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父母假
2017年1月22日,备受各方关注的《福建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经该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于今年3月1日起施行。条例规定独生子女的父母年满六十周岁,患病住院治疗期间,用人单位应当支持其子女进行护理照料,并给予每年累计不超过十天的护理时间,护理期间工资福利待遇不变。
“护理父母假”能在舆论层面形成共识,大概无非两个因素使然:第一,老人多了;第二,养老问题关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前发布的《中国养老金融发展报告(2016)》指出:以65岁以上老龄人口看,预计2030年达到2.8亿人,占比为20.2%。抛开“靠谁养老”的纠结不谈,让亲情成为老年人权益保护的核心命题,这是人伦之常,更是家风之本。
多维解读
1.老有善养,亲情才是最好的陪伴。福建以地方立法的形式,为老年人权益构筑起“不离亲”“不离家”“不离群”的养老底线,令人感怀,让人温暖。子女与老人的关系是远还是近,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关系到家庭结构的稳定性,关系到社会风习的传承。
2.“法治中国”语境下的孝道传承。古人云,“子欲养而亲不待”,尽孝不能等半分。对于生病的父母来说,再专业的护工,恐怕也比不上笨手笨脚的子女。不过,过劳的现代生活节奏、机械的劳动作息制度,很容易将人的情感物化、工具化。这个时候,立法使出“洪荒之力”,确实为亲情互动构建了刚性防护网,唤醒了公众情感中最柔韧、最深情的部分。
春运:一张科技、服务与沟通的考卷
40天里,30亿人次踏上旅途——这是当今世界唯我中国特有的“春运”盛景。
尽管随着中国交通的飞速发展,高速公路、民航等成为春运的重要支撑,但铁路仍是春运重心所在。
如果说提高运量、增加里程是铁路系统的“大服务”,那么一则预告、一杯热水、一盒热饭等可以说是“小服务”。对旅客来说,餐饮等一个个环节的“小服务”的影响一点不亚于“大服务”。购票、进站、候车、乘车、出站等等——对铁路系统来说,春运服务是贯串始终的。如何从细节入手,实现服务的细致化、规范化?曾经的“铁老大”如何变身贴心服务员?关键在于服务思维的转变。
每个中国人,无论身处何方,无论职业为何,对于“回家过年”都有着共通的情结。心相通,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便可相向而行,携手并进。春运其实也考验着每一位在路上的旅客——能否多一份对同行人的关照、对服务者的理解。
多维解读
1.社会发展绝不仅仅是硬件的升级。如何考量社会的发展?光有硬件的升级,而没有与之匹配的“软件”,这样的升级至少是不完善的。就像我们已经拥有世界上最长、最现代化的高速铁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出行(尤其是春运时节)一票难求的困难,但是我们是否拥有世界上最优质的服务?
2.服务者与被服务者需要相互尊重。首先,每个服务者必须有一种服务意识,正是一个个旅客造就了铁路行业的繁荣。当然,被服务者亦当对服务者多一份理解与包容,理性、冷静地面对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只有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才能共同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才会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城管撕春联
前段时间,一则关于“济宁城市管理执法支队六大队开展春联福字整治活动”的消息,在網上引发热议。消息称,济宁市城市管理执法支队六大队,从正月初三起便开展了对辖区春联门贴的专项整治活动,共清理春联、门贴、福字等450余处。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春节贴春联,不仅表达着民众迎春纳福的美好祝愿,更已成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习俗。济宁城管六大队却在大年初三上街撕春联,往轻了说是伤害民众情感,往重了说是破坏传统习俗,不近人情,简单粗暴,显得既无趣又无知。
多维解读
1.权力失控。城管撕春联很可怕,但更可怕的是强词夺理,乱作为的背后是权力失控,不受应有的规束。该管的事不管,不该管的却乱管,并且以高尚的名义乱管,一旦放任这种乱作为思维,后果将不堪设想。
2.传统习俗何处去?城管撕春联,不顾传统习俗,视民众情怀为无物,即便市容整洁,又有何益,这难道不是跑偏了焦点,本末倒置吗?很显然,城管撕春联,不合时宜只是表象,更暴露出深层次问题,即对传统文化的破坏。
老板到员工家里拜年真情互动
林志刚是浙江某公司总经理,从大年初一开始,他和驾驶员、公司人事经理一起,自驾车赴云南、四川偏僻的小山村给30多户员工家庭拜年,跋山涉水5000多公里。
在人们的印象里,老板给员工拜年要么是在公司年会上,要么是打电话、发短信,不远千里到员工家里拜年显得那么稀缺和新鲜。在一个越来越注重社会互动的时代里,“到员工家里拜年”,身体力行,诠释了“柔软的力量”——放低姿态给予员工更多的关爱,有助于提升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
在价值实现路径多元化的今天,每一个在外打拼的农民工,也有被尊重、被认同的精神诉求。“到员工家里拜年”不仅让员工和家人“心灵上多了一些温暖”,也提升了他们在乡土熟人社会的认同——“到员工家里拜年”让员工脸面上有光,让他们获得了被重视、被需要等愉悦的心理体验。
多维解读
1.员工和企业不仅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也是一个情感共同体。可惜的是,很多企业只将员工当成追逐利润的工具,却忽视他们的利益诉求和情感需要。在春节这样一个阖家团圆的日子里,老板“到员工家里拜年”不仅带去了红包和礼物,更带去了他对员工精神世界的关心与呵护。
2.劳动更有价值,劳动者更有尊严。让“劳动更有价值,劳动者更有尊严”既需要公共部门的制度体恤,也离不开市场力量的细节推动。当员工能够在企业内找到价值实现的舞台,又怎么会轻易选择离开?一个对员工“温柔相待”的企业,自然会有向心力和凝聚力。
“老师不敢批评学生”
不知从何时开始,老师批评学生成了个“事儿”。不信,你看最近的新闻:河南省信阳市某高中老师,因批评学生上课带手机,被学生家长殴打致右耳膜穿孔;湖北省赤壁市某初中老师,批评了一位逃课去网吧的学生,结果学生离家出走,老师苦寻6天才将其找回……
家长管教孩子,老师管教学生,自古以来天经地义,初会学话的小儿都会念“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可现如今,老师批评学生,怎么那么容易“惹祸上身”呢?
多维解读
1.教育的进步。“教与学”的关系越来越摆脱原来“天地君亲师”的唯上论、唯师论,越来越追求“教学相长”的境界、师生平等的关系。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赢得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尊重,是大势所趋,是教育的进步。
2.凡事过犹不及。“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做得不对,老师自然要批评,假若是非不分,如何称之为“教育”呢?老师不敢批评学生,受害的首先是学生本身。学生如同树苗,如不及时修枝剪杈,极易长成“歪脖子树”。孩子不能在蜜糖和赞美声中长大,适宜的批评有百利而无一害。