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勤
“最多跑一次”倒逼政府部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最终目的是通过政府自身改革,带来百姓、企业、政府的共赢。
“最多跑一次”已在浙江成了最热门的一句话。看似简单的一句大白话,其背后的改革动作却是魄力十足。浙江省委书记车俊直言,“要做到很难,但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近年来,浙江以“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为突破口,开展简政放权改革,走在全国前列。而“最多跑一次”意味着,改革已真正进入“啃骨头”的攻坚阶段。这次改革也非同以往,因为“改革的评判权在老百姓手上,我们没有退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浙江能否攻下这块“硬骨头”?
“头等大事”
“最多跑一次”,是2016年底浙江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车俊提出的新概念,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但不久之后,这5个字被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且迅速掀起一场雷厉风行的改革。
在浙江省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责任分解中,“最多跑一次”改革排在115项重点工作之首,由省长牵头。随即成立浙江省政府推进“最多跑一次”深化“四单一网”改革协调小组,由省长担任组长,下设“最多跑一次”改革专题组。改革成为浙江省新一届政府的“头等大事”,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浙江为政府权力“瘦身”,可谓“刀刀见血”。仅2014年一年,省级部门行政权力就从1.23万项精减到4236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面取消。现在,简政放权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再进一步却非常之难。一些干部认为,简政放权能用的招数基本上都用了,权力已经不能再减了,速度已经不可能再快了,改革红利的释放已经比较彻底了。
在这种情况下,“最多跑一次”可以倒逼政府部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促进体制机制创新,增强经济社会活力。它的意义不仅限于其内容本身,更是从服务、政策、制度、环境多方面优化政府供给。其最终目的,是浙江通过政府自身改革,带来百姓、企业、政府的共赢。
当前,浙江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政府服务环境、投资环境显得至关重要。浙江是全国小微企业最集中的省份,平均每13人中有一个老板,每43人中有一家企业。至2015年底,在工商部门登记的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下的小型微型企业有115.81万家,在册个体工商户319.3万家。在全省511.6萬个市场主体中,小微企业、个体户占93.6%。到2020年,预计全省新增小微企业50万家。
政府部门办事效率如何、是否依法依规,是企业投资和成长的重要因素。政府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将极大激活人才、激发市场活力,使得创业创新成为增强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因此,必须要以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
正如车俊所说,“最多跑一次”是“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的再推进再深化,是“放管服”改革中政府的一场自我革命,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浙江探索与实践,“要全力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快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政务环境最优的省份”。
怎样实现?
目前,“最多跑一次”改革已在浙江全省全面推开。至2月底,浙江各级政府部门已公布第一批“最多跑一次”事项40961项,其中省级750项,设区市本级平均674项,县(市、区)平均364项。
这只是改革的开始。根据部署,到年底将基本实现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是原则、跑多次是例外”,力争覆盖80%左右的行政权力事项。
在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用户导向”和“用户体验”,要从群众和企业的角度来界定“一件事”,而不是站在政府部门角度来界定“一件事”。以不动产统一登记为例,涉及交易、登记和缴税三个环节,分别由建设、国土和地税部门办理,就单个部门看都做到了“跑一次”,但是从群众和企业来说要“跑三次”。
从一开始仅仅是行政审批类事项,到覆盖权力清单和公共服务事项中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事项;从一开始只是一个部门内部流程再造,到多个部门实现联合流程优化,“最多跑一次”改革需要更加系统性和整合性。从省市县各级部门整合,到乡镇基层纵深;从一个部门梳理,到多个部门整合。
以群众办事方便为目标,着力推进各领域信息的共享和利用,减少重复提供证明及材料,整合若干个量大面广、应用度高的部门信息系统,加快建设大数据基础平台和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部门职能优化,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实现政府权力“瘦身”,从源头上减少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的次数。
从浙江各地的探索来看,衢州的“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模式,被认为是抓住了“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牛鼻子”。4月12日,浙江省政府专门在衢州市召开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座谈会,车俊亲自参加。
“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模式,是整合政府投资项目审批、企业注册登记、不动产交易登记、非常驻部门事项4个业务板块,涉及发改委、国土、规划、住建、环保、市场监管等28个部门的200余个事项的受理职能,由中心综合窗口统一受理,百姓办理多部门审批的事项无需到部门窗口来回跑,只需到一个窗口就能办结。
依托浙江政务服务网,建立起衢州政务统一数据交换平台,将各审批部门业务系统和审批数据与政务服务网对接联网,实现跨部门跨领域政务服务信息全方位网络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协同服务。审批部门不需要百姓提供其他部门的证明证件,百姓也不需要重复提交申报材料,并为部门并联审批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通过实行“一套标准”受理、并联审批、网上办理等措施,不断缩短政务服务事项在受理环节、跨部门审批环节的时限,促进审批服务提质提速。
在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中,该模式已在浙江全省推广,真正实现百姓办事从找“部门”变为找“政府”、部门从各自为战变为协同作战,使企业和群众进服务中心“一个门”、到综合窗口“一个窗”就把“一件事”办成。
数据“跑腿”
从浙江探索来看,“最多跑一次”改革实质上是简政放权,以服务型政府为导向,打通部门信息壁垒,打破过去部门利益的桎梏,实现流程再造。在这其中,让数据真正发挥作用至关重要。
过去,“百姓办事跑路多”问题,技术层面的原因在于部门数据信息不共享。从全国来看,“数据孤岛”现象严重,一些地方网络建设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结构不合理;业务系统水平低,应用和服务领域窄;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滞后,互联互通不畅,共享程度低;标准不统一,安全存在隐患。
要做到“最多跑一次”,关键是要让数据“跑”起来。推进各领域信息共享利用,是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和企业少跑腿甚至不跑腿的重要一环。
为突破部门数据壁垒这一“老大难”问题,2017年2月,浙江省政府制定出台了《浙江省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管理办法》,是全国范围内首个专门规范公共数据的省级政府规章,在制度层面上实现破解“数据孤岛”问题,为简政放权,深化放管服改革,提供了先行实践的“浙江方案”。
过去,由于电子文件、证照、签名、档案等在政务活动中的效力不明确,严重制约了网上政务和服务的深入推进。《办法》首先解决电子申请、电子材料、电子证照等法律效力问题,为开展网上政务提供制度保障。还明确,可以通过公共数据平台提取的证明材料,不再要求服务对象提供,减少群众办事成本,让“最多跑一次”改革在技术上可行、在法律上可能。
为了破除信息孤岛,《办法》也对公共数据获取、归集、共享、开放、应用等各个环节的管理作了规范,包括要求公共数据“一数一源”,要求公共数据统一编目、逐级归集,形成公共数据资源目录,并将目录中的数据归集到公共数据平台,实施人口、法人单位、公共信用等综合数据信息资源库建设。
通过打通公共数据孤岛,规范公共数据获取、归集、共享、开放、应用全流程管理,形成完整的制度闭环。让信息、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这将成为浙江简政放权和“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最重要支撑。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