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分析了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和挑战,提出了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对策建议:要帮助大学毕业生正确认知自我和就业形势,搭建多元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服务平台,促进校企合作,实施创新创业教育。
【关键词】 新形势;大学生就业创业;创新创业教育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不断攀升,大学生就业创业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使得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创业情况变得越来越艰难,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刻不容缓。
一、大学生就业创业新形势分析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呈不断增长趋势,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增至770万,就业压力有增无减。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政府各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帮助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高校毕业生就业事关国家经济发展,要坚持把稳定和扩大就业市场作为重点工作,积极深化制度改革,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业带动就业。
面对就业压力加大的新形势,就业任务依然艰巨,必须着力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把创业和就业结合起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在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积极地推动了毕业生的创业就业,但也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间,比如:一些地方和高校对就业创业工作的重视度有待提高;高校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亟待加强,教学体系有待完善,实践平台急需建设。
二、大学生就业创业面临的挑战
根据笔者所在的高校近两年对当年全体本科毕业生进行的就业意向网上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当年的毕业生对自己的毕业去向有较为积极的考虑和计划,其中想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的意愿相对较高,占到当年毕业生人数的60%左右,其次是选择继续深造升学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比例几乎接近当年毕业生总量的30%,只有不足5%的学生考虑过创业,甚至还有2%左右的学生在进入毕业班半年的时间中从未考虑过就业,没有任何就业创业打算。在影响择业的因素统计中,发展空间、经济收入、能力发挥和工作环境成为主要的择业影响因素。综合分析和审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就业期待和创业意向,可以发现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中的几个问题:
1、在学生自身方面
(1)缺乏对就业形势、就业市场的客观认识。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在就业应聘时往往会受到社交能力欠缺和社会关系的限制,也有很大一部分招聘单位具有名校情节,相对会偏重一些名校,甚至是较好的专业和高层次的学历。很多大学生还存在严重的就业市场认识不清,尤其表现在对收入的预期较高、工作性质的稳定以及对就业地点的执着上。
(2)缺乏工作实习经历和经验。从实际来看,在校大学生普遍缺乏工作实习经历,对于很多用人单位来讲,除了要求毕业生达到一定的专业技术水平,如英语四级、计算机二级等,还要求毕业生有一定工作实习经历和经验,因为这部分毕业生除了对应聘单位的招聘岗位有较清晰明确的认识外,在实际工作中沟通协调性相对于没有经验的学生顺畅些,工作也更容易上手。
(3)不能客观的进行自我评估和定位。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对自己的学业和职业进行提早规划,自我认知缺乏,导致不能客观准确的进行自我评估和定位。进入毕业季比较迷茫,面临该找工作就业还是考研深造,该找什么样的工作,什么工作适合他,他适合什么工作等一些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有的学生在找工作时总是着重关注一些国企、央企、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世界500强企业等,然而却频频碰壁,致使就业信心受挫。
(4)就业创业理念滞后,创业意愿不强。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在校学生的创业意愿还很欠缺,很少有毕业生考虑创业,从高校的就业数据来看,考虑创业的学生中也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选择了创业,创业的学生基本也都局限于网络的微店或者网店销售,创业行业范围窄。
同时,影响学生积极创业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学生对于创业相关政策法规的不了解。
2、在学校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
(1)就業创业机制不完善。目前,学校的大学生就业创业依然面临着体制机制不完备,缺乏以政府为主导的就业创业机制,使得在学生的就业创业过程中,无法很好的获得最新政策的信息资讯,无法全局把握调控。高校就业部门虽开设了学生就业创业方面的指导帮扶服务,但缺乏专业化、职业化的指导老师和课程安排。
(2)缺乏就业创业实践教学。对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很多高校目前较多的停留在课堂教学层面,缺乏对实际操作的指导。特别是在创业方面,其核心还是学生的实际操作和经验积累。很多高校对创业教育有所误解,笼统地进行创业教学而缺乏实践教学。
三、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对策建议
1、帮助大学毕业生正确认知自我和就业形势
面对大学生对就业市场、对社会认知的缺乏,学校在新生入学后,和入学教育一起,为新生进行学业职业规划,使学生提前了解就业形势、提早规划,合理安排学业,同时,要适时地开展一些面试技巧培训、人际关系处理、就业形势分析等讲座,也可有针对性的开设公务员培训、考研经验培训交流、技能培训(办公软件、计算机操作等)和创业培训等。一方面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一方面全面提升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助力学生就业。使学生在进行求职时,有目标、有想法、有规划、有底气。在新形势下,大学生要及时调整就业择业观,正确认识自我,准确把握自己就业的社会能力和角色定位,适应社会需求,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自我价值。
2、搭建多元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服务平台
在秉承政府部门主导,各方组织参与的情况下,将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高校的资源进行整合,充分了解利用各种新型的新媒体载体,搭建一个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一体化服务平台,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和见习、信息发布和咨询、就业指导和创业指导等服务,结合这些功能与一体,既有政府的支持,可将有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各项新政策及时传送给学生,又能有效梳理、充分整合相关的企业资源,以便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和求职就业的资讯。实现社会各方全面加入,将一些公益组织性质的社会力量纳入该平台。
创建毕业生就业信息数据跟踪平台,统计分析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进而有针对性的调研企业在学生的专业、能力方面的实际需求,可参考不断更新的数据对毕业生状况进行分析,对学校相应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进行调整。还可依托高校的项目和技术与企业建立项目产业孵化基地、创客空间等,解决学生创新创业中经验不足、资金缺乏的困境,还能更好的进行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更好的激励年轻人创新创业。
3、促进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就业创业实习的载体
对于学生缺乏实习工作经验和经历,高校可以对相关专业与对口企业机构间寻求合作,在保证学生学业和安全的情况下,更多的为学生寻求社会实践或者实习载体,推动高校的专业建设和发展,促进在高校和企业间培育出产—学—研相结合的优质项目,互利共赢。
4、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增强创新创业能力
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对促进高校转变思想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创新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将学生的双创教育纳入学校相应的课程体系,开设创新创业通识课,选聘一批具有相当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和经验的老师,进行创业政策的讲解和创业法律知识的说明,甚至可以邀请创业成功的校友或者社会人士走进课堂,对有创业想法的学生讲述自己的创业案例,增加学生获取双创知识和信息的渠道,激励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笔者所在的高校近些年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申报逐年增加,2015年有73个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得到不同层次的立项,2016年增至75项。这些项目都和学生所学专业有不同程度的契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相关的创新创业大赛,对创业想法进行初步实践,广泛听取校内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对项目进行不断的完善,尽可能的进行可操作性论证,可一定程度的规避风险。通过这些训练和实践,可极大地提高学生双创的热情和积极性,学生也开始逐渐投入到“众创”的探索中。
大学生就业创业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关系到高校的社会声誉和可持续发展。认真贯彻和落实国家关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系列文件精神和指向,不斷提高就业创业工作水平,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是推动学校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张卓.新形势下健全大学生就业创业机制的对策[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5(7)295-296.
[2]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23号).
[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
[4] 焦东良,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模式,中国培训[J].2016.125.
[5] 梁海燕,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文化教育研究[J].2009.276-277.
【作者简介】
屈晶晶(1990-)女,陕西咸阳人,硕士,西安外国语大学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