都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棺材的特色,反映了独特的文化内涵,是民间传统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舒启修、吴光升.马平县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

[2] 廣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西通志.林业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3]柳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柳州市志第一卷[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

[4] 柳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乡土柳州[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6.

[5]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西通志,林业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

[6]柳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柳州市志.轻工业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

[7]王夫子.殡葬文化学—死亡文化的全方位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

[8]石奕龙.中国民俗通志.丧葬志[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9]王夫子.殡葬文化学—死亡文化的全方位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189.

猜你喜欢
制作工艺
永德县乌木龙彝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形态特征
过山瑶“鸡公鞋”文化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