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视角下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策略研究

2017-06-21 15:12董同强马秀峰
重庆高教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创客个性化教育

董同强,马秀峰

(曲阜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日照 276826)

创客视角下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策略研究

董同强,马秀峰

(曲阜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日照 276826)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兴起,创客运动在我国蓬勃发展,创客运动与教育领域的碰撞孕育了社会创新教育的新范式——创客教育。在创客运动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开展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是指以个性化教育为实施手段,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新体系。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内涵模糊、师资力量匮乏、课程体系不健全3个方面,制约其发展的因素集中在教育资源与手段、教育理念及教育模式3个方面。当前,我国构建众创空间开展创客活动方兴未艾,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必须注重以培养校园内部创客文化为核心,以“做中学”为主要路径,以社会化多元评估为抓手,以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体系。

创客教育;个性化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教育评价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推动国家科技发展的不竭动力。然而,我国目前培养的大学生仍然是“千人一面”,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动手能力差、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等问题,因此围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策略的研究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随着创客运动在我国的蓬勃发展,高校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积极转变教育理念,突破传统“单一化”与“批量制造”的模式,积极探索“多样化”与“个性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大学生做新时代的“创客”。基于此,本文从教育理念的革新、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师资培养机制的完善以及与专业教育课程的整合等方面,探讨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路径,以期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参考。

一、创客教育与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联系

(一)创客与创客教育

关于创客的起源,有人认为创客源于英文单词“Maker”,最早是由麻省理工学院(MIT)比特与原子研究中心发起的个人制造实验室(Fab Lab)创新项目[1]。也有人认为创客是一种DIY(自己动手做)的文化,是基于兴趣驱动的自我创造。创客在2012年被引入中国后,迅速引起了国内媒体的关注,在媒体的宣传报道下使创客为大众所熟悉,进一步推动了创客运动在中国的发展。

国内外学者对教育领域创客的概念尚未有统一的定义。《创客:新工业革命》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将“创客”定义为:不以营利为目标,利用3D打印技术以及各种开源硬件,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2]。笔者认为,创客既可以是一群热爱创新的人,也是一种创新文化的象征。它并未对受教育者提出任何条件,每一个热衷于创新的人都可以参与,只要有创新的想法,愿意继续努力、协作、交流,将创意转变为现实并通过创客社区分享,就是创客。虽然创客可能是社会各个领域的创新者,每个人所擅长的专业技能、兴趣点等方面有所不同,但他们身上都具备了成为一名创客的潜质,比如思维发散、敢于实践等。由此可见,创客是一批具有明确目标与强大内驱力的创意设计与实施者。

随着创客与创客空间的发展,创客教育更像是创客运动与教育所碰撞产生“应景定制”的组合概念,即“创客+教育”的发展模式。对此,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创客教育的概念、内涵进行了表述。西方学者马丁尼兹和斯塔哲将“在创造中学习”与“基于创造的学习”定义为创客教育内涵的出发点与核心内容[3],其目标在于将青少年培养成为能利用各种技术手段与方法将自身创意变为现实的创客。我国祝智庭教授等人认为,创客教育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继承和发展了体验教育、创新教育、DIY(自己动手做)理念的教育模式,强调在体验教育中的深度参与和在实践中的学习[4]。郑燕林等则从美国的创客教育内涵、发展的视角出发阐述了我国创客教育的发展,强调创客教育过程的支撑,为我国创客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5]。综上分析,笔者认为创客教育并不是具体的一种模式或者方法,而是影响人终身的指向“全人发展”的一种教育取向,是用来指导创客培养、创客活动发展的导向标。从微观上看,创客教育是为培养创客而开展的课程教育,意在培养学生成为创客。例如,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成立的创客空间,通过开设专业的创客课程,配备专业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培养学生成为创客,即“创客的教育”。从宏观上看,创客教育是指用创客的理念和方式来改造日常的教育教学,构建“全人发展”的教育生态系统,达到培养“众创文化”的终极使命,即“创客式教育”。

(二)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到“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我国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呈指数型增长,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依然以“批量制造”为主,所培养出的学生“千人一面”,难以适应目前科技发展的需求。同时,“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缺乏弹性,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基于此,在高校推行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是指以个性化教育为实施手段,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新体系。首先,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要以高校个性化教育的开展为依托。何谓个性化教育?顾明远先生认为,个性化教育是为了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的教育,就是要为每个学生提供最合适的教育,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6]。其次,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要以培养学习者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为目标导向。既可以理解为在“创新”后面加上“创业”二字,即突破常规,对创业及应用的创新,也可以理解为在“创业”前面加上“创新”二字,规定了创业的发展方向,突出创新型创业[7]。因此,“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在统筹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内涵的同时又不单纯的等于二者之和,创新是创业的原动力,创业是创新的价值体现。

(三)创客教育与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联系

1.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的理想发展态势是“创新本位”的教育

中西方学者关于创客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所要培养人才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异。我国以祝智庭教授为代表的部分学者认为,创客教育实质上继承了创新教育的理念与特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目标,主张培养创新型人才。西方学者则认为,创客教育意在将学习者培养成能利用各种技术手段与方法将自身创意变为现实的创客,主张培养创客人才[3]。通过比较,西方所谓的创客人才培养的内涵与我国创新型人才三方面素质中的第三种素质——创新能力大致相当,并未涉及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因此,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创客教育的目标应侧重于学习者创新思维、意识以及能力方面的培养。

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注重个性发展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在培养过程中应坚持“教育个性化”的主张,单纯具备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还不能称之为创新人才[8]。创新人才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它侧重于在实践中创造、在创造中创新,强调敢于突破常规、敢于尝试、敢于体验[9],在培养目标上侧重于学生的个性挖掘和学生创新思维、意识以及能力的培养,这与创客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不谋而合。全国政协委员左晔曾指出,创客作为小众群体,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者之一,给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3种东西:潜力无穷的产品、致力创新的精神、开放共享的态度[10]。创新是创客教育的逻辑起点,也是其终极目标[11]。创客教育的实践路径是推动教育创新进而向全社会辐射创新氛围,最终形成“众创文化”。

2.创客教育为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路径

创客教育强调“在创造中学习”,实现了创造与学习一体化,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具有直接推动作用,为优化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明确的“操作系统”。在理论方面,长期以来,“精英论”“创业论”等强调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狭隘化,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针对少数优秀学生的教育,将“创业”作为终极目标,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创客教育的非功利性以及纯粹的创新性对于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错误理念进行了澄清,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了实践机会。第一,创客教育创设了“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教育实践场,为学习者提供了开源社区与开源平台,方便学习者进行在线创意与创作体验,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第二,创客教育实现了与创业教育的无缝连接,创客们通过不断地推陈出新,开发出满足不同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小众化产品,为创客向创业者的转变提供了条件。同时,线上线下一体化创客空间的建设将有利于吸引大量学习者参与其中,促使他们向以创意为特征的创业网络的迁移,实现了学习者由创作向创业的过程转变。第三,创客教育提倡学习者进行体验式学习,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个性差异,使学生在体验中获得了学习机会。在实践中进行学习,保证了个性化教育的顺利实施,同时创客教育将个人的兴趣点与生活中的某些平台与资源进行连接,使学习者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获得创业技能与经验,实现从个人兴趣到自主创业的过渡与衔接。第四,通过开展创客挑战赛、创客工作坊和体验营等活动,培育学习共同体,使学习者通过在创客空间的学习学会相互协作、相互交流,从而形成具有明确目标的创新团队。

二、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分析

(一)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

自2002年清华大学等9所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至今,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当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形成3种经典的模式:

第一种是以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为主的注重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创业能力,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资金以及技术咨询服务,提倡学生在实战中培养创新创业的基本素质。第二种是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主的以提高学生整体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模式,提倡突出第二课堂的作用,通过开展讲座、创业计划竞赛以及课外学术竞赛等形式与第一课堂结合起来,以创业项目的形式组织教育实践活动。第三种是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浙江大学为主的以提高学生创业技能为重点的教育模式。该模式通过校园结合大学科技园以及创业园的方式给予学生指导,使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竞争,帮助学生迅速提高个人能力。

(二)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不到位,定位不合理

目前,很多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仍然停留在传统阶段。部分高校认为目前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仍然是接受与学习知识,在校期间的创新创业是不现实的。也有高校认为大学生创业的原因在于就业困难,自己学校如果能保持就业率高那么便不需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正是由于国内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诸多误区,从而导致大部分高校对其定位存在偏差,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精英教育”,是针对学校部分人群开展的。这类观点主要表现在学校推选少数优秀学生参加“挑战杯”一类的创新创业竞赛,关注的是学生取得的成绩而不是学生自身创新创业的意愿与实际效果。

2.缺乏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

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扮演着教学过程中的实践者、组织者的角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所涉及的知识较多,综合性与实践性较强,对教师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教师除了具备必需的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以外,还必须具备实践经验。然而,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授课教师多由各个学院的政治辅导员兼任,缺乏相应的创业实践经历,并不熟悉企业的具体运营程序,属于理论上的“学院派”。虽然部分高校聘请了部分企业家开展创业沙龙、知识讲座之类的活动,但并不能形成一套完整的创新创业体系,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并未起到预期的作用。

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相关教学过程形式化

我国目前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仍然延续着“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模式,这种单向型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需要。创新创业教育的执行与专业教育分离现象严重,绝大部分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仅仅限制在技能培训与操作上,并没有将其纳入学校的学科建设规划、人才培养目标、质量评价体系中去[12]。另外,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在课程的设置上并不统一,随意性较大,部分学校的课程也仅仅是为了满足上级检查而设置的,并未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三)制约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究其源头,制约因素主要集中在教育资源与手段、教育理念及教育模式3个方面。

1.教育资源与手段的缺失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资源与手段的缺失主要体现在师资、教材、资金筹集等方面。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要素,然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在数量上严重不足,大多数教师仅仅只是接受了短期的培训,课堂教学重在理论分析,例如“黑板上跑市场、讲业务、谈资金”,根本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能力,缺乏实践性和可执行性。在教材方面,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仅仅是在原先传统课程设置中加上一系列的管理学与经济学知识,没有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缺乏优质的本土教材,所选取的教材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在资金筹集方面,虽然国家制定了许多政策支持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是鉴于创新创业教育成本过高的问题,政府无法给予高校大量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资金支持,许多促进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缺乏具体的执行方案。

2.功利化的教育理念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自我进化

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至今只有十几年的历史,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部分高校及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没有明确的认知,仅仅将其视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简单叠加,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指导。特别是在中国自古以来“学而优则仕”观念的影响下,稳定仍然是家长与学生追求的目标,社会整体的创新创业意识淡薄,缺乏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氛围。另外,现阶段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更多的关注点还是在于解决大学生就业方面,缺乏长期的培养计划与目标,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自身价值与内涵的缺失。同时,部分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挑战杯”一类的创业计划竞赛,过分追求学生获得的成绩,将创新创业教育单纯地认为是对未就业的大学生的一种无奈做法,是一种功利性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3.单一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元化拓展

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大部分以讲座、选修课的形式开展,并未融入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有的学者将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总结为课堂式创业教育、实践式创业教育、综合式创业教育3种,研究者认为这3种教育模式其实仍然是传统应试教育在高校课堂中的延续,考核方法仍然以考试为主,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形成了以教师、课本为课堂主体的置入式模式,并未做到知行统一。从目前各高校实施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校仅仅是在表层开展认知探究活动,缺乏对教育教学“创新”的研究。

总之,我国基础教育主要以技能的训练与知识学习为主,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到高等教育中,这显然是本末倒置。受应试导向与学业压力的影响,高等教育阶段只有少数学生拥有自己的兴趣,大部分学生已经丢失了创新的天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其整体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或流于形式,或名存实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远不能满足国家科技发展的需求,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并未起到实质性的促进作用。

三、我国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路径

自创客教育理念引入我国以来,从部分高校的实施情况来看,对高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例如,清华大学等高校最早启动了创客空间建设计划,为学生搭建开放、开源的硬件平台,主要面向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强调多学科间的交流互动[11]。教育是学生个性发展的过程,个性化教育的开展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制高点与突破口。我国高校应在创客运动的热潮中,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及社会资源开展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以学生的个体化差异为基础,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力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减少应试教育标准化、统一化的影响,构建一个多元化、开放的教育环境。

(一)以培养校园内部创客文化为核心,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思考方式,还对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及素质起着决定性作用。创客教育能否真正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个性化的发展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关键在于校园内部是否存在浓厚的创客文化氛围。当我们对国外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的成果赞叹不已的同时,不仅需要关注其背后支撑的教育理念,更应该对其具体的实施路径进行追踪。目前国内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创业率低的原因在于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以及学生对创业的认同度低、认为创业风险大等方面。因此,要改善这种情况,必须思考创客文化是如何融入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的每一个角落,并与各个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学环境、教学实践相融合的。例如,斯坦福大学浓厚的创客文化对其周边地区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并不是由政府创造出来的,也不来源于标准化的体制,而是一种高度自由的、个性化的、多元化的创新体制。

正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在论及创新文化氛围时所指出:“创新如何发生?新思想源自何方?最通常的答案是:提供良好的教育体制,鼓励不同的观点,培养协作精神。”[13]由此可知,高校创客文化的培养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需要借鉴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借助创客空间为学生创设多种智力发展的个性化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认知、交流、合作等各方面的能力,使学生从思想的深处理解创新和创业,树立正确的创业观。第二,依托“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构建知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协调的教学体系,将高校创客空间的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相结合,促进学习与实践、研究与创新、创业与创新的结合,同时推动“做中学”模式的开展,联合相关机构开设创客大赛、创客作品展览等,避免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出现。

(二)以“做中学”为主要途径,构建内嵌式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创新是创业的源动力,创业是创新的价值体现,二者的联系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体系,是多学科交叉合作的综合学科。“做中学”源于美国教育学家杜威,他提出“学校即社会”的理念,重视在具体的实践中提升自身能力。同样,我国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也向我们阐述了教育与人类生活相伴而生的理念。创客热潮的出现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在改革过程中融合创客教育蕴含的DIY、大成智慧学等教育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的务实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在实施过程中各个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将创新、创业的理念与专业教学无缝结合起来,整合各个学科、各个专业资源进行交叉设计,实现课程资源的众建共享和同步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为前提,以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媒介,突出课堂与社会实践机构相结合,强调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构建多层次、系统化、个性化的内嵌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在创客课堂中,知识已经不仅仅来源于课本而是来源于课本、网络、社会实践多方面。因此,各高校应根据实际课程设置的情况,从人才培养的定位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出发,对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整合,通过调整专业课程,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加强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14]。第一,在学科专业课程设置方面,通过项目、课题的引导,使学生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在模拟环境中获得经验;搭建学科竞赛平台,通过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与竞赛训练两方面的结合,提高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兴趣及实践创新能力。第二,以互联网与课本为课程资源库,以现场授课与MOOC(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视频公开课相结合的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具有本土化特征的电子优质课程。第三,在跨学科交叉课程方面,通过校内课堂教学与高校创客空间相结合的方式开设创意学、创新学等课程,使学生掌握创新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认识到其特殊性。

(三)以社会化多元评估为抓手,形成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随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高校创新创业项目数量激增,但相关的评价体系却相对匮乏。目前,我国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已无法满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蓬勃发展的需求。基于此,笔者建议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评价方法4个方面开展评价。第一,在评价主体方面,建立学校、社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层次评价结构,加强学校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在政策方面对教育考试、科研项目评估等方面做出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体系,加大社会评价机构与学校的协同联动,促进第三方评价的开展。第二,在评价内容方面,以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创新创业课程质量三方面为主要方向,不再单纯地根据考试成绩的高低对课堂效果进行评价,利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及自主评价的方式,从知识传授的明确性、内涵的外延性及课堂气氛的把握等方面开展评价。第三,在评价指标方面,采用计划行为理论TPB以及定性—定量—定性的结构流程,通过对受教育者的创新创业精神、意识、能力进行评估,构建以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第四,在评价方法方面,采用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过程进行监控,将考试、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学科竞赛等考核方式综合起来,从而得到有价值的反馈意见,更好地改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

(四)以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首要资源,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严谨的科学态度、务实的工作作风和诚恳的工作态度;拥有丰富的创新创业需要的理论知识及管理经验;能准确把握国家政策指导下的创新创业新方向,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以及批判性思维;能高效地处理创新团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教师主要以学院辅导员为主,其知识结构无法满足创新创业教育多学科交叉的要求。随着创客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课堂中教师角色发生的变换对高校创新创业教师的培养具有指导意义。在创客课堂中,教师已经不再是课堂的绝对权威,不再机械地教授知识,而是变成了课堂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这就要求在培养创新创业导师的过程中,一方面应加强理论型教师与实践型教师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在注重教师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同时,还应积极聘请有相关经验或者在企业担任管理职务,具备教学能力的人担任导师,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另一方面,可借助社会与企业的平台,安排教师进入相关的创业实践基地或者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学习相关的经验,加强应用型教师培养。

表1 创新创业评价指标体系

四、结语

在“创客热”的影响下,我国各高校正掀起新一轮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热潮。在如何培养“创客精神”“创客文化”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问题上,家庭、学校、社会各个层面都在积极努力地探索。我国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除了应加强国家政策方面的支持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课程体系的立体化建设,打造创新创业实践空间,完善科学的评估体系等,由此才能全方位、立体化地推动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实现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从教育创新到社会创新再到文化创新,最终达到培养“众创文化”的终极使命。

[1] HALVERSON E R,SHERIDAN K M.The maker movement in education[J].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2014,84(4)495-504.

[2] ANDERSON C.Makers:the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M].New York:Crown,2012:21.

[3] 何克抗.论创客教育与创新教育[J].教育研究,2016(4):12-24,40.

[4] 祝智庭,孙妍妍.创客教育:信息技术使能的创新教育实践场[J].中国电化教育,2015(1):14-21.

[5] 郑燕林,李卢一.技术支持的基于创造的学习——美国中小学创客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施路径[J].开放教育研究,2014(6):42-49.

[6] 顾明远.个性化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教育学刊,2011(10):5-8.

[7] 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架构与理论价值[J].教育研究,2015(5):56-63.

[8] 姜慧,殷惠光,徐孝昶.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3):27-31.

[9] 万力勇,康翠萍.互联网+创客教育: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生态[J].教育发展研究,2016(7):59-65.

[10]黄兆信,赵国靖,唐闻捷.众创时代高校创业教育的转型发展[J].教育研究,2015(7):34-39.

[11]赵晓声,司晓宏.创客教育:信息时代催生创新的教育新形态[J].电化教育研究,2016(4):11-17.

[12]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9-11.

[13]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创新的空气[DB/OL].[2016-05-07].http://www.eobserver.com.cn/ReadNews.asp?NewsID=8351.

[1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5(5):4-6.

(责任编辑 吴朝平 敖显涛)

Research on the Im p lementation Strategy of Personalize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 aker

DONG Tongqiang,MA Xiufeng
(School of Communication,Qufu Normal University,Rizhao 276826,China)

With the rise of“public entrepreneurship,public innovation”,the maker movement has been booming in China,and a collision of passenger movement and the field of education gave birth to the new paradigm of social innovation education——maker education.How to effectively carry out the persona lize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ubjec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aker.Personalized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fers to a personalized education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means,and a new talents cultivation system aiming at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talents.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entre 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hina is still in the initial stage,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re mainly embodied in the three aspects of vague connotation and the shortage of qualified teachers,the imperfect curriculum system,and the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means,education idea and education mode are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The implementation of maker activities to construct the makerspace in China is still growing,so the implementation of personalized education innovation should focus on the cultivating campus culture as the core,taking the main path of learning from doing,with social diversified assessment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 quality of teachers as the security system.

maker education;personalized education;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teaching model;educational assessment

G40-057

A

1673-8012(2017)04-0070-08

10.15998/j.cnki.issn1673-8012.2017.04.009

2016-09-05

董同强(1993—),男,山东淄博人,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创客教育研究。

马秀峰(1963—),男,山东济阳人,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网络教育应用研究。

董同强,马秀峰.创客视角下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策略研究[J].重庆高教研究,2017,5(4):70-77.

format:DONG Tongqiang,MA Xiufeng.Research on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personalize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 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ker[J].Chongq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2017,5(4):70-77.

猜你喜欢
创客个性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让路人都可以坐下来当创客
创客
创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