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慧琳 张之燕
摘 要:莎士比亚的作品在历史长河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的创作也深受其影响。《哈姆雷特》与《雷雨》虽创作于不同年代,但是曹先生的《雷雨》却受到了《哈姆雷特》的陶染。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两部作品中的女性虽然身处两个相去甚远的社会阶层,但还是免不了落得同样的悲惨命运——死于非命。西蒙娜·德·波伏娃的女性主义思想,能够从多重角度解释两部作品中女性的社会处境以及命运结局。基于女性主义理论及作品的社会大背景,文章对相似的悲剧命运进行分析。
关键词:莎士比亚 曹禺 奥菲丽娅 四凤 悲剧命运 女性主义
一、引言
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的戏剧家和诗人,曹禺是中国杰出的现代话剧作家。一个生于16世纪,徜徉在欧洲文艺复兴的浪潮之中,而另一位则生于20世纪,遨游于中国改革与革命的时代之间。两位作家相差将近四个世纪,却在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莎翁因其在欧洲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被誉为“人类文学奥林匹克山上的宙斯”①,而曹禺先生因其作品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②。曹禺在1980年访问英国莎士比亚故乡时,也曾经说:“我对莎士比亚最深的感悟,大约是相见恨晚,也只能是相见恨晚吧。”提及莎士比亚,曹禺总有说不完的话,他曾兴致勃勃地表示过:“我一生都迷恋着莎士比亚,梦想着莎士比亚,可是,自己竟到了古稀之年,才亲临他的故乡——英国的斯特拉福。”③曹禺先生说出这番话,不但道出他对莎士比亚的迷恋,而且体现出他的作品受到莎翁戏剧的影响。
二者相隔几百年却能在文学中相遇,皆为中外戏剧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而他们的作品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因此,本文结合西蒙娜·德·波伏娃的女性主义思想,研究莎士比亚与曹禺代表作品《哈姆雷特》和《雷雨》中的两个女性人物形象——奥菲丽娅和四凤,揭露中西方旧社会女性社会地位低下,惨遭封建家长制社会伦理的压迫,最终迎来悲剧结局的社会状况,从而进一步了解中西方戏剧创作的异同,并且加深对女性悲剧命运的解读。
二、变革时代的文学作品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作家。正如杨东所言:“文艺复兴发生的时代是欧洲从中世纪向近代转型的过渡时代,是欧洲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开启的一场与封建文明决裂的运动,是一场无论是在文化、科技、人文,还是社会领域内都有诸多建树的新思想和精英文化运动。”④而英国的文艺复兴无疑是整个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时代,英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创作也为人类留下了文化瑰宝,而《哈姆雷特》正是在这个变革的时代被孕育。
莎翁借丹麦8世纪的历史来影射当时的英国,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而《哈姆雷特》正是“这个时代的缩影”⑤。出身高贵的丹麦王子,受过良好的教育并相信世间一切简单而美好。然而,父亲死后托魂向他诉说克劳迪斯谋杀自己的真相,哈姆雷特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后展开了与克劳迪斯或明或暗的斗争。而这一斗争,反映了当时英国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王权的斗争。通过这一斗争,作品反映出了新兴资本主义的发展与黑暗的封建社会现状之间的矛盾,揭露了英国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的权力斗争。而在这一斗争中,女性成了社会的牺牲品,在这个变革的时代,她们却无奈接受着悲惨的命运结局。
曹禺(1910—1996)是中国杰出的现代话剧作家,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之一。在一个变革的年代,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背景下,《雷雨》诞生了。此剧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剧中以两个家庭、八个人物、三十年的恩怨为主线,一切纠葛与真相在雷雨之夜揭露,而“无知”的女孩儿竟也成了这场“闹剧”的牺牲品。
三、异曲同工的悲剧色彩
《哈姆雷特》是一出情节跌宕起伏的复仇悲剧。戏剧讲述了出身高贵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就读时接到父亲的死讯,回国奔丧时有鬼魂在霍拉旭和勃那多站岗时出现。回国后的哈姆雷特接连遇到叔父克劳迪斯即位和叔父与母亲葛特露在父亲葬礼后一个月匆忙结婚的一连串变故。紧接着,在霍拉旭和勃那多的指引下,哈姆雷特看到自己父亲的鬼魂,知道了克劳迪斯毒杀父亲篡位的真相,其父希望哈姆雷特为他复仇。随后,哈姆雷特利用装疯掩护自己并通过“戏中戏”证实了自己的叔父的确是杀父仇人。由于误杀了自己恋人奥菲丽娅的父亲波洛涅斯,奥菲丽娅受到亲情与爱情的双重打击,溺水身亡。克劳迪斯试图借机除掉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趁机逃回丹麦,却得知奥菲丽娅溺水的事实,不得不接受与其兄雷欧提斯的决斗。决斗中哈姆雷特的母亲葛特露因误喝克劳迪斯为哈姆雷特准备的毒酒而中毒死去,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也双双中了毒剑,得知中毒原委的哈姆雷特在临死前杀死了克劳迪斯并嘱托朋友霍拉旭将自己的故事告诉后人。
《雷雨》是一部情节一波三折的家庭悲剧。话剧讲述了三十年前,当周朴园还是一个涉世未深的青年时,他爱上了女佣梅妈的女儿侍萍,并与她有了两个儿子。但后来迫于门当户对的传统理念,家里给他娶了一位门当户对的小姐,周家逼着侍萍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儿子大海投河自尽。侍萍母子侥幸被人救起后流落他乡,靠做佣人为生,而大儿子周萍被周家留下。侍萍后又嫁与鲁贵并与之生女四凤。周朴园所娶的那位小姐没有为周家生儿育女便去世,周公又娶繁漪,并与之诞下一子周冲。在周朴园封建家长的专制意志下,繁漪过着枯寂的生活。周朴园经营矿山等现代产业,常年在外,繁漪便有机会接近他的大儿子周萍,并与之私通。周萍既慑于父亲的威严,又因封建伦理道德而耻于这种乱伦关系,对繁漪逐渐疏远,并移情于女仆四凤。与此同时,周冲也向四凤求爱。繁漪得知周萍变心后,说服周萍未果,而周萍为了摆脱繁漪,打算离家到父亲的矿上去。繁漪找来四凤之母侍萍,要求她将女儿带走。侍萍来到周家,急于把四凤领走,以免重蹈自己当年之覆辙,但又与周朴园不期而遇。此时大海正在周家矿上做工,在作为罢工代表来与周朴园交涉的过程中,与周萍发生争执,结果遭周萍率众殴打。之后鲁家一家人回到家中,四凤还在思念周萍。夜晚,周萍跳窗进鲁家与四凤幽会,繁漪则跟踪而至,将窗户关死。大海将周萍赶出,四凤出走。雷电交加之夜,两家人又聚集于周家客厅。周朴园以沉痛的口吻宣布了真相,并令周萍去认母认弟。此时周萍意识到四凤是自己的妹妹,大海是自己的亲弟弟,而四凤则羞愧难当,逃出客厅,触电而死,周冲出来寻找四凤也触电而死,周萍开枪自杀,大海出走,侍萍和繁漪经受不住打击而疯,周朴园则一个人在悲痛中深深懺悔。
四、女性人物的悲惨命运
奥菲丽娅与四凤——两个诞生相差了近四个世纪的人物,两个社会阶层完全不同的女孩,却因为《哈姆雷特》和《雷雨》的悲剧交汇和社会状况的同等残酷导致了相同的结局——在以男性为主导的封建家长制社会中,女性的命运终成悲剧。以下基于西蒙娜·德·波伏娃的女性主义思想,分析两个人物的悲剧命运结局。
她们本是那个时代里盛开的鲜花,却始终逃不过凋零枯萎的命运,就如奥菲丽娅所唱的“鲜花红似雨,花上盈盈有泪滴,伴郎坟墓去”。她们在那里虽已去,但她们在这里相遇。
(一)生活背景 奥菲丽娅与四凤是两个出身完全不同的女孩,一个出生富贵,体验着为人臣子的无奈;另一个生于贫穷,却幻想着贵族生活的一点一滴。而她们的生活,在两个贫富相去甚远的世界里,看似无法交汇。
奥菲丽娅是一个在亲情与爱情之间不幸徘徊的女孩。她是丹麦王朝大臣波洛涅斯的女儿,有一兄长雷欧提斯,她从小听从父亲和兄长的教导,与哈姆雷特青梅竹马。她是哈姆雷特的恋人,本该是个生活富足、无忧无虑的女孩。然而却因老国王之死、新王克劳迪斯即位,朝中局势变化,父亲禁止她与哈姆雷特来往。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多次提道:“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的原因是从小耳濡目染的教育和父权社会所赋予女性的‘女性气质”。奥菲丽娅正是从小对这种教育观念耳濡目染,她终究是选择放弃自己的爱情,整日生活在遵从父亲和兄长的强权却又执着于对哈姆雷特的爱之间,备受煎熬。最终得知哈姆雷特误杀了自己的父亲,她在亲情与爱情之间彻底崩溃,整日唱着古怪的歌谣,不幸溺水身亡。
四凤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幻想,对爱情洋溢憧憬的女孩。她是周公馆仆人鲁贵的女儿,也是周公馆的女仆。她一生钟情于周家大少爷周萍,却又得二少爷周冲的喜爱。她虽出身贫寒,却享受着周公馆为她带来的一切,包括她坚定不移的爱情。然而,命运弄人,她的母亲从济南回家之后,周家与鲁家产生了一系列纠葛,就在那个电闪雷鸣的雨夜,一切真相大白,四凤深深爱着的周萍竟然是她同母异父的哥哥。巨大打击之下她冲出家门,不幸触电身亡。波伏娃在《第二性》中传递出最著名的观点即是“女性不是生来的,而是后来变成的”。这里强调的是女性的社会属性,女性不是本來就存在的,而是由社会造就的,是由父权社会赋予的。女性好似父权制社会下男性的衍生品,即男性的“第二性”。于是,四凤好像始终就是大少爷周萍衍生出的影子,一生追随于他、钟情于他,最终也因他而死。
(二)性格特点 奥菲丽娅与四凤在性格上有着极为相似之处。温顺、善良是奥菲丽娅性格的代名词;四凤则是天真烂漫而又善良真诚的女孩形象。二者同时也散发着年轻女性应有的纯真和热情,但同时也强烈反映出时代背景下女性无力的抗争与无奈的软弱。
莎翁笔下的奥菲丽娅单纯善良而又温顺。
她温顺,所以她听命于父亲和兄长,向权贵妥协退让。“王后:……奥菲丽娅,但愿你的美貌果然是哈姆雷特疯狂的原因;更愿你的美德能够帮助他恢复原状,使你们两个人都能安享尊荣。”⑥国王和奥菲丽娅的父亲要求她去试探哈姆雷特是否真正为爱情而发疯,她没有拒绝,没有反抗,而是平淡地接受一切。正因为如此,她只能选择结束自己的爱情,向自己的内心妥协——这是温顺的奥菲丽娅。
她单纯,所以她对于这个世界的恶意毫无防备。“奥菲丽娅:没有,父亲,可是我已经遵从您的命令,拒绝他的来信,并且不允许他来见我。”⑦对于父亲的趋炎附势、机关算尽,对于父亲操控自己的爱情,奥菲丽娅并没有察觉,更没有反抗。而是一如既往的平淡,一如既往地听从父亲的“教诲”——这是单纯的奥菲丽娅。
她善良,所以她遵从父兄的安排,却又不放弃自己的爱情。“奥菲丽娅:……我是一切妇女中最伤心而不幸的,我曾经从他音乐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芳芬的甘蜜,现在却眼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协和的音调,无比的青春美貌,在疯狂中凋谢……”⑧
听到这样的感叹,不禁使人潸然泪下。她虽然听从了父亲的命令,不再与哈姆雷特往来,但是她的内心从未放弃过她的爱情。与哈姆雷特之前对奥菲丽娅的热切追求相比,后期哈姆雷特被奥菲丽娅拒绝后,一直挖苦嘲讽甚至于诽谤谩骂她,然而奥菲丽娅依然珍视她的这份爱情,如此,更显无私,更显执着。显然,这时她的善良也突显了这部作品的悲剧色彩——这是善良的奥菲丽娅。
曹禺笔下的四凤有着人性本真的善意和毫不遮掩的真诚。
她善良,是人性本善的那种本真的善意。在四凤的性格中有很多天生美好的东西,比如善良、同情心、勤劳、真诚、孝顺等。她的善是一种人之初性本善的善。⑨
“四凤约有十七八岁,脸上红润,是个健康的少女……她穿一件旧的白纺绸上衣,粗山东绸的裤子,一双略旧的布鞋。她全身都非常整洁,举动虽然很活泼,因为经过两年在周家的训练,她说话很大方,很爽快却很有分寸。她的一双大而长睫毛的水灵灵的眼睛能够很灵敏地转动……她很爱笑。”⑩
曹禺先生对四凤的外貌描写可谓传神,塑造了一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而从这段描写中可以感受到,四凤青春洋溢,天真烂漫,与大户人家的小姐形成鲜明对比,而这也是她吸引周家两位少爷的重要原因。
“繁漪:我想清净清净。你看我的气色怎么样?四凤,你给二少爷拿一瓶汽水。你看你的脸通红。[四凤由饭厅门口下……[四凤拿汽水上。 四凤:二少爷。 周冲:(站起来)谢谢你。(四凤红脸)。]”{11}
四凤红脸这个神态能挖掘出这个女孩的天真烂漫,对于自己喜怒哀乐的本真表现与对生活彻底失去信心的繁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也可以看出四凤本性善良、天真烂漫的特点。
她真诚,是那种毫不遮掩的情感表露。四凤的真诚,是她即使社会地位低下,也毫不掩饰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爱情的憧憬以及对生活的热情。“(哀求)妈,您,您是怎么?我的心定了。不管他是富,是穷,不管他是谁,我是他的了。我心里第一个许了他,我看见的只有他,妈,我现在到了这一步:他到哪儿我也到哪儿;他是什么,我也跟他是什么。妈,您难道不明白,我……”{12}这段对白四凤毫不掩饰自己内心对爱情的追求与渴望,而这就像一股强大的力量,对那一道道用封建道德伦理束缚的围墙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就是真诚的四凤。
(三)命运结局 奥菲丽娅与四凤,两个生在亚欧大陆两端的女孩,两个处于社会地位两极的人物,她们的命运可以说是殊途同归。
奥菲丽娅,一直执着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一直煎熬在爱情与亲情之间,最终她还是为它们而死。
奥菲丽娅(唱):
他会不会再回来?他会不会再回来?不,不,他死了;你的命难保,他再也不会回来。他的胡须像白银,满头黄发乱纷纷。人死不能活,且把悲声歌。{13}
……
这是奥菲丽娅死前唱过的最后一首歌,就如她所唱“且把悲声歌”,这一首歌里不知承载了她多少苦楚。“她爬上一根横垂的树枝,想要把她的花冠挂在上面;就在这时候,一根心怀恶意的树枝折断了,她就连人带花一起落下呜咽的溪水里……她嘴里还断断续续唱着古老的歌谣……”{14}
美丽温顺的奥菲丽娅被自己的哥哥雷欧提斯称为“五月的玫瑰”,“王后:她的衣服四散展开,使她暂时像人鱼一样漂浮水上……好像一点儿也不感觉到她处境的险恶,又好像是她本来就是生长在水中一般。”“雷欧提斯:把她放下泥土里去;愿她的娇美无瑕的肉体上,生出芬芳馥郁的紫羅兰来!”{15}这样娇美的奥菲丽娅就像鲜花一样,美丽而脆弱,虽会盛开却也逃脱不掉败落的结局。而这种无奈的结局,无力反抗的命运,就是封建家长制下的社会伦理束缚的重重围墙,她别无选择,只能一死。封建社会背景下的这种家长制的专制意志,体现在奥菲丽娅的父亲及哥哥对她的各种要求,而她的温顺,她的守规矩,让她唯命是从。
“雷欧提斯:……留心,奥菲丽娅,留心,我的亲爱的妹妹,不要放纵你的爱情,不要让利剑把你射中。一个自爱的女郎,不该向月亮显露她的美貌……所以留心吧,恐惧是最安全的方策……奥菲丽娅:我将要记住这个很好的教训……你的话已经锁在我的记忆里,那钥匙你替我保管着吧。”{16}
面对哥哥的教诲,奥菲丽娅唯命是从,牢记在心,然而这让她不得不选择违背自己的内心,放弃自己的爱情,终止自己的追求。这是对女性巨大的伤害,这是对人性痛苦的摧残,就是这样一次一次地她将自己的生命耗尽。在奥菲丽娅看来波洛涅斯和哈姆雷特生命中同等敬爱的两个人,却是现实世界中不可调和的敌对方。{17}而她一直以来苦心经营的遵从父兄和追求爱情的平衡,更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也更加反衬出作品创作的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人性的发觉以及对现世生活的幸福追求的渴望;而在那个权力冲突的年代,在那个父权社会之下,女性对自己幸福的追求,也愈显微不足道,因此成为权力争夺的牺牲品。而这,也是奥菲丽娅最终溺水身亡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
四凤,一直活在一种她自己的“幻想世界”之中,幻想着富足的大小姐生活,幻想着浪漫的爱情生活。然而,正是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她变得面对现实时不堪一击,最终没有逃过命运的捉弄。
四凤:(与萍相视怪笑,忽然忍不住)啊,天!(由中门跑下,萍扑在沙发上,鲁妈死气沉沉地立着。)
繁漪:(急喊)四凤!四凤!(转向冲)冲儿,她的样子不大对,你赶快出去看她。
[周冲由中门下,喊四凤。
周朴园:(至萍前)萍儿,这是怎么回事?
周萍:(突然)爸,你不该生我!(跑,由饭厅下)。
[远处听见四凤的惨叫声,冲狂呼四凤,过后冲也发出惨叫。
鲁妈:四凤,你怎么啦!
(同时叫)
繁漪:我的孩子,我的冲儿!
[二人同由中门跑出。
周朴园:(急走至窗前拉开窗幕,颤声)怎么?怎么?
[仆人由中门跑上。
仆人:(喘)老爷!
周朴园:快说,怎么啦?
仆人:(急不成声)四凤……死了……
周朴园:(急)二少爷呢?
仆人:也……也死了。
周朴园:(颤声)不,不,怎……么?
仆人:四凤碰着那条走电的电线。二少爷不知道,赶紧拉了一把,两个人一块儿中电死了。
周朴园:(几晕)这不会。这,这,——这不能够,这不能够!{18}
四凤就这样死了,爱上了自己同母异父的哥哥,一直幻想着与他美好的爱情,然而,得知真相的她如何能接受呢?四凤之死这一幕的安排看似是意外,其实是预料之中的。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她别无选择,毫无退路,只有选择死亡。而作者的雷雨之夜意外触电设定,也只是突显四凤的悲剧命运罢了。而她的死,又何尝不是父系社会中周朴园这一代人在封建的伦理之下,为了娶妻门当户对而赶出鲁侍萍而酿成的下一代人的悲剧呢?
四凤是周萍的救赎天使,但却无人救赎自己。正如西蒙娜·德·波伏娃所说:“女人是拯救男人的工具,但男人却不是拯救女人的工具。”曹禺对四凤的塑造,体现出他对女性悲剧命运的深深哀痛。他在《雷雨·序》中多次说道:“《雷雨》所显示的,是我所觉得的天地间的‘残忍,在《雷雨》里,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19}就是这样的坑,不知道要用多少个无辜的女性填满,才能“拯救”那个时代里至高无上的男性。
而四凤与奥菲丽娅的不同,更多体现在社会地位上,她们家境不同,奥菲丽娅生活富足,衣食无忧;但四凤的艰苦生活让她更勇敢——她勇敢地憧憬,她勇敢地追求,她勇敢地做出了反抗。即使她是周公馆的女仆,她也敢于幻想与大少爷的爱情,即使那个时代社会伦理的束缚至深,她也敢于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即使那个社会女性地位低下,她也敢同命运做出反抗,做出私奔的抉择。然而,一切的反抗都在这个笼罩着封建家长制阴霾的社会里显得无尽苍白。最终,她还是没有逃过这一劫。
五、结语
《哈姆雷特》中的奥菲丽娅与《雷雨》中的四凤,这两个相差了近四百年的人物,尽管生活背景存在很大差异,性格特征和最终的命运结局却如此的相似,如此令人惋惜。都处于社会动荡、权力变革年代的她们,最终还是成了争斗之下的牺牲品。
正如波伏娃所表达的观点:“人就是指男性。男人并不是去根据女人本身解释女人,而是把女人说成是相对于男人的不能自主的人……”{20}那是封建家长制下的丑恶,那是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而奥菲丽娅和四凤都是纯洁善良的天使,在那种黑暗笼罩,变革无数的年代,她们的降临犹如尘世间盛开出的鲜花,绽放得殷红,然而,封建家长制的恶风却将她们摧残,她们的绽放是那么短暂,最终落得鲜花凋零,挥瓣如雨,却盈盈有泪滴。
{1} 著名思想家马克思评价莎士比亚是:“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莎士比亚的创作是世界艺术的顶峰之一”。
{2} 周俊娟:《曹禺的成就》,人民网2010年9月30日。
{3} 新华每日电讯:《曹禺谈莎士比亚》,2014年5月9日。
{4} 杨东:《浅析14—17世纪英国文艺复兴》,天津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5} 杨天地:《〈哈姆雷特〉试论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特色》,《时代文学(上)》2010年第4期。
{6}⑦⑧{13}{14}{15}{16} 莎士比亚:《世界经典文学名著编译本:哈姆雷特》,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⑨ 赵淑平:《〈雷雨〉之四凤性格简析》,《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⑩{11}{12}{18} 曹禺:《雷雨》,《曹禺经典戏剧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7} 黄际超:《悲剧的牺牲品——奥菲丽娅》,《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5期。
{19} 王咏君:《比较莎士比亚与曹禺的悲剧女性观——兼析〈哈姆雷特〉和〈雷雨〉中的女性人物》;《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26期。
{20} 西蒙·波伏娃:《第二性》,西苑出版社2009年版。
参考文献:
[1] 衷立.波伏娃女性主义思想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
[2] 王芳.波伏娃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及其影响[D].湘潭大学学报,2002.
[3] 张皓.波伏娃《第二性》中的女性主义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1.
[4] 云得煜.《哈姆雷特》中奧菲利亚形象的悲剧效果[J].文学自由谈,2011(3)(下半月).
[5] 黄际超,陈媛.悲剧的牺牲品——奥菲丽娅[J].青年文学家,2011(5).
[6] 王咏君.比较:莎士比亚与曹禺的悲剧女性观——兼析《哈姆雷特》和《雷雨》中的女性人物[J].青年文学家·文学评论,2012(26).
[7] 任洁敏.从平行研究角度浅析《哈姆雷特》与《雷雨》的悲剧主题[J].文教资料,2014(28).
[8] 张之燕.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高利贷者形象看“真善美”和“情”的主题[J].时代文学,2012(8).
[9] 张之燕.骷髅与落花——从墓园景看《哈姆雷特》和《红楼梦》中的凋零美学[J].名作欣赏,2012(27).
[10] 孙蔓科.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J].文学教育(下),2016(3).
[11] 周庆熙.试析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与曹禺《雷雨》的特点[J].文学界:理论版,2011(3).
[12] 张青.她们因何受损?——从女性主义角度简析《哈姆雷特》中主要女性人物的结局[J].安徽文学:评论研究, 2008(7).
基金项目:本文受到华东理工大学USRP项目“哈姆雷特在中国”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作 者:赵慧琳,华东理工大学2015级本科生;张之燕,华东理工大学教师,硕士生导师,英国埃克塞特大学(University of Exeter)博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与比较文学,尤以莎士比亚作品研究为兴趣所在。
编 辑: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
名作欣赏·中旬刊2017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