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年宽
(华南理工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中国政治精英的成长因素初探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研究
张年宽
(华南理工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通过对中国经济网报道的2016年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384位现任常委个人简历内容分析,对影响中国政治精英成长的因素进行识别,结果表明:年龄、教育和性别是影响中国政治精英成长的三大主要因素。并进一步分析三个因素影响中国政治精英成长的具体情况,最后对这种情况进行了具体探讨。
政治精英;内容分析法;成长因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政治精英的要求不断发生变化。毛泽东强调政治精英的政治忠诚度;邓小平提出了政治精英“四化”原则,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着重强调了政治精英的年龄因素;江泽民与胡锦涛在邓小平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教育背景在升迁政治精英中的重要性。中国政治精英的成长与更替对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影响。
国外许多学者对政治精英进行了深入研究,罗德明指出官员的权力基础,不仅仅决定于其正式职位,也取决于其非正式关系网络,也就是其所处派别。派别政治可以解释中国精英的相当一部分行为[1]。沃尔德建立了一个关于中国精英流动的模型。他发现在中国精英中存在两条职业路径。第一条要求良好的教育和政治忠诚,这条路导向行政职位和政治特权;第二条路径只要求教育水平而不强调政治忠诚度,这条路通向各种专业职位,但缺乏政治权力。这说明中国的精英选拔是一个混合机制[2]。藏小伟对中国20世纪80和90年代的国家级和省级领导人的转换更替进行了深刻系统研究[3]。单伟提出在过去的五十多年中,美国学者对中国精英研究经历了从全权主义范式到多元范式的转型,范式的转型推动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成熟和多元化[4]。
国内学者对政治精英的研究也有独到见解:徐湘林对当代中国20世纪80年代政治精英转换的性质、特点以及转换所出现的结果进行了深刻系统的分析[5];毛寿龙从精英民主角度分析了当代中国政治精英转换的特点;康晓光、李强从社会学角度阐释了社会政治精英的流动以及各精英群体之间关系[6];薄智跃重点分析政治精英升迁与经济绩效之间关系,提出“政绩模式”。[7]
这些研究大多处于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在研究中国政治精英中所占比重不高;对于过去政治精英转换研究的多,对当代影响政治精英成长因素研究较少;国内研究比国外研究成果更少。所以,本研究通过对中国经济网发布的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现任常委个人简历进行整理,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中国政治精英成长的具体因素进行分析。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传播信息内容进行系统、客观和量化描述的研究方法,它适于对一切可以记录与保存并且有价值的文献进行研究。作为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文献研究方法,它是文献计量学及其他情报学研究方法的合理补充[8]。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21世纪初,中国经济进入了转型期,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了上层建筑的发展,影响政治精英的成长因素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提取中国经济网对31个省市自治区384个现任常委个人简历,再结合个人简历中关键信息,挑选出年龄、教育、性别关键性因素,来分析对中国政治精英成长的影响。首先是年龄,把384个常委的年龄进行分段,分成40—50岁,51—60岁,61—70岁三个区间进行分析;其次是教育背景,把教育划分为学历、专业背景、毕业院校。学历分为大学以下学历、大学学历、研究生学历;专业背景分为文科背景、理工科背景;毕业院校分为党校与非党校毕业。各省自治区现任常委个数具体情况见下表。
(二)样本的编码与可靠性检验
内容分析的成败关键取决于对其内容进行编码。分析单元是最重要且最小元素,是编码过程实际计算的对象。文字内容的分析单元可以是特定语词、符号、主题、任务或句子、段落乃至全文。[9]本文所要分析的是31个省市自治区现任常委个人简历,用词达意没有学术研究那样严格,因此主要选取个人简历中对政治精英影响的关键因素作为分析单元。选取个人简历中年龄、毕业院校、专业、学历、性别和任职情况作为分析单元,并且对其进行编码。
图1 各省自治区现任常委个数统计表
为保证内容分析的有效性与可靠性,必须对样本的编码进行可靠性检验。编码小组由行政管理专业副教授1名、研究生2名组成,编码人员具有相应胜任力,并且3名编码人员均对本研究议题有深入了解。每个组员分别对样本内容进行分析,然后对个人简历的编码分类进行预研究。通过多次探讨与意见汇总,得出编码的一致性程度为82%。Nunnally认为,只要一致性程度大于0.7,则表示编码分类足够可信[10]。在保证了样本编码有效性和可靠性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在编码过程中,主要以以下三个原则为指导:第一,编码类型保持尽量完美与穷尽,即在一个编码系统中能够将所有相关条目都包括在其中;第二,分类之间相互排斥,即不允许用两个以上编码代表同一个分类;第三,编码之间保持独立,一个编码单元的设定不应当受到其他单元影响[11]。在31个省市自治区现任常委的个人简历中,一共主要包括姓名、性别、现任职务、出生日期、政治面貌、专业、学历、毕业院校和以往任职情况等信息,本文的研究把个人简历中体现出的信息分为:年龄、教育背景和性别,尽量保持了编码类型的完美;年龄、教育背景和性别分类,保证了各个编码分类之间相互排斥,并且相互独立,不受其他单元影响。
在三名编码者完成编码后,对编码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对编码者间信度进行检验。编码者对相同类目进行判断的一致性愈高,则内容分析的可信度也愈高。大部分学者认为一致性达到0.80以上是可接受水平;0.90以上是较好水平。编码各个主类的值都在0.80以上,各个次类的值也在0.80以上,信度较高,可以将编码者的判别结果作为此次内容分析的结果。
(一)年龄对中国政治精英成长的影响
我国党政领导干部的年龄规范是一个渐进过程,是一个制度累积和例行化过程。从1956年开始,毛泽东提出了形成中央集体领导核心原则,但是晚年时期破坏了新老接替的基本程序与制度,陷入接班人陷阱[12];1978年后,邓小平主张废除领导干部的“职务终身制”,推行党政领导干部的“年轻化”,并确立了明确的年轻化导向性指导方针;在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上,干部队伍“四化”方针被写入党章[13];2004年9月1日,江泽民以身作则,他说,从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出发,考虑到实现党和国家高层领导新老交替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我向中央提出不再担任中央领导职务,退出中央委员会[14]。正是由于一代代领导人的努力,我国干部队伍逐渐年轻化。下图是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现任常委年龄分布图*由于某些省市自治区对政委或者军区司令个人信息涉及保密内容,所以数据有缺失,共收集到365个现任常委的年龄信息。
图2 31个省市自治区现任常委年龄分布图
资料来源: 31个省市自治区现任常委年龄分布图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网》
从图2可以看出,现任常委年龄主要分布在40—70岁这个区间,年龄层次从老中青三个年龄层次都有不同分布。在51—60岁这个区间,共312人,所占比重为86%;在40—50岁区间有22个,所占比重为6%;在61—70岁之间的现任常委个数为31人,所占比重为8%。通过上图分析可得,31个省市自治区现任常委年龄分布在51—60岁之间,这种年轻化趋势符合我国制度安排。
(二)教育背景对中国政治精英成长的影响
建国初期,我国干部选拔条件优先考虑政治忠诚,教育背景与专业知识技能并未得到足够重视;1985年以后,为了顺应时代发展需要,领导干部选拔标准从政治忠诚到强调干部教育水平和专业能力;《2001年—2005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是进入21世纪的第一个干部教育培训5年规划[15],明确提出了要提高各级党政一把手和年轻干部知识专业技能。这些被提升到领导岗位上的领导干部很好地适应了新的工作环境,对于推进中国政治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图3和图4分别是31个省市自治区现任常委学历和毕业院校分布情况。
图3 384位现任常委学历分布图
资料来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由图3知,硕士学历211人,其中,全日制硕士85人,在职硕士126人;博士学历89人,其中,全日制博士共76人,在职博士13人;大学学历74人,本科以下学历15人。拥有博士学历的现任常委所占比例为23%;硕士学历所占比例为54%;本科以下学历所占比例为4%;大学学历所占比例为19%。其中,全日制硕士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为42%,在职硕士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为35%。
图4 31个省市自治区现任常委毕业院校分布图
资料来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由图4可以发现,384位现任常委党校毕业的有106人,其中毕业于中央党校的有87人;毕业于985高校的有176人,其中毕业于清华北大的有23人;其他院校毕业人数为102人。通过以上分析,2016年31个省市自治区现任常委符合我国干部选拔越来越重视教育背景的趋势。
(三)性别对中国政治精英成长的影响
建国以来,国家非常重视提高女性政治精英在党的干部中的比例。1954年邓小平在一次会议上指出,“党必须用很大的决心培养和提拔妇女干部,帮助和鼓励她们不断前进,因为她们是党的干部最大的来源之一。”[16]1989年11月江泽民在接见全国妇联六届二次执委会执委时明确指出:“在领导班子中女干部比例过低的状况,要引起各级党委的重视,应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2001年4月13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培养选拔女干部、发展女党员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提高女干部的选拔力度[17]。基于此,本文通过对31个省市自治区女性常委分布状况与职位进行了整理,分析其性别构成与政策导向的相关性。
表1 31个省市自治区女性常委分布状况
资料来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由表1可知,在31个省市自治区中,女性常委共26名。其中,江苏、河南、重庆、湖南、内蒙古、河北2名女性,其他省份均为1名女性,西藏、上海、新疆、青海、北京、天津、吉林、黑龙江、甘肃暂无女常委。26个女性在384个常委中所占比例为6.8%。
通过对384个现任各省市自治区常委个人简历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影响中国政治精英成长因素的基本结论。
第一,政治精英出现了年轻化趋势 年龄分布在51—60岁之间的政治精英最有可能走上省级常委岗位。我国党政领导干部年龄规范是党政领导干部规范制度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制度累积和例行化过程。为了推动改革开放进程,迫切需要纠正文革时期所犯的错误,其中要改变的一点就是要打破领导人终身制,于是推出了领导人的“四化”原则: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这“四化”成为影响政治精英成长的基本要素,作为“四化”原则之一的年轻化,客观上给政治精英群体补充了大量年轻血液,让国家政治精英模式从革命型领导向中青年知识—技术型政治精英转变。在四项标准中,唯有年轻化看起来是最客观的标准,非政治性,非意识形态性。年轻化的政治精英不仅年富力强,思想活跃,具有创新性,对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完成政治精英的新老交替具有关键性作用。因此年轻化是影响中国政治精英成长的基础性因素。
第二,老中青三个年龄梯度政治精英分布合理 对于年龄梯度问题,党中央作出了重要指示,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强调:“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重点加强年轻干部党性修养和实践锻炼,扎实抓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合理使用各年龄段干部。”[18]这种年龄梯度的分布,充分调动了各个年龄段政治精英的积极性。
第三,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以及985高校毕业的政治精英拥有更大升迁可能性 高学历与名牌大学毕业,已经成为政治精英成长的重要教育资本。中国的政治精英模式在从革命型政治精英模式向知识—专业型政治精英模式发生转变。同时,中央党校的培训经验也是影响政治精英是否能够升迁的关键性因素。中央党校的教学对象主要是党和国家的领导骨干、执政骨干。在某种程度上说,党校已经成为推进中国政治精英流动的重要环节。通过党校教育,改造政治精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制定重大方针政策时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加强党性修养同科学性、人民性统一起来;把党和国家治党治国理论思想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战略思维,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进党的基本理论与时俱进。党校教育很大程度上确保了政治可靠性。这二者表明,影响中国政治精英成长的教育因素中,教育资本与政治可靠性是关键性因素,拥有更高的人力资本与政治可靠性越高,越能得到升迁。
第四,女性政治精英成长空间远远小于男性 家庭与事业之间矛盾、传统观念束缚以及不合理的人事任用制度都是制约女性政治成长空间比男性小的主要因素。随着宪法与法律的不断完善,女性政治精英逐渐走上了领导岗位,但是仍旧处于权利边缘地带。中国国务院妇儿工委于2007年5月发布的《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在可量化的6个领域45项指标中,提前达标的有28项,可望达标的3项,无数据的4项,10项未达标。未达标的指标集中在政治参与和健康领域。近年来,各国女性担任正部长的比例逐步提高,截至2010年1月,有47个国家女性正部长比例达到了25%以上,比2005年增加了19个国家。其中,芬兰女部长比例最高,为63.2%,比2005年多了16.1个百分点;中国政府部门26位正部长中有3位女性,占11.5%,在此项排序中名列第61位。从31个省市自治区现任常委性别组成结构中可以发现,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常委中都至少有一个女性,女性在384个常委中所占比例为6.8%,比例有所下降。所以,女性政治精英选拔培养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第五,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方法分析了影响我国政治精英成长的因素 仅仅通过对384个现任常委的个人简历挖掘出影响我国政治精英成长因素,并做出适当评介,未根据分析出的关键因素设计出指标体系,也未能构建我国政治精英成长因素模型。因此,如何通过其他研究方法构建成长因素指标体系与模型是进一步研究的主要方面。
[1] Dinner L,Liu Shao.China and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J].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4.
[2] 单伟.美国学界对中国政治精英的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8(5):13-21.
[3] Xiaowei Zang.Elite Dualism and Leadership Selection in China, London and New York[J].Routledge Curzon,2004.
[4] 徐湘林.后毛时代的精英转换和依附性技术官僚的兴起[J].战略与管理,2001(6):71-82.
[5] 王鹏.当代中国第三次政治精英转换及其发展趋势[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8.
[6] 邹菲.内容分析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评价与管理,2006(4):71-77.
[7] 杨菊萍,贾生华.企业迁移的动因识别——基于内容分析法的研究[J].地理科学,2011(1):15-21.
[8] Nunnally.J Psychometric Theory (2nded)[M].New York:MoGraw-Hill,1978.
[9] 李燕萍,吴绍棠,郜斐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研经费管理政策的变迁、评介与走向——基于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J].科学研究,2009(10):1441-1447.
[10] 胡鞍钢.中国领导人新老交替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J].湖南社会科学,2008(1).
[11] 赵生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纲要[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12]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3] 张家声.站在战略高度抓好《2001-2005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的落实[J].继续教育,2001(4):12-13.
[14]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5] 董妙龄.建国以来妇女干部选拔任用的历程及其基本经验[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36-38.
[16] 魏新.干部任用“年轻化”≠“低龄化”[J].经济研究导刊,2010(10)200-201.
[17] 国务院妇儿工委.妇女发展纲要( 2001-2010年)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EB/OL]. http://www.hcpccc.com/newsinfo.aspx?newsid=1399.
[18]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2010年国际妇女参政主要情况[Z].研究信息简报,2010(3).
(责任编辑:张玉秀)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Growth Factors of China's Political Elite——Research Based on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ZHANG Nian-kuan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China)
Through the China Economic Net reported by 2016, China 31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of 384 current standings resume content analysis of factors affecting the growth of China's political elite are identifie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sex ,age and education are three main factors of the growth of China's political elite, and further that the three factors affect the growth of China's political elite, at the end of this situation were discussed in detail.
political elite; content analysis; growth factor
2016-11-07
张年宽,男,汉族,江西上饶人。管理学硕士。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
D663
A
1009-9743(2017)02-0051-06
10.13803/j.cnki.issn1009-9743.2017.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