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温庭筠诗歌的思想及其对“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建构作用

2017-06-21 22:01张林
名作欣赏·中旬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温庭筠

摘 要:温庭筠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比较复杂。从温庭筠的诗歌中,既可以看到传统的积极用世的儒家思想情怀,也可以体味到佛教思想尤其是禅学的韵味,偶尔还有道家思想的流露。综观其诗作,比较鲜明地折射出当时文人普遍具有的“入于儒,出于道,逃于佛”的思想观念。

关键词:温庭筠 儒释道 建构作用

近年来,对温庭筠诗歌的研究虽然有了不少进展,但总体进展有限。一是研究点较为分散,二是还有一些未研究的领域等待开拓。比如对温庭筠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较少研究,而对其诗歌体现出来的“儒释道”思想则几乎没有研究。本文从作品分析入手,尝试阐述温庭筠诗歌所表现出来的“儒释道”思想,进而探求温庭筠对“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建构作用。

一、唐代诗歌与“儒释道”思想之关系

唐代,“儒释道”三教思想是社会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唐代诗歌、散文、词乃至小说等文学形式所表现的重要内容。唐代文学,可以说是三教共融的结晶,是深受三教思想影响的文人们为唐代文学做出的贡献。

《全唐诗》收录二千二百多个诗人。这些诗人不论身份如何,大都能看出来他们对“儒释道”三教思想的割舍不断的联系。他们或是对其中的一教感兴趣,或是对其中的二教感兴趣,就是对三教思想都感兴趣的也不乏其人。他们的作品中也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三教思想的内容。如果我们把带有三教思想内容的诗歌排除在外,那么不但唐诗的数量要减少许多,而且唐诗的艺术水准也要逊色许多。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唐代“儒释道”思想的发展,尤其是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兴盛密切相关。

二、温庭筠诗歌中的儒学思想

提及儒家思想,应该说是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一种思想。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就与绝大多数中国古代文人有着割舍不断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儒家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显示了儒家的追求与襟怀,也是萦绕在绝大多数中国古代文人内心的一种情怀。

温庭筠出身儒门,祖上是唐初宰相温彦博。虽然温氏家族到晚唐时期已经式微,但祖上的这份功业一直激励着温庭筠。温庭筠多次在诗文中提到家世的显赫,并引以为荣。比如在《上裴相公启》这篇文章中,温庭筠就表达了自己能够承袭家风、复兴家族的愿望。在《开成五年秋书怀一百韵》这首诗中,诗人更是历数自己的经历和前半生的志向。在这首长诗中,我们能看到温庭筠怀有远大的理想,有颇为自负的才华,也有积极求仕的态度。温庭筠所需要的,只是一个能够展露自己才华的舞台。所以即使在晚唐的黑暗政局中,温庭筠也并不颓废,而是通过自己的诗文作品,积极地干预时政。这些诗一方面表达了温庭筠积极用世的情怀,一方面也表达了其怀才不遇的感慨,而这感慨在温庭筠的怀古咏史诗中表达得尤其明显。

温庭筠的怀古咏史诗,大多都有一个特点,就是通过前朝故事指斥时弊,表现出相当强烈的儒家忧患意识。在那首著名的《鸡鸣埭曲》中,诗人这样感慨:

南朝天子射雉时,银河耿耿星参差。铜壶漏断梦初觉,宝马尘高人未知。鱼跃莲东荡宫沼,御柳悬栖鸟。红妆万户镜中春,碧树一声天下晓。盘踞势穷三百年,朱方杀气成愁烟。彗星拂地浪连海,战鼓渡江尘涨天。绣龙画雉填宫井,野火风驱烧九鼎。殿巢江燕砌生蒿,十二金人霜炯炯。芊绵平绿台城基,暖色春容荒古陂。宁知玉树后庭曲,留待野棠如雪枝。{1}

诗歌先描写南朝统治者射雉打猎时的骄奢绮靡的生活,再写南朝覆亡后的衰败景象,二者形成鲜明的对照。其用意是十分明显的,就是要警示当代统治者,希望他们能吸取前车之鉴,不要落得和南朝一样的下场。此外还有不少咏史诗都取材于前朝故事,或是前朝皇帝,或是王公大臣。这些前朝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基本上都是一些荒淫无耻的无能之辈,而少英雄豪杰之士。比如《雉场歌》写东昏侯萧宝卷射雉游猎之事,《湘东夜宴》写梁简文帝萧纲彻夜欢宴之事,《邯郸郭公词》及《达摩之曲》均写北齐后主高纬喜好傀儡戏、沉溺歌舞酒乐的故事,《湖阴词》《奉天西佛寺》等诗贬斥乱臣贼子以表达诗人对藩镇骄横的憎恨。所写故事基本上是一些荒诞不经或是淫艳的事情,借历史故事讽刺现实的意味是十分强烈的。甚至可以说,温庭筠的这些咏史诗,与元白式的讽喻诗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批判现实的精神几乎是一致的。

温庭筠有少数诗歌能够正面抨击社会黑暗现实。比如《烧歌》中直写民生疾苦。“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微红夕如灭,短焰复相连。差差向岩石,冉冉凌青壁。低随回风尽,远照檐茅赤。邻翁能楚言,倚锸欲潸然。自言楚越俗,烧畲为早田。”{2}诗歌细致地描述了农民烧畲的过程,表达了劳动人民对丰收的渴望。然而一句“谁知苍翠容,尽作官家税”打破了他们所有的希望。诗歌不仅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而且写出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深层原因。即使农民辛苦劳作,即使风调雨顺,即使获得丰收,但依旧免不了“尽作官家税”的命运,依旧免不了生活贫苦的命运。整首诗深刻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政府无耻搜刮的恶劣行径的深刻嘲讽。

我们知道,悯农是儒家的传统思想。温庭筠同情下层劳动人民,这首诗也写得朴实无华,具有较为深刻的现实意义。但他更多的诗歌是以嘲讽的笔调反映客观现实,而不是正面抨击社会黑暗。如《嘲春风》《嘲三月十八日雪》以及《醉歌》等诗,讽刺当朝压抑人才、赏罚不明等腐败现象。应该说,诗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问题,几乎都是诗人亲身经历过的,所以有一种切身感受。这样的讽刺其实也很尖锐犀利。

三、温庭筠诗歌中的佛教思想

中国古代的文人,绝大部分始终处在一个两难的选择中。一方面,儒家“學而优则仕”的思想对他们影响很大。他们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有着出将入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能从凡俗的官场和应酬中解脱出来,得到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的超脱。哪怕只是暂时的轻松与潇洒,也是他们努力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在这种境况下,佛教思想就有了发展兴盛的土壤,佛教思想也就为大多数文人所信仰。尤其是晚唐时期,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让越来越多的文人放下儒家的经世致用的实用感,转而沉溺在佛教世界的空幻之中,从而获取一种心灵的安慰。

温庭筠的思想中,受佛教影响的痕迹还是很浓重的。温庭筠的一生多处在漂泊之中。在四处漂泊中,或游历名山古刹,或干脆寄居寺庙,与僧人多有往来。据统计,温庭筠全部三百三十七首诗歌中,涉及佛教内容的有四十首之多,可见温庭筠的佛学渊源之深。

以上所举咏史诗中,基本都表达了温庭筠指斥时弊、忧患现实的思想,无疑是儒家思想的体现。温庭筠还有不少诗歌,虽然也有指斥现实的意思,体现了儒家的忧患意识,但最终却归于虚幻的情感体验。儒家的忧患意识最终让位于佛家的空幻意识,诗歌中的佛教思想较为浓重。比如《春江花月夜词》,从陈后主耽于享乐,写到隋炀帝的纵欲游乐,历史的轨迹在“盛—衰—盛—衰”中反复,让诗人产生一种空虚茫然的惆怅之情。

翻检温庭筠的诗集,我们可以看到温庭筠有不少和僧人的交游唱和之作。比如《盘石寺留别成公》《赠清源寺僧》《赠楚云上人》《宿辉公精舍》等诗,写温庭筠留连佛寺,与僧人交往唱和的情形。这种唱和可以说是诗人羁旅生涯中的一种重要点缀。与僧人的交往,使温庭筠疲惫的心灵得到一个暂时休息的港湾,羁旅中的痛苦情怀多少得以减轻,同时也使温庭筠的内心世界越来越向佛教靠拢,温庭筠身上的佛学气息也越来越浓重。

除与僧人唱和之外,温庭筠还有不少咏叹佛寺、畅谈佛理的诗歌,在对自然景物的描摹中也多融入哲理和禅意。如《长安寺》中,作者由衷地赞叹长安寺庙的华美,对自己平日里出入烟花巷陌的游荡生活竟有一些自责。在《马嵬佛寺》中,借对马嵬故事的述说,讽刺唐玄宗因为沉溺于声色而亲手葬送了自己开创的大唐盛世。又如《早秋山居》一诗写道:“山近觉寒早,草堂霜气晴。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果落见猿过,叶干闻鹿行。素琴机虑静,空伴夜泉清。”

通过描写自然景物的盛衰体现出一种人生哲理,表现出诗人对于世事变幻的一种淡然处之的闲雅的生活态度。尤其是诗歌的结尾,烘托出一种清远而又静谧的意境,与王维的一些写禅理的小诗颇有相似之处。

值得注意的是,温庭筠对于佛学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而不是一味沉溺于佛理。温庭筠涉及佛理的诗歌中,时见空明澄澈的画面。比如《正见寺晓别生公》一诗中写道:“清晓盥秋水,高窗留夕阴。初阳到古寺,宿鸟起寒林。”清晓夕阴,寒林古寺,极其幽静空明的一幅画面,让人的心情顿时归于宁静。诗歌并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表达一种空灵的心境。温庭筠所理解的佛性,并不是在枯坐参禅中得到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在游玩山水中得以体悟的。再比如《赠楚云上人》一诗中,“有伴年年月,无家处处山”的感触,体现出诗人极其通达的心境。

温庭筠的一生,不如意处甚多。四处漂泊的经历、理想破灭的打击,使得温庭筠身心俱疲。而种种不如意之事,又无人可与诉说。这种情形之下,佛教理所当然地成为温庭筠心灵的避难所。

四、温庭筠诗歌中的道教思想

道教思想对中国古代文人向来不乏吸引力,而且社会越是动乱,道教思想的影响就越大。社会动乱之际,作为敏感的文人就容易引起生命短暂、节序如流的感慨。这种感慨从汉末开始出现,魏晋南北朝达到高潮,晚唐时期类似的感慨也多见于诗文之中。此外,社会动乱之际,道教往往成为古代文人不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一个最好归宿。所以中国古代文人在仕途不得意之时,常常归隐佛教,或是信仰道教,在对佛、道思想的清修中表达对社会的不满。

温庭筠的诗歌中,道家思想表现虽不太明显,但也偶有流露。如《利州南渡》一诗中写道: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3}

稍一读诵,我们就能感受到这首诗表现出来的那种“澹然”的心态。给人一种放下一切尘事、超凡脱俗的感觉。

再比如《途中偶作》一诗,先以感叹尘俗的劳碌入手,后面流露出归隐出世的念头,也是道家思想的一种表现。除此之外,像《送人东游》《西江上送渔父》《酬友人》等诗,也都表现出对归隐山林的幽雅闲适生活的向往。

五、温庭筠诗歌中的思想对“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建构作用

我们知道晚唐诗人生活在一个极其黑暗腐败的社会中。他们没有了盛唐诗人那种朝气蓬勃的积极向上的精神,也没有中唐诗人那种踏实苦干的务实精神。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一方面对日渐没落的大唐王朝失去信心,一方面也不愿与那些权阉、朋党以及贪官污吏同流合污。他们或归隐山林,或遁入空门,或沉溺酒乐,以寻求精神安慰,这在当时是很正常的一些行为。温庭筠作为晚唐诗人的典型代表,其诗歌作品正鲜明地体现了“儒释道”三教思想合一的趋势。

温庭筠自负才高却不善逢迎,一生经历坎坷,虽然政治上没有多少作为,但并不影响他以儒家入世的情怀扫视周围的一切,并用大量诗歌记录下他正视现实的感受。从温庭筠的诗歌尤其是咏史怀古的诗篇中,我们能感受到温庭筠儒家用世的情怀还是很深的,可以说这是体现在温庭筠诗歌中的主导思想。

温庭筠一生四处漂泊,虽然仕途坎坷,但也因此有较为丰富的经历,有较为丰富的人生感受。跋山涉水中,时或游览名山大川,时或驻足寺庙古刹,与名山古寺做伴,听得道高僧说禅。在这样的氛围中,那种浮靡的心绪得以安定,怀才不遇的苦闷也得以消解。于是诗歌融入禅学佛理,也偶尔表现出道教的那种空明澄澈的境界。这些作品真纯可爱,或蕴含佛理,或空灵静寂,极大地疏解了萦绕在诗人心中的困扰。应该说,温庭筠诗歌中虽然包含了佛道意蕴,但温庭筠并非虔诚的佛道思想的信仰者。温庭筠热衷于功名事业,只是在功名不顺利时出入佛道,以寻求心灵的慰藉。从溫庭筠及其诗歌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文人普遍具有的“入于儒,出于道,逃于佛”的思想观念。

{1}{2}{3} 刘学锴注评:《温庭筠诗词选》,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41页,第79页,第86页。

参考文献:

[1] 曾益等笺注.温飞卿诗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 刘学锴注评.温庭筠诗词选[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

[3] 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 陈炎,李红春.儒释道背景下的晚唐诗歌[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3.

[5] 杨遇青.温庭筠禅思想论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6] 吴坤.试论温庭筠诗歌中的佛教意蕴[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

[7] 汪艳菊.论温庭筠的咏史乐府——兼论中晚唐诗人革新乐府诗的努力[J].唐都学刊,2007(1).

[8] 江海鹰.论温庭筠诗歌的情感体验和艺术境界[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9] 唐爱霞.论温庭筠的人生悲剧与诗歌美学风貌[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10] 胡遂.佛教禅宗与唐代诗风之发展演变[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1] 刘霁.温庭筠诗歌艺术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山西古代文学家温庭筠文学对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建构作用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 者:张林,文学硕士,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张晴

猜你喜欢
温庭筠
君子之风
傲骨
傲骨
唐朝“作弊高手”温庭筠
咸阳值雨
玲珑骰子安红豆
温庭筠:不做现实狗,也不做理想猪
鱼玄机
屌丝男温庭筠的苦逼人生
第一作弊高手温庭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