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朋
尚贤事能、选贤举能,是我国千百年来选人用人的优良传统。然而,无论从历史经验还是从现实情况来看,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推进干部能上能下不仅要做好顶层设计,还要重视基础工作。政治生态就是这个重要基础,对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起着基础性作用。当前,有序推进干部能上能下,需要不断优化和改善政治生态。
政治生态是党风政风的集中反映,影响着干部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政治生态污浊,从政环境就恶劣,能上能下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就优良,能上能下的氛围才会形成。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
推进干部能上能下,政治生态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可以通过排除不良影响营造良好的为官环境,给优秀者创设施展才华和干事创业的机会,给惰政、懒政、庸政等为官不为、为官乱为者传导压力,进而督促其有效作为;另一方面从外围环境让公众形成正确认知,给干部能上能下提供宽松的舆论环境。然而,有些地方的政治生态环境并不令人满意。一些干部热衷拉关系、架天线、搞勾兑、私相授受。一些干部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摆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沉迷“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态。这其中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政治生态出了问题,能上能下的政治生态环境受到了污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优化政治生态,可以给推进干部能上能下提供良好的环境,当前需要抓好三个层面的工作。
健全制度体系。推进干部能上能下,最根本的是健全完善制度机制。必须重视制度体系建设。首先要加快人事制度改革,通过奖惩分明、激励完善、权责明晰、结构合理等一整套制度设计,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与制度环境。树立和坚守科学的选人用人标准,不以年龄论先后,不以GDP论英雄,更不以关系为参照,而以科学发展、群众公认、实在业绩来破除“政绩困局”,树立能上能下的新导向。总之,要通过制度体系建设把好干部选好用好,把不称职或相形见绌的干部调整下去,保证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使干部“上”得硬气、“下”得服气。
革新思维观念。推进干部能上能下,既需要干部自己有正确的认识,也离不开公众的理解和支持。这是政治生态建设中的关键因素。受“官贵民贱”、“上荣下辱”等陈旧观念的影响,导致“易上难下、易进难退、易任难免”的现象。这也让很多正常调动的干部面临巨大的压力。这说明,要通过舆论宣传和素质教育引导公众和干部革新陈旧的思维观念、坚持正确的为官理念。对于公众而言,应革除“遇提拔则恭维庆贺,遇降职则蔑视嘲讽”的陈旧观念;对于干部而言,应通过教育引导和自我调整,认清能上能下本来就是干部管理的常态,是干部流动的正常機制。既要有“上”的追求,也要有“下”的准备。但要牢记,无论“上”或“下”,都是对自己工作的一种鞭策。
防止带病提拔。《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指出,“政治上不守规矩、廉洁上不干净、工作上不作为不担当或能力不够、作风上不实在”的干部属于“下”的范畴。这说明,在推进干部能上能下的工作中需防止带病提拔。一般而言,防止带病要做好三个基础性工作:一是实现关口前移。通过科学、严密的甄别机制,对反映有问题的干部应及时谈话提醒,多提领子、扯袖子,让干部“少生病”,从源头上减少带病提拔的几率。二是把好提名关。通过实名推荐、全程留痕的办法,规范干部选拔流程,强化确保干部质量。三是完善“放下”机制。要敢于打破经过动议、进入考察阶段一般不“下”的传统做法,实现对组织和个人负责。
(作者系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