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芙蓉
由于生活学习环境的变化,大学生必须面对一个完全不同于中学时期的新的社会交往。然而,部分大学生却未能适应新的角色,在大学这个新的“社会”生活中陷入了人际交往的困境。在分析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困境的表象及其原因,从思想教育的层面提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的对策,以期为当代大学生良好人际交往提供帮助。
大学生人际交往困境对策高校生活是大学生人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大学生成为“社会人”的重要阶段。高校给大学生提供的发展环境和成长机会,完全不同于“保姆式”的中学生活。面对复杂的大学人际交往,如何妥善处理,是每一名大学生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但现阶段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却短板不少,有的甚至存在着严重不适应的现象,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等都不能正确对待,和谐相处。人际交往方面陷入困境,无法正常学习生活。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困境的表象
大学生精力旺盛、兴趣广泛、思想活跃,因此比社会其他群体的交往欲望都强烈,但实际交往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陷入了人际交往困境。
(一)交往技巧方面
虽然现在很多大学生已经意识到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但是在交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已严重影响了交往行为,究其原因就在于交往技巧的缺乏。大学生人际交往不懂得“我”,也不懂得“他”,而且在交往过程中不懂得如何沟通,他们不会正确使用各种语言和非语言的因素,导致出现出言不当的现象,这就大大影响了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
(二)心理方面
大学生常见的交往不良心理主要有自卑、自恋和嫉妒的心理。部分大学生因家庭条件或人生经历等存在自卑心理,不愿与人交往;有些大学生从小到大都受到宠爱和关注,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出现自恋心理;部分大学生发现自己在才能、物质、学识等方面比不上其他同学,嫉妒心理由此产生。
(三)人际冲突方面
大学生由于人际交往不善而导致的人际冲突主要有:一是不能正确对待恋爱问题,二是同学之间的人际冲突,三是与外界交往不慎而产生的上当受骗,这些冲突轻则产生心理阴影,重则导致危及生命或其他意外事故。
(四)交往动机方面
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动机也变得功利性和庸俗性,部分大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是以物质和金钱为基础和后盾。许多同学不靠自己刻苦努力的学习来获得各种优秀称号和荣誉,不靠平时的广结善缘和真诚待人来竞选干部和入党,而是靠请客吃饭和赠送礼品。
(五)交往范围方面
在中国不完善的教育制度之下,学生的课业负担、精神压力甚为严重,其生活轨迹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家庭——教室——宿舍”三点一线,这就导致了其人际交往范围的狭小。进入大学之后,开放程度虽然有所扩大,但大学生人际交往范围仍具有封闭性,以宿舍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大学生不愿与自己的辅导员、老师、家长敞开心扉交流,不愿主动向他们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
(六)现代通讯工具方面
互联网、电视、电话等现代化通讯方式的普及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直接交往减少,交往兴趣、爱好及需要减少,交往范围日益封闭狭小。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有些大学生沉溺于网络,使得性格孤僻,不与人交流沟通,加之互联网的封闭性、隐私性等特点,更进一步弱化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能力。
二、产生大学生交往困境的主要原因
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困境是客观存在的,其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等。
(一)大学生自身因素
从自我认知影响因素而言,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认知结构尚未成熟,受社会阅历及客观环境的限制,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形成理想化的主观臆断,而且在交往中过多地注重自己的需求和自我的发展;从情感影响因素而言,大学生之间积极交流和沟通有助于增进友谊,消极的交往情绪则会阻碍正常的情感交往。
(二)家庭环境因素
从家庭环境影响因素而言,家庭经济背景、教育方式、家庭所在区域都会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圈子产生深刻的影响;从家庭结构、居住方式及居住环境影响因素而言,现代家庭居住条件大大压缩了人们社会交往的范围和频率,在现代社会成长下的大学生久而久之便会失去与人交往的兴趣和能力。
(三)學校环境因素
从教育模式影响因素而言,教育模式、课程设置和教育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缺失,部分大学生心理封闭、不善交际、不懂合作;从区域文化冲突影响因素而言,来自不同区域、说着不同方言、遵循着不同地区风俗的大学生深受生源地“亚文化”影响,可能会出现一些交流困难的苦恼和无奈。
(四)社会环境因素
从社会负面价值观因素而言,当前社会上还存在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和假公济私、行贿受贿、腐化堕落等现象,这些社会现象与大学生长期接受的正面教育相反,与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求相悖;从通讯条件改善和互联网普及因素而言,通讯条件的改善大大减少了大学生面对面人际交往,网络的介入封闭了大学生的现实交往、削弱了人际交往能力。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对策
大学生自身和学校的因素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最大,而且大学生人际交往以与老师、同学的交往为主。因此,我们在提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对策时,应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度考虑。
(一)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自身素质
人际交往中最主要的任务是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中良好的思想品质、过硬的心理素质、得当的交往技巧、积极的交往态度等自身的主体素质。因此,我们要着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与心理素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大学生学会调控不良情绪和消极情绪、增强大学生待人接物的意识与技巧、提高大学生们的网络自律意识,只有提高了大学生自身的主体素质,才可以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才有可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化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矛盾
人际交往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比传统课堂教育及其他实践课程教育要困难得多、复杂得多。大学生情感恋爱、课外兼职、室友不和等思想问题大多都是由于交往活动引发的,都是校园中非常敏感、集中多发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往往涉及到大学生个人隐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老师难以进行针对性地教育和预防,因此,我们要对人际交往中的突出问题进行预测、通过师生交往及时捕捉学生人际交往信息以及通过及时细致的教育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三)营造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和谐环境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环境可以改变人。同时,人也可以改变环境。大学生由小到大的人际交往范围是从宿舍、班级、学院到学校,直至社会,因此,大学生人际交往环境的建设也要从小到大。大学生要通过人际交往来正确认识自我和对待他人,积极调整人际行为及改善人际关系,为创造出一个生动活泼、积极和谐的人际交往氛围而做出努力。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大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增进人际和谐,营造出有利于大学生良好的交往、学习和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何伟,王琳.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因素及解决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07,(12):72-73.
[2]王晓红.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及培养[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3,(09):65-66.
[3]冯宗侠.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调查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院学报,2004,(03):34.
[4]李娟芳.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06):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