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近现代报刊及报人史料述评

2017-06-22 14:17蒋冬英
兰台世界 2017年11期
关键词:粤东办报汕头

蒋冬英

(广州航海学院图书馆 广州 510725)

粤东近现代报刊及报人史料述评

蒋冬英

(广州航海学院图书馆 广州 510725)

粤东是东南沿海口岸的一个重要地区,特别是清末民初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嬗变和西方文化的输入,粤东地区近现代报刊出版繁多,其报人分布甚广,活动十分活跃,在我国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文化现象。有鉴于此,本文在尽力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试图对近现代的粤东报人报刊演进作简要述评,以便人们较为全面地了解到这一时期粤东报人报刊的出版活动。

近现代 粤东 报刊史 报人 出版

人文因素和历史发展进程的粤东文化积淀,反映在近现代报人报刊是极为突出的。据资料统计显示,潮汕和梅州等地区近现代报人有近四百人,在本区域创办报刊有四百多种。在这里“曾经涌现过一大批有影响的报刊,涌现过一大批有影响的编辑、记者、报刊活动家和报刊政论家,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杰出的进步和革命的新闻工作者”[1]。这些报人报刊不仅反映了岭南近现代社会的概况,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地区的民情民风,表现出十分鲜明的政治思想性。另外,在粤东地区几乎能找到近现代中国各种性质的报刊,如方言报、宗教性质报、娱乐性质报、理论性报、党政报、商业报以及一些风花雪月的小报。加之粤东地区是侨乡,地方报业多带有“侨”字的特色,特别是许多本地区报人来往于粤东与东南亚之间,或在国外办报,对当地的华文报业发展产生过许多积极影响,因此在出版形式上也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可以说粤东地区报刊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近代史料,它为研究粤东地方史、思想史和文化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和线索,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一种不可多得的文化现象。

一、社会文化更新,潮汕地区报刊荟萃

恩格斯早在1858年在《俄国在远东的成功》一文中就指出,汕头是“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2]。正是由于汕头自身具有优越的地理条件,自1860年汕头开埠后,随着欧美等西方文化的传入,中西文化的交汇和碰撞,使汕头成为一个思想活跃、舆论多元的社会,新闻事业也发达起来。加之汕头港市的形成,潮汕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逐渐由潮州南移于此,汕头埠便成为广东省最大的通商口岸之一。在经济上,加速了潮汕地区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瓦解,刺激了社会经济发生嬗变,客观上为地方近代工商业、电讯交通业的兴起提供条件,突出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在新学教育方面。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清政府腐败不堪,导致民不聊生。粤东一些有识之士,深知要启发民众觉悟,须重视教育不可。在此前提下,20世纪初,被梁启超誉为晚清“诗界革命之钜子”的丘逢甲与温仲和、何士果、温廷敬等师友在汕头创办岭东同文学堂。1899年丘逢甲(1864—1912)与温仲和(1849—1904,嘉应人)、何士果(1866—1921,大埔人,留日学生)等人,共同在潮州镇平会馆创建东文学院。隔年,迁至汕头市,于1901年正式开学,改名为“岭东同文学堂”[3]101-102。岭东同文学堂以“中学为主,西学辅之”,“务期造就同志有用之学”。全面改革旧学制实行新学,设立数学、生物、化学、外语等课程,还聘请日本教师任教,“以欧西新法教育青年,以革命维新鼓励士气”,传播新文化知识和民主思想,开本地区中国人自办新式学堂之端。

此后,潮汕教育也随之改革,1903年潮州金山书院(1877年创立)改制为潮州中学堂,韩山书院(1090年创立)改制为惠潮嘉师范学堂。这些改革都冲破了东西文化隔离,客观上打破了潮汕原先的文化教育壁垒,对当地社会文化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新学教育的兴起,使过去被封建思想禁锢的青年,初次受到西方自由民主的洗礼,也成为粤东近现代报刊产生的温床。

2.在新闻报刊方面。粤东近现代报刊,可以说是伴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而产生的。传教士、商人、旅游者、外交官、教师和海关行政人员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宗教和文化方面的活动,如开办学校、医院、印书馆、编印发行书刊报纸等,其中外国教会团体和传教士所起的作用尤为突出[4]。如西方文化直接渗入出版发行的《潮惠会刊》,该刊是1889年基督教会在汕头创办的,是以潮汕方言撰述的基督教教会期刊,从此掀开粤东地区首创报刊的历史。

开启民智除兴办教育这种方式外,创办报刊也是一种途径,已成为潮汕学者名流的共识。丘逢甲深感办教育和办报同样的重要,于是他极力支持杨季岳、温仲和、何士果等师友在汕头创办《岭东日报》。1902年5月5日,倾向维新的知识分子杨源(字季岳,梅县人,清光绪二十四年进士),与陈云秋、温丹铭等粤东一时名宿和潮汕著名学者,在汕头埠育善后街创办了《岭东日报》。1872年广州出版的《羊城采新实录》是内地出版的第一家近代化报纸,而《岭东日报》则是汕头第一家地方报纸,是20世纪初广东东部地区最早创办和最重要的报纸之一,成了中国近代报刊仅次于广州和港澳地区的最早诞生地之一。它开创了粤东“报界之滥觞”[5]。

《岭东日报》的创办,正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蓬勃发展的时期。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潮汕报刊就如雨后春笋般地增多。1921年,澎湃、邹志云、李国斟等人创办《新海丰》,该刊以“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创造新社会”为宗旨,在创刊号上,澎湃发表了《告同胞》一文,抨击军阀统治使民不聊生,“文化学术昌明以阻,世界人类进化益迟”。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在《新青年》是作为一种社会学说被介绍,到了潮汕的《新海丰》,它已经作为一种革命理论被宣传。可见潮汕地区新文化运动一开始便带有强烈的现实政治色彩。由于篇幅所限,五四以后出现的报刊就不一一赘述。五四以前粤东地区创办的报刊列举详见表一。

从《岭东日报》(1902)创刊到五四运动前夕,这一时期,潮汕先后创办的报刊有几十种。特别是汕头一个城市的报纸有这么多,可见汕头报业之兴盛,其舆论十分活跃。五四运动以后,广东革命报刊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出现了党办报刊、社团报刊和地方报刊三位一体,立体式宣传革命思想的繁盛局面。其主要内容有:宣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大政策和马克思列宁主义;进行反帝反封建军阀和对国民党右派的斗争;报道工农消息,指导工农运动;开展平民教育和青年问题的讨论等。革命报刊的创建发行与革命思想的传播,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国民革命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在积极传播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新思想的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革命青年,形成了南粤大地红色一片的壮丽景观。

二、勇于开拓进取,客家报人人才辈出

梅州地灵人杰、名流辈出。明末清初,大批客家人南迁到嘉应州形成粤东客家大本营之一,孕育成梅江文化,造就一批又一批客家优秀人才。其代表人物有黄遵宪、丘逢甲、叶剑英等。这些历史人物,在中国历史或梅州地区历史上享有他们的位置,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显然,这种质朴无华和务实避虚的精神,同样在粤东近现代报人报刊史上写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的黄遵宪。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梅县人,光绪二年举人,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任内介绍中国文化,研究日本文学、历史。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1894年回国,1895年与梁启超、汪康年、谭嗣同等人出资筹办《时务报》。1896年8月9日《时务报》正式在上海创刊,该报以救亡图存为己志,力谋中国的独立富强,与他政治上的维新改革观点一致。该报认为,要打开一条出路,为新事物的发展鸣锣开道,表现新思想、新内容,就要改革旧形式。《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维新派报纸,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是中国人办的第一个报刊。黄遵宪一生大部分时间活动于中国的政治舞台,可以说是一位出色的外

交活动家和一位推动变法维新的干将,真正走向世界的第一人。然而黄遵宪一生另一成就之一,则在于他创办的《时务报》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也是粤东地区报人的先行者。

表一 粤东地区近现代报刊简表(1902-1918)

如果说《岭东日报》是20世纪初广东东部地区最早创办和最负盛名、最重要的报纸之一,而梅县客家人杨源等则是《岭东日报》创办的第一人之一。可以说《岭东日报》主要是由客家人在汕头创办的第一张报纸。该报首任主笔温丹铭倡导的《报品》,阐明其办报的新闻宗旨和立场,就是要严格尊重事实,坚持公正客观,要“以‘主持公论,开通风气’[6]为宗旨。他力倡主持公论,不据办报为私有,必须为社会立言,为人民鼓呼,要对当政者进行监督。他主张让民众参与报刊舆论,以言论秉公忠告。这使得真正把新闻当作民众的耳目喉舌成为可能”。他认为“要实现办报的新闻宗旨,则必须坚定地做到:‘毋徇于意见,毋动于客气,毋瞀于瞽论,毋惑于虚荣,毋诱于利禄,毋胁于威武。’[7]102-116他对‘报品’和‘六毋’的精辟概括,明确提出办报的最高宗旨。”[8]应该说,温丹铭在主持《岭东日报》笔政期间,以常人少有的活力致力于教育和为民众办报,其新闻思想观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成为晚清至民国时期粤东地区有口皆碑的资深报人。

梅州地区出现报刊时间比潮汕地区《岭东日报》创刊晚近五年,而该地区最早的报刊是以社团办报出现。1906年5月,由大埔智群社创办《智群通闻报》。该报主要记载社友消息,讨论本地教育和风俗问题,此报以教育内容出现,也反映出客家人崇尚教育、开启民智的一个显著特征。该刊是大埔智群社的社团报纸,两年后停办。可以说该报是梅州客家地区出现的最早报刊。随后还有大埔《小学界旬报》(1908)、《梅州》(1908)、兴宁《别溪杂志》(1909)等报刊相继出现。附见表一:

值得一提的是梅州地区个人创办的最早的报纸,应是旅居日本的广东梅县人问津1908年创办并以梅州地名命名的《梅州》报。该报在是日本东京编辑出版,向家乡发行的报刊。还有一直在马来亚、印尼、新加坡等地办报的广东蕉岭吴姓家族华侨报人吴公辅、吴伟康、吴慎机等。此后,本地报人相继涌现,有兴宁最早创办《别溪杂志》(1909)的同盟会员张花谷、陈才虎等人;有《培风报》(1912)创办者李固;有跨三个时代办报的客家报人古直;有在1926年创立汕头国民通讯社,一辈子从事新闻报纸的客家知名老报人梁若尘;报人层出不穷,不胜枚举。

据统计资料显示,粤东近现代报人391人,而仅梅州地区近现代客家报人多达141人,梅县又是该地区的佼佼者(附见表二)。他们办报足迹遍布世界各地。这些众多脱颖而出的报人,群星闪耀,充分显示“文学冠岭南”美誉的梅州地区的文化教育,滥觞于宋,清朝崛起,民国鼎盛,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文化现象。

表二 粤东地区近现代报人报刊数量分布图

四、总体评价

报刊从来都是对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直接反映,是社会百态的实录。它蕴藏了丰富的民间史料,跟官方的档案文献相辅相成,是史家历史素材的一个活水源头。报刊也是启发民智、推动社会发展的公器,是现代人类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成分。它扮演着重要的督导和催生作用,并深深打上了时代、地域之烙印,成为该地区文化活动的主流。出现于近现代时期的粤东地方报刊同样遵循了这种规律。

1.在内容方面。这一时期的报刊以《岭东日报》、《潮声》、《别溪杂志》等在报刊阵营中唱主角。相当数量的报刊是反帝反封建与传播知识和“开启民智”的进步报刊。随着时局的发展变化,以这些报纸作为宣传舆论手段,在潮汕地区宣传维新,灌输其思想,制造了有利舆论,从而引起粤东民众对报刊宣传鼓吹社会功能的重视和关注。立足本地事象,重视评论写作,及时对时事新闻作出反应。报刊出于对办报一些基本规律(如真实性、地方接近性等)的遵循和对重大新闻事件的关注,办报者也比较客观地登载了在本地有较大社会影响的文章或新闻,从而为粤东地区历史保留了不少真实图景。如《潮声》在时事栏目刊登清廷力拒法国公使索讨赔款;潮州人买粤汉铁路股份之盛;而在潮记栏目则有澄海兴办学堂比普宁少,潮汕盗贼多等报道;传记一栏则连载翁万达公传;小说栏目连登南宋亡国恨;杂录登载谜猜等等。各报刊尤为重视短评的生动鲜明、活泼有力。再如1905年为严厉谴责帝国主义侵华、排华罪行,发表《同文教习温君丹铭对于抵制美约之演说》一文,还刊发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潮州方言《勿买用美货歌》等,掀起了潮汕地区轰轰烈烈的抵制美货运动。《别溪杂志》大力宣传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在《论劣绅为害地方之原因》一文中,大声疾呼地号召“别溪人群”、“我父老昆弟诸姑伯叔”起来与土豪劣绅作斗争,并指出“劣绅荼毒社会扰害人群,与狞恶之虎豹,而大盗之不及也”。这些都具有现实影响力和史料价值。

2.在地方风气之开化方面。潮汕、梅州两地的报刊,比较注重教育的专刊或专栏的设置,如《岭东日报》刊登岭东同文学堂的招考公告专栏。主要讨论本地教育和风俗问题,以文化教育内容出现的报纸,如大埔智群社创办《智群通闻报》、《小学界旬报》等。这些报刊多记载本地教育内容和社友消息,也反映出本地人崇尚教育、开启民智的一个显著特征。部分报纸除登商业广告外,还注重刊登社会问题的公益广告,如《岭东日报》刊登汕头保太和监制的“断瘾戒烟丸”广告,既有商业盈利性又兼有社会公益性,广告词称:“鸦片流毒,不可胜言,费时堕业,耗精伤神,败国弱种,载在新闻,余所素悯,制为药丸,能除老瘾,能解沉昏。”[9]可见当时潮汕地区吸食鸦片的人较多,吸毒已经危及人们生活,是需要根治的社会问题。报纸的这些公益舆论导向,为净化本地社会风气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作用。

上述种种,报刊的功能和利用已经“走向组织化、群众化和社会化”[10]。随之也纷纷设立阅报社(处),供市民阅览,如1902年曾杏村、吴子寿在汕头开设的岭东阅报社、粤东报界公会(广州)附设的阅书报处、嘉应杜广泰等创设的阅报会所等。这些阅报所(社、处),在当地都面向群众开放,既提高了报刊的利用率,又对开通民智,形成群众性的阅报社会风气,推进本地社会发展和地方风气之开化,以及地方文明风气的形成,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在报人培养与华侨交流方面。报业的发展,为粤东地区爱好思考与写作的本地文化人士提供了言论发表园地和施展才华的平台。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如杨源、曾杏村、吴子寿、叶楚伧等人积极从事报业活动,成为粤东新闻界的杰出人物。他们在推动报业发展的同时,在文化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同样,海外华侨报人群体也是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他们当中有的具有良好的学历,有的具有从事新闻业的丰富经验,都是在20年代与30年代之间,因战乱频繁,南去避难或谋生。他们大多侧身文化教育界,或投身报界。他们在国外办报,但与家乡沟通密切,来往于粤东与东南亚之间,对当地的华文报业发展产生过许多积极影响。如张永福、许甦魂、方修栩、宋中铨、陈鍊青、曾圣提、黄病佛、谢佐舜、吴郁青、吴慎机、吴公辅、吴伟康等等。特别是在抗日救亡时期,海外报人身在异国,心怀祖国。他们目睹国事日非,局势危急,便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投身于新闻事业,用手中的笔,发出抗拒侵略的怒吼,用所办的报刊鼓舞南洋华侨,痛斥日本暴行。他们的壮举备受海内外同胞、侨胞的重视和赞誉,充分表现出海外赤子热爱和平、主持正义的立场。

4.报文来源及载体方面。民国初年,新闻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通讯社也在岭南各地兴起,供给各报新闻。据《潮州文化史》记载,潮安县曾有一些民办通讯社,他们以向各报社编发地方新闻为主,有些通讯社还兼管发行报纸和广告业务。粤东地区这一时期的报刊出版活动,各家报纸一般都采用报界公社的新闻稿件和公电,也有采用私人通讯社的“专访”,但那些稿件多数是一稿多投,你用我也用,就变成通稿了,虽明知有些稿不可靠,为增加内容起见,各报仍乐意采用。

就性质来说,报刊虽百花齐放,但也有其政治因素,一般为严肃综合性的新闻性报章、文艺性的文学刊物、以图片为主的各类画报以及消闲性的娱乐小报等。纸的版式有合页形式印行,如当今的杂志一样,民国以后,篇幅逐步扩大,稍具规模均发行三大张,全部用旧4号铅字排印。1927—1928年间开始采用旧5号铅字排印,后因小号字普遍采用,纸张亦渐节省,通常发行二大张[11]。报刊的周期有定期的如日报、二日、三日、五日报、周报、旬刊、半月刊、月刊、双月刊、季刊、半年刊、年刊等,或不定期刊物如丛刊、纪念刊、毕业刊等。

5.报刊生命力方面。这一时期的报刊,主要受时局所限,短命报刊甚多和生命力不强。1908年清政府正式颁布《大清报律》,规定“报纸不得揭载诋毁宫廷之语,淆乱政体之语,扰害治安之语,败坏风俗之语”,违反者“永远禁止发行”[12],致使有些报刊多因敢于言政而被迫停刊,能维持三年以上的报刊不多,大部分报刊报龄不超过一年,多数只出几期就宣告消失。政治、社会文化因素和经济因素影响,严重制约了报刊的发展,如《双日画报》、《新中华报》、《中华新报》、《掞华报》等,都遭查封之厄运。尽管当局对言论严厉控制及查封打压,但粤东新闻从业者们毫不畏惧,仍不屈不挠地为新闻自由和粤东民众的民主进步而呐喊,是粤东社会走向人类共同文明进步的一种标志。

[1]方汉奇.香港报业春秋.序[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75.

[3]杜松年.潮汕大文化[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4]赵春晨,陈历明.潮汕百年履痕[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

[5]阙本旭.清末民初时期潮汕报刊出版钩沉[J].图书馆论坛,2005(6).

[6]陈泽,吴奎信.海滨邹鲁是潮阳[M].汕头: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汕头特区晚报社,2002.

[7]温原.温丹铭先生生平[A].汕头市文史3卷[C].汕头:政协汕头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1988.

[8]阙本旭,曾炼.温丹铭新闻思想初探[J].汕头大学学报,2007(6).

[9]黄学佳,等.汕头报业史:《岭东日报》为开启民智而生[N].南方网,2014年11月27日,http://st.southcn.com/s/2014-11/27/conte nt_113083749.htm

[10]邓毅,李祖勃.岭南近代报刊史[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11]张之华.中国新闻事业史文选公元724年—1995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99.

[12]史和,等.中国近代报刊名录[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Review on the History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Press and Journalists in Eastern Guangdong

Jiang Dongying

(The library of Guangzhou Maritime College,Guangzhou 510725,China)

Eastern Guangdong is an important area of southeastern coastal port. With social economic evolution and western culture infusion especially in late Qing dynasty, many modern newspaper publications appeared, journalists were widely distributed and engaged in dynamic activities in eastern Guangdong, which became an exceptional cultural phenomenon in China. In light of this, the paper tries to collect relevant document resources and attempts to make a brief review on the evolution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eastern Guangdong journalists and press so as for us to fully learn about the publication activities during this period.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eastern Guangdong; history of the Press; journalist; publication

广州航海学院创新强校项目“航海特色资源库建设”(项目编号:2014-13)。

蒋冬英,广州航海学院图书馆技术部主任,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数字图书馆与地方文献研究。

K251

A

2016-11-15

猜你喜欢
粤东办报汕头
“政治家办报”概念的百年演化与话语创新
汕头17岁少年“娶”13岁女孩
从汕头到上海:国民政府的“废两改元”之路(1925—1933)
不变与变——政治家办报理论的发展与实践路径
粤东剧界演变发展及其戏剧史意义
诗画汕头
汕头海关查获侵权玩具
试论公益活动对办报的促进作用——以《老年日报》为例
对树立“开放”办报理念的几点思考
中控签约中海油粤东LNG接收站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